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组成要素,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将核心问题作为主题,构建问题链,明确问题设计的技巧性、逻辑性以及层次性,更加有效、合理、科学地完成学生学习提问教学任务。本文主要介绍“目标先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目标先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50-03
【本文著录格式】朱昀倩 .巧设问题 启迪智慧——“目标先导”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9):50-52.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置是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它将要素的重点放在学生思维习惯、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上述问题设置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更加高效的问题,教师应根据课堂提问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即钻研课本,提升课堂问题设置的整体质量;侧重提问技巧;合理抓住契机,强化学生思维;设计更加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乐于进行语文学习,从而达到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标。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实情况
(一)教师全盘掌握课堂提问环节,提问数量众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强调重要知识点的重复,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停顿时,教师便会设法打断学生表述,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时,询问学生:牛和鹅哪个大?牛和鹅是肉食动物还是素食动物?从浅层次来看,这些问题都与文章内容相关,实际上却显得繁多杂乱,学生的回答不需要过多思考,教师掌控了全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失去了表达的机会。
(二)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没有锻炼学生思维
进行课堂提问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认真思考,安排启发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比如视频、歌曲等,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到语文教师讲解内容中,但如果课堂没有明确的主题,很可能偏离预设方向,在设问环节无法有效发挥,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节奏,做了很多无用功到课堂引入环节。
(三)缺乏互动性和问题性
课堂提问必须具备明显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充分添加与学生相关联的话题,让学生热烈地参与讨论,使学生迸发出对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欲。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并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所问问题并不具备探讨空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和问题性。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学生普遍实际能力
在教师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必须参照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知晓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积累情况,提出与学生水平相当的问题。由于班级内部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进行问题设计和沟通时,教师应按照层级要求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综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特征以及所处阶段等要素。
(二)提问应具备启发性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设立语文课程除了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还应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单单简单回答是与否,也不能单纯依靠填空问答,这样的提问虽然能够让教师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但太过简单的题目完全无法发挥学生价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开拓和锻炼。
(三)提问应具有宏观性和全局观
教师必须注重课前准备活动,让课堂提问更多涵盖整体内容,不管结构和语言设置如何,其目的都是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的。比如在讲解《普罗米修斯》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主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何要去偷火种?即便遭受种种折磨他仍然没有归还火种,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出中心主题,整个过程教师不要有意引导学生往既定答案中走,而是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获得更多殊途同归的答案,让学生的声音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
三、“目标先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钻研课本,提升课堂问题设置的整体质量
课文设置具备非常明显的自身价值,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准确地寻找到与之相关的特征,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只有巧妙地安排课堂提问环节,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才能够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如果没有熟练地掌握教材,问题的设置仅仅流于表面,那么学生很难系统合理地汲取知识。因此,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语文教材,采用目标先导理念才能找到提问的关键。例如,关于《迢迢牵牛星》这篇古诗,在设置问题之前就需要吃透教材,不同于其他寄托思乡愁绪或者表达家国担忧的故事,《迢迢牵牛星》的创作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出女子离别相思的深刻情感,暗含着强烈的反抗和不满意味。再如以小学语文课文中作者朱自清的《匆匆》为例,《匆匆》作为一篇散文,文章描述的内容非常散乱琐碎,难以梳理出清晰线索,联系到作者朱自清的文笔特征以及该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将匆匆二字作为核心来贯穿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流逝的深切感受,对此,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本文的题目是《匆匆》,作者为何要以匆匆为主题?根据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之间对话互动,探索匆匆的具体含义。其次,作者传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除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还有没有其他感情?从全文来看,作者所传达最明显的情感就是对时光的眷恋,但也隐藏着一种觉醒,对未来前途感到复杂和彷徨的特殊情感。最后,与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浪费时光的现象,今后应采取怎样的手段珍惜时间。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够让学生非常精准地把握整体文章抒發要点,快速地解决文章重点和难点内容,让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侧重提问技巧
第一,注重情境设置的精确性,注意课堂提问分寸。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分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注重时机把握,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对教材的认知,如果时机过早,那么只能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如果时机过晚,那么提问便没有了意义,问题的设置成了形式主义。把握提问分寸最关键的要点就是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合理掌握提问时机,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顺利捕捉提问契机,自然而然地将学生思维引入提问环节。
第二,提问应恰当。在课堂提问环节,要注意难易度的设置,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不用过多思考,提问的现实价值也会丧失,学生常常会生出厌烦心理,而如果所问问题超出了学生已经知道的范围,不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学生便会产生挫伤情绪,使学生丧失挑战难度的动力。所以必须把握提问难易度,让提问安排是在经过教师的指引后学生努力思考便可以获得答案的状态。
第三,课堂提问应注意训练语言文字。在课堂提问环节,应明确训练目标,当进行提问时教师应侧重能力和知识为主的训练目标,在实现能力和知识培养的过程中侧重方法和过程,积极融入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与此同时,在明确课程训练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参考文本语言特征,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现状。除此之外,应注意语言载体的合理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把握听说读写的重难点,明确情感发散的关键要点,找出价值引领的方向。三者相互影响,渗透无法独立存在,但因为训练价值的差异而具备不同的侧重程度。
第四,课程提问要侧重创造性。创造性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感受世界的本质,探寻思维发散的真正方法和价值,让学生成为积极思考学习生活的一员,能够探索出更多的思维创造潜力,培养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智力,而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勤于分析和思考,努力践行优化课堂的目标,使学生问出价值。
第五,提问应因材施教,把握提问技巧。语文教师不仅应进行备课,还应关注学生表现,为了加强课堂提问的整体成效,教师必须了解详情。比如在提问环节,应合理地安排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在讲台下方巡视,协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所涉问题应包含全体学生,不能偏向优秀学生,应进行多层次提问,提问要点应言简意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分解核心问题,将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小问题,同时,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和点拨,通过暗示性语句旁敲侧击地帮助学生思考和解答。
(三)合理抓住契机,强化学生思维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超出预期的问题设置,这些也反映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理解,是学生最明显的原始想法,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所在,通过长久的阅读培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开放和开明,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比如在教授《将相和》这篇文章时,学生都在感慨蔺相如的智慧,面对秦王的两次挑衅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顺利保住了被秦王觊觎的和氏璧,面对强势的秦王,蔺相如以死相逼保住了赵王的尊严。在对整体故事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以《将相和》的故事为契机和学生探讨:如果蔺相如没有为廉颇让行,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假如廉颇是不能容忍之辈,那么纵使蔺相如已经为他让行,能够让廉颇放下成见吗?文中描述蔺相如见到廉颇如同猫见到老鼠,蔺相如又向他人询问廉颇和秦王谁更厉害,这就显示出了他行为的矛盾,也从侧面表达了蔺相如给廉颇让行并不是因为害怕他,最终指出了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结论。这一方面可以展现出蔺相如的大度气质,审时度势,胸怀广阔;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诸国争霸的时代,秦国的强盛成为不少国家的大患,很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措施以期制衡秦国获得和平,在赵国和秦国的交往中,赵国处于不利地位。但因为有开明的臣子和英勇的武将,才能维护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为此,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必须搞好关系,共同为赵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为何廉颇在听到蔺相如让路之后负荆请罪的原因,不只是折服于蔺相如的高贵个人品质,也是为了大局考虑。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探讨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學生抛弃浅层次的思维逻辑,更加深入地思考内在关系和情感,详细地理解文本表达主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习惯。
(四)设计更加巧妙的问题,学生乐于进行语文学习
形成学习动机最现实的因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这些兴趣就会慢慢转变为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孜孜以求,成为学生知识探索的激发剂。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拥有着超然的地位,为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悬念设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激发出来,创设以悬念为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发散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求知探索中去,为课堂氛围的强化埋下伏笔。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文章标题为什么用五壮士而不是五战士?”学生在看到这个问题后,就会认真思考战士和壮士之间的差别,联想到本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壮士这个词语更能展现出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高大形象。其次,为什么五壮士的口号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也逐渐显现,通过对两个问题的依次分析,可以让学生真正激发出学习热情,转化被动局面,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一员,为后续课程的展开提供更加良好稳定的条件。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果问题设置能够更加具备启发性和合理性,那么就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形成更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状态,让智慧的火花逐渐迸发出来,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力,仔细研读文本内容,设计出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课堂提问越来越有成效,贯彻落实巧设问题、启迪智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园园.巧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归属感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2021(13).
[2]马丽娜.语境互动 巧设问题——谈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技巧[J].新课程(中),2019(5).
[3]洪高华.巧设优质问题 研磨灵动课堂——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读写算,2019(2).
作者简介:朱昀倩,女,1997年生,江苏扬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