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培養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层次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06-0086-02
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能力、具体句子中语用意义的理解能力等,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并学以致用,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以丰富词汇积累的语文活动为例,学生在近义词方面基本可以触类旁通,但在熟词积累和新词汇的理解方面则有所欠缺,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熟词积累方面,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有很多,如差强人意、粉墨登场、筚路蓝缕等。教师应当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词的含义,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正确理解相关词语[2]。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一些新词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文化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应用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二、注重思维提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会表达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高中生在日常语言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逻辑表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学生喜欢用倒装句等句型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日常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习作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表达和应用[3]。
以倒装句为例,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倒装句,以文言文居多,如“以其无礼于晋”“燕王拜送于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倒装句在表达方面的价值和魅力。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也会习惯性地使用倒装句,如“这个是对的吗,你猜?”“这个是什么,你说?”这类语句看似没有问题,但并不是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的意识,在口语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述,学会合理组织语言。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重语法的准确性,这对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注重文化传承,感受语文品德教育
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所在。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文化因素进行学习,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德育价值,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4]。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如在教学《短歌行》时,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也要了解曹操的特殊情怀,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拓展曹操其他的诗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曹操与乐府诗体、建安七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知识拓展工作,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了解语文的文化属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传承,学习优秀的文化内容并提炼德育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四、注重审美鉴赏,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审美鉴赏培养工作,以此让学生掌握语文鉴赏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文体、语言所表现出的内容。
以古诗鉴赏为例,古诗鉴赏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按照翻译内容、分析手法、分析内涵的思路去完成古诗词的理解,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能力[5]。如古诗词鉴赏中较难的内容是鉴赏诗歌意象,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相关意象。如松柏:坚贞,孤直高洁,高风亮节;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象征隐士君子;梧桐、芭蕉:凄苦,悲伤,离愁别绪;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斜阳、云烟、清霜:沉郁、忧伤、迷花、惘性、凄苦;月:思亲思乡,离愁别绪,盛衰无常,物是人非。通过不断积累的方式,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能掌握分析的方法,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五、开展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
课外拓展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包括名著阅读、生活体验等诸多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逐渐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拓展中完成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组建以后都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制作访谈记录表,访谈记录表按照小组每人5张计算。如学生以“采访家乡的抗战老兵”为主题,在采访表中学生需要设计采访提纲,包括抗日老兵参加过哪些战役、在战役中最记忆犹新的事件、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等,要结合自己访谈的主题明确访谈的主要内容。在具体访谈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了解自己访谈的内容、访谈的价值,积极开展访谈工作,访谈以后小组将访谈表进行逐一汇总并分析,最后形成抗战老兵的访谈报告。访谈完成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合作,通过扩大范围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实践心得和体会,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和物。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指导工作,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体系当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匹配,不断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倪娟娟.落实情境活动,提升学科素养——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J].第二课堂(D),2021(4).
[2]黄蔚玲.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以《东海之大乐(秋水)》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1(11).
[3]黄小娟.学科素养下的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以《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5).
[4]张克中,张春华,曹茂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转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视导语文学科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21(3).
[5]韩涵.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编写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2020(25).
【作者简介】
朱焕利(1980~),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