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摘要: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利用好政府公共关系这个平台,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地方政府应重视公共关系的构建和发展,积极转变观念,加强与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状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促使各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并达成共识。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共关系 构建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新型社会治理體系要求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事务的合作治理,要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协同共治作用,必须加强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政府公共关系正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的沟通平台。[ 1 ]因此,政府要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加强与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状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与各主体就公共事务的管理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作用。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
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将公共关系相关知识技能引入到政府工作中来,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反馈来协调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树立政府良好的信誉与形象,维护和发展各种内外关系,以体现政府根本职能的一种管理思想和实践活动。[ 2 ]政府公共关系就其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落实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强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公共关系由西方国家引入我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级各类政府组织的职能、工作性质及其所面临的环境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开始关注并通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密切与公众的联系。政府公共关系是一门讲究协作的关系活动,它通过信息的传播来沟通、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良性、畅通、合作的发展,进而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和谐。因此,政府要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做好沟通工作,协调好内外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能力有限,缺乏灵活性,原来的管制型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政府效能的发挥,这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美国学者登哈特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中重视对公平、正义、公民参与等社会价值的关注,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重新进行定位和界定,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就是要提升政府的服务理念,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让权力回归社会。社会治理要求具有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以及公民等建立起密切、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协商对话,达成共识,形成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式,强调彼此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合作。这体现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手段的多样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是我国政府“善治”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对基层政府而言,开展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日常工作。
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政府公共关系建立在没有权力强制、平等和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维持和发展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向沟通的柔性手段进行协调管理。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涵盖整个辖区,对辖区内的公共事务负有主要的管理职责,社会各界有共同治理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除了在事实层面与社会各界进行协商、交换,达到利益互惠,在价值层面,各方也应当通过对话进行价值的分享,获取最大程度的认同。政府通过发挥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等职能,综合运用多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使其方针政策能够顺利实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其公信力。[ 3 ]这种价值追求与实现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代政府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要求政府以双向沟通、对话协商的方式与各主体就公共事务的管理达成共识。
三、 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发展中的困境
1. 地方政府自身对公共关系的认识不足
公共关系发展到今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相比诞生之初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比于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公共关系的实践早期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和运用较为滞后。政府对其自身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功能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欠缺,许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较为淡漠,意识不到政府公关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其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来,并且很少有政府机构设立专门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缺乏平等对话沟通的环境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认为,有沟通才有理解,沟通的本质是双向沟通,有效沟通取决于能否有一个自由、平等的沟通环境,所以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与公众创建一个平等对话的机制。有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往往只是简单的张贴公示一些文件,或是简单的传达政策,缺少一些实际的沟通,没有为公众创造平等的沟通环境,更没有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从而阻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 公众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不高
长期以来,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管制地位,使得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政府的认同及支持弱化。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未能正确认识和定位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能动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手段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的手段僵化、强硬而导致矛盾升级;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公众参与渠道不通畅,都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
四、地方政府构建公共关系的路径
新型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治理方式由主要依靠政府的单向管理转向政府和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来。[ 4 ]因此,要利用好政府公共关系这个沟通平台,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形成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社会心理氛围和沟通机制。
1. 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关意识
地方政府要以公众为中心,其职能要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向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积极转变观念,摒弃“官本位”的思想作风,树立服务公众的工作理念,主动与公众沟通,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首先,地方政府要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设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工作行为中,形成“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使政府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实现透明、公开,尊重公众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知情权,促进阳光行政,为构建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提高制度保障。
2.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要求地方政府要积极转变行为模式,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应该由之前的管制与服从转变为服务与协商。畅通的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是公共关系有效传播及双方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专门信息机构为政府提供信息,比如,发挥好信访部门的作用;重视大众传媒在沟通中的媒介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沟通。其次,地方政府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应主动与公众充分接触,以公众利益为重,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实现政府高效行政。
3. 创建公众积极参与的良性氛围
地方政府应认识到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在促进地方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意识到其在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善民生中的责任,培养公众对于公共关系的正确认识,转变公众的公共理念,引导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到地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发展中,推进创建多方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实现多方主体和谐共治。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进行社会管理,政府应该改变以往管理主义和效率主义的行事风格,向市场、企业、社会及公民放权、分责,实现彼此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畅通的渠道,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
[2]张志海.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视域、问题与对策[J]党政论坛,2020(09).
[3]黃德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管理维度[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4]付超.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问题的表现、原因及优化路径[J].领导科学,2020(14).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