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探析

2022-04-15 03:5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段思政

桂 兵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了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在推进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深刻把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着力解决现有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充分借助自身特色与优势加快实施思政课改革,全面落实协同育人工作。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一体化既强调各学段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又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匹配度,蕴含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含义。[2]思政课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确保各学段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要保持各要素目标的一致。育人、育才是教育的核心,因此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同时,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整体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小学阶段应着眼于提升政治觉悟、科学素养,中学阶段应侧重于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应注重于提升学生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从而促使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教学理念的贯通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紧密,两者不可分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发展思想,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另一方面,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充分和全面发展,将主体性意识培育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纳入当代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塑造主体人格。

第三,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相互连贯、由浅入深的,大学阶段是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趣味型教育内容为主,注重道德情感启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情境型教育内容为主,注重思想政治常识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探究型教育内容为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总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由表及里、循环上升,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保持合理梯度。

第四,教学方法的支撑性。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使用直接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特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分层教学,以顺应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渐进性、长期性特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运用生动形象且富有哲理的图片、漫画或故事来鼓励和引导学生;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实践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实现课堂向社会的延伸。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一体性思维的缺失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目标不够明晰具体

虽然《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总体目标及任务进行了规定,但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仍不够具体、明确,需要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以将其细化为更具体的课程目标。目前,教育部已为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各门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定,避免了相同学段各门课程目标重复。但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仍较为笼统,课程目标的落实也缺乏详细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思政课仍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部虽然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全流程管理办法,制定了教务安排、教学评价、学分设置等工作规定,但尚未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具体要求,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阶段课程目标与中小学阶段课程目标重复、大学阶段思政课与各门课程目标重复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突出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基本解决了教材一体化建设问题,但仍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问题。例如,大学阶段“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论述与高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部分重复,同时也与同一学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关内容重复。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现象以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纵向重复、大学阶段不同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横向重复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制人员缺乏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了解,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与不同学段的教材编写者之间沟通较少,容易导致高校思政课教材出现内容交叉重复、跨度过大以及层次不清晰等问题;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主动了解,无法正确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本学段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讲述相关知识,使学生产生思政课不重要的错误认知,直接影响其学习动力及效果。

(三)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用好教材的前提,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形式。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对于观点和结论的表达仍以直接呈现为主,加之应试教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仍采用直接讲授法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存在照本宣科现象,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诉求,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状态,难以形成批判创新性思维,甚至产生抵触、反感等负面情绪,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同时,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还会影响课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性。相比中小学思政课,高校更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但从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形式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自主设计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分析实践结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探究型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方式亟待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及效果的重要保障,单一、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容易导致课程僵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就难以持续推进。目前,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仍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阶段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尺度,导致评价结果较为片面。为了弥补高中阶段评价方式的短板,大多数高校纷纷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依然存在。第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高校没有把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同时也缺乏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的评价标准。第三,高校仍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一体化建设,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3]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路径

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必须牢牢坚持联动性、全面性、系统性、整合性的原则,在育人实践中逐层逐步推进,从而转化为长效动力机制。具体而言,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打破教育者思想壁垒,加强沟通机制建设

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必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衔接意识和一体化意识,打破思想壁垒,使其形成对各学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衔接的正确认识,掌握中小学阶段思政课课程目标与内容,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失当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打破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强各学段教师的沟通机制建设,鼓励高校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研讨,及时掌握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重点及教学方法,避免与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的重复、脱节,并寻找高校与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衔接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高校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完善科研合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互利互促、合作共赢的科研平台,尤其是共同探讨阻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与科研水平,协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二)搭建培养培训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打造高质量高素养的师资团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结构及教学功底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4]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决定了中小学阶段思政课师资水平,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又影响着各学段思政课的衔接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关系到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与高校统筹规划并搭建培养培训平台,落实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强化各学段教师对其他学段思政课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做到对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编制统一的课程标准,统筹规划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尚未制定课程标准,导致了大学与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脱节。教材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各学段教材内容衔接紧密、层次合理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保障。[5]因此,可尝试大中小学编制统一的课程标准,以指导和规范各学段课程内容选择及教材知识编写,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有序衔接、螺旋上升。对于高校思政课教材而言,必须加强统一规划指导,强化对教材建设的组织管理,确保思政课教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具备前瞻性、时代性、科学性。教材编写方面,高校应改进教材编写体例,注重层次性和系统性,且具有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值得指出的是,要完善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的审核机制,组织学科专家、教育理论专家、一线名师参与教材审核,将一体化作为重要审核观测点,及时发现教材中的无意义重复和断裂脱节问题。

(四)加强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机制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杠杆。各高校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立体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并将思政课教师对于其他学段思政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掌握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实施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学评价,全方位检查和评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工作。对于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肯定,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奖、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积极性。高校要鼓励教师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先锋,带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贯通性、递进性,做到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加快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针对学生建立由易到难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根据学段特征确定过程性评价比重,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现状,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段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