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开始探索更优的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入探析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
作者简介:徐秋凤(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注重发展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好的课程感受,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以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1]。项目式学习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它强调让学生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多维的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情境化或个性化的结论,即项目成果。同时还强调让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判断与思路,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项目式学习概念简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深入探索课程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深入把握,让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形成新的看法[2]。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将不同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师应该从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入手,分析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有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学科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开始属于兴趣类学科,旨在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展开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性愈加受到重视,从学校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主科课程本身涉及实践的内容比较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知识性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從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3]。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是所有教育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实践性”“综合性”是综合课程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在动手实践中思考,在成果呈现中表达,手脑并用,其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能够很好地对知识内容展开具体的分析,这可以推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与思维上的提升,达到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会呈现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有效地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要从已知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活动中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
(一)实践环节不够丰富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落实具体教学工作时,应明确课程的教学工作要从实践的角度入手,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规划,才能够实现学生本质上的提升与发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然而笔者观察实际的教学课堂情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工作都能从实践环节入手,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无法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获得提高与发展。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开展中,教师需要调整对实践内容的具体安排,想方设法加强实践环节,并且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可能会喜欢的教学内容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环境中推动学生获得成长,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4]。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是一个欢快且具有趣味性的课程,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为了减少课堂的消耗,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常常会选择比较简单、直接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难以真正地沉浸于课堂,从而影响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学习思维的发展。同时,这也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不利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思路的提升。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加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运用项目式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影响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比如增强对项目相关知识及核心概念的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框架,对项目评价标准进行科学设计并有效执行。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要想其选择的主题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切实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5]。例如,教师选择如建筑等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等资源,了解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从而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有底蕴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提前准备结构建筑小模型等教学辅助材料,使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古建筑的变化和精妙。
在应用项目式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悄然发生改变,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以《爱在重阳》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这一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尤其是了解重阳节的文化传统,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而言,想要真正领悟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简单。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体会和感受课程知识,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课前做好相关的知识分析和探索工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与重阳节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巧妙设计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播放视频、游戏互动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体会,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思路的丰富与发展。此外,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思路上的转变,结合项目式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将知识进行归零整合,将知识分成小的项目工作,帮助学形成化整为零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实践证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以项目化学习方式为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学生更好地调动了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学习的意义,体会学习的价值。当潜力被唤醒,学生的高阶思维随之得到锻炼,呈现一个个“惊喜”。
例如,在植树节,教师可以设计如“设计一次专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植树节活动”的驱动问题。围绕驱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经验和知识,聚焦“特色植树节”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组组合,其中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4个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主题设计内容。最后全班一起针对各个小组提交的内容进行投票,选择最满意的主题活动作为本次特色植树节的创意活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活动”为“我活动”,且形成的方案也落到实处,学生由此获得成就感。
再比如,在《有趣的平衡玩具》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做一个有趣的平衡玩具”是整节课的驱动任务。而在“什么是平衡玩具?”“怎么保持平衡?”“怎么做出一个有趣的平衡玩具?”一个个子任务的推进中,学生思维不断进阶,并通过动手实践的一次次试错过程发现规律,在不断探索、分析与反思后,学生对具体的方案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根据项目式学习的要求,教师在落实相关教学工作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我探索为主题,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具體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需要根据知识内容构建不同的项目思路,以此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思路以及能力的提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的细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6]。
(三)实现差异化教学
面对学情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教师需要具备差异化教学的能力。项目式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真实情境,以问题解决为驱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的驱动问题一定是真实、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基于学生视角的。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的制订、核心素养的聚焦、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框架的提供等方面都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项目的评价标准制订至关重要,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每位学生参与的任务内容、程度、成果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关注个体并进行差异性评价,而关注个体差异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计划的完成。
如在“我是种植小能手”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中,笔者在实地种植体验环节发现班级的学习后进生小郭较为熟悉农具,能够熟练使用农具,其受到了校外辅导员的称赞,并获得了“种植小能手”称号。由此,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事实上,当我们在应用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常常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不佳,他们可能在学业能力上表现突出,但是面对开放性、复杂的情境时不知所措。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可能有“令人惊喜”的表现,他们在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方面表现优异。项目式学习更突出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情,实现差异化教学。
五、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具体的学科教材设置,教师主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要求展开,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不断更新,其中之一便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思考,进而达到发展与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思路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潘晓.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9(09):25-26.
李莉. 试论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J]. 中华少年,2019(34):118,121.
林活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品质课堂”研究与探索:以乡土乡情研学活动为例[J].明日, 2021(18):0266.
胡春虹.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研究:基于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落实[J]. 教育, 2019(31):50-51.
钱璐.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85-86.
杨邦清,雷丽珠.项目式学习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优点与关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9):112-114.
李金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20(0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