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

2022-04-14 19:37严锡秋
公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严锡秋

摘要:“佛系”青年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从青年亚文化角度分析“佛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抵抗及其自身“边缘性”特点,指出: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以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佛系青年”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引领

一、“佛系”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2017年,源于日本的网络热词“佛系”迅速引爆朋友圈,成为了中国社会现象新动向。虽然“佛系”取自于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佛”字并以“系”为后缀来合成词语,加之其同日常社会行为相搭配,由此衍生出了如“佛系青年”“佛系少女”等系列“佛系+X”话语,但其语意与佛教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其中的“佛系青年”是以“90 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他们所标榜的是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样都行、一切随缘”的“佛系”主张,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青年人在现实生活重压之下的自我减负和自嘲行为。“佛系青年”借助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得到了青年人较高的认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成为广泛关注的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年人群体中与主流文化并列的另一文化样态,它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蕴藏的矛盾,而采取的特定利益表达方法和情感宣泄方式,体现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法与多样的行为模式等,往往能为大多数青年所接受。[ 1 ]

二、“佛系”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系青年”一词虽然只是网络流行语,但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青年人特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抵抗成分。从青年群体自我心理调适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佛系”的“有无均可,随遇而安”“不过于追求,不过分执着”的心态,是一种宽容达观的正能量,[ 2 ]是青年群体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转型变革中面临的境遇时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缓解压力与焦虑的积极应对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佛系”青年所衍生出的佛系话语、佛系心态、佛系文化呈现出青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困惑。[ 3 ]“佛系”现象是“丧文化”的延续性发展,是近年来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 4 ],“佛系”集中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和痛点,并经由这些而产生种种情绪低落、麻木不仁、缺乏归属、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等精神状态和处世态度[ 5 ],是一种消极的抵抗。

三、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及表现

“佛系”青年亚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形成了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他们既具有“佛系青年”的普遍特征,也彰显出其自身思想和行为特点的独特性。

一是抵抗性,具体体现为“佛系青年”大学生对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偏离和抗拒。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砥砺奋斗。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佛系青年”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奉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佛系”主张,作为应对纾缓压力的调适方式,这种无欲无求、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从本质上说,“佛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是相偏离的,其所宣传的是一种“消极”“悲观”“不求上进”的价值观念,[ 6 ]与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活力与激情也是不相符的。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佛系”青年亚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弱化了主流文化对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消极作用。

“佛系青年”大学生对待学业方面,并不是那种我们所熟悉的厌学、旷课或是退学,或是激烈地跟家长、老师、学校产生对抗,他们只是仪式化、象征性的对抗。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不要太苦太累就好”,“分数不在高,及格就好”;至于评奖推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参加与否,看心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熟视无睹,依旧我行我素;对老师、家长的苦口婆心无动于衷……

二是边缘性。当下的“佛系青年”大学生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承载着家人前所未有的期望。他们所报读的专业方向也是长辈眼中的“热门专业”,尽管不是最爱,也不是讨厌的,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就是为了最后的学历证书。因此,没有更多选择权的“佛系青年”大学生在学习选择权面前是受支配的,在强大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理念面前其实是非常弱小,非常边缘的。同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相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较为独立、成熟,更加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渴求独立自主。“佛系青年”大学生刚从稚嫩的中学时代走出来,尝试着以非凡的热情追求着心中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由于受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制约,不免经历更多的挫折,而经历挫折改变无望后更容易出现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前途的迷茫,他们也不愿意与父母长辈倾心交流,也不敢将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表现出来。因此,缺乏学习、生活主动性和社会情感支持的“佛系青年”大学生也容易成为大学生队伍中的“边缘群体”。

虽然“佛系”是少数青年大学生的状态,他们所理解和奉行的“佛系”主张,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目标指向的不确定,无法建立起现实与理想之间联系而产生的断裂感;抑或是对于当前的学业生活或是毕业面临的社会生活感到压力太大,无所适从,自我感觉“怎么都不好,怎么都不行”而表现出来的无奈之举;“不争不抢,不执着于输赢的得失观”,或是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产生了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而自己又缺乏人脉资源等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表现出来的怨怼之情。“他们不盲从,但也没有责任感。我们很难抽象地说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颠覆官方文化的作用,但是可以肯定,它一旦流行起来,在客观上就使得任何文化权威的建构变得几乎不可能。”[ 7 ]尽管网络热词“佛系”隨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标榜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过于强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应有的工作激情,容易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的养成,与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殷切的期望是不相符的,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聚焦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有效地加强“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四、“佛系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路径探析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受当今社会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冲击,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由单一性逐渐向复杂性转变,同时面对社会的转型变革、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尚且缺乏深度的思辨能力,易受从众心理影响,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变得模糊。辅导员理应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8 ]高校辅导员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当下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多元社会文化思潮中的主流和支流;学会思考,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网上颓废的“佛系”青年亚文化的侵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9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心智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的同时,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 0 ]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各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把“佛系”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根据青年大学生特点,以他们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弱化大学生对“佛系”价值理念的尊崇,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的树人教育。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辅导员要善于把握社会生活中关键的教育时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学生的引路人。例如,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当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支教活动、关爱孤寡老人和走访慰问贫困户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或调研活动,增加社会体验,激发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纪念馆、领袖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遗址等,使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组织青年大学生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真切体验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摒弃不思进取的“佛系”思想,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

4.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增强网络正能量

在网络新媒介发达的背景下,辅导员要坚守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氛围,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力,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一方面运用网络媒体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当下的“佛系”现象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流行于网络的“佛系”青年亚文化进行理性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易班”平台、数字化校园、校园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度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杰出获奖代表的励志成才、弘扬正能量的宣传教育,提升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影响“佛系”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成为有“理想、本领、担当”的时代青年。

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佛系青年”大学生在经历挫折改变无望后更容易出现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产生“努力也并非能够改变现状,不努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佛系”的“有无均可,一切随缘”成为了他们化解烦恼和痛苦的灵药。因此,辅导员要关注和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和心理需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总结经验,提高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际行动规避下一次挫折的发生。同时引导大学生巧妙地运用“佛系”的积极心理的调适方式来缓解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实现自我排解和自我减压,达到平息焦虑、放平心态的目的,但并不是一味放任自流,而是引导他们以这样的一种“淡然”心态,积极迎接困难和挑战,依然为了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2018年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09。)

【参?考?文?献】

[1]柳丽.佛系青年的实质、成因和发展趋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9(03):19-22.

[2]张九海.“佛系”心态的三重解读[J].社科纵横,2018,33(06):95-97.

[3]周海燕.佛系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J].江西社会科学,2019( 6) : 246-253.

[4]卜建华,孟丽雯,张宗伟.“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5]徐小跃.“佛系”是伪佛: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消解佛系[J].探索与争鸣,2018(04):47-50.

[6]第天骄.“佛系青年”的价值困境及其超越[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04):16-22.

[7]陶东风.“ 大话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命运[ J] .郑州:中州学刊,2005.04.

[8]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5-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43号)[Z].2017-09-29.

[10]李斌雄,张俊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3):9-13.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