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光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供人检索小篆形、音、义的字典,更是一部全面整理、系统分析小篆字形结构,归纳其构形系统、证明汉字构形原理与规律、揭示汉字构形系统性的著作,对当代汉字的科学研究仍有重要价值。李国英(1995)指出,“《说文》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其现代价值不在于它的字形说解的个别结论,而在于它所开创的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分析和系统描写的方法。”[1]《说文》全书共15卷,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字,共10516字。许慎首创部首排列法,以540个部首字统摄10516个字,部首之间的排序顺序是据形系联,同一部首字的排序顺序是以类相从。
《说文·鱼部》共收110字,包括正篆103字,重文7字,按顺序整理如下:鱼、䲊()、鲕、魼、、鳎、鳟、、、鲔、、鯍、鮥、鲧、鳏、鲤、鳣()、、鲖、鳒、鯈、䱏(鳊)、鲂(鳑)、鲢、鲏、䱂、鲋、、、鲡、鳗、、魾、鳢、、鲿、鲟、鲵、鳛、、鲩、魠、、、鲇(鰋)、鮷、、、、䱤、鳜、鲰、、、、䲐、、鯜、䰽、䱡、、、鲜、鰅、鳙、鲗(鲫)、鲐、鲌、鳆、鲛、䲔(鲸)、鲠、鳞、鮏、、鮨、、䰼、鲍、魿、、鰝、鯦、魧、、鲒、、、鯸、鲷、、鲅、鲯、鱻。
与《尔雅》收录的49个鱼部字相比,《说文》收录的鱼部字更为丰富。涂艳青(2015)认为“《说文》鱼部字的增多,表明人们对鱼类的认识更加深入,体现丰富的鱼类饮食文化。”[2]《说文》收录的鱼部字不仅能够反映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鱼类的认识,还能体现《说文》独特的收字特点与训释方式。
苏宝荣先生(2000)指出,许慎编纂《说文解字》的基本原则是以“六书”离析字形,因形以说音、说义[3]。“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说文》鱼部字的构造方式主要有象形、会意、形声三类,象形字只有“鱼”字,甲骨文字形是,像鱼的形状;会意字是“鱻”字,由三个相同的部件“鱼”构成的同体会意字;其余108字为形声字,包括正篆101字与重文7字。
王宁先生(1996)指出,在书面汉语里,异字记录同词的情况任何时期都不可避免。音义全同使用范围也全同的字是异体字,以《说文》为例,字书所列的重文都属于异体字[4]。《说文·鱼部》明确标注了重文7字,包括2个籀文、5个或体字,分布如下(见表1)。
表1 《说文·鱼部》楷体字形、正篆字形与重文字形的对应表
《说文·序》:“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5]2“䲊”与“鳣”二字的重文字形是籀文,是《史籀篇》中的字体,即大篆。后五字的重文字形是或体字,与正篆相对应的另一种异文。根据王宁先生的观点,《说文》列出的重文都属于异体字,经分析,《说文·鱼部》异体字有简省声符、增加义符、改换声符三种产生方式。
通过简省声符产生的异体字是“䲊”,《说文·鱼部》:“䲊,鱼子已生者。从鱼,憜省声。,籒文䲊。”[5]242正体字与异体字记录同一个词——初出卵的鱼苗,籀文是由正篆“䲊”字简省声符“隋”的部件“月”而产生的。
通过增加义符产生的异体字是“鳣”,《说文·鱼部》:“鳣,鲤也。从鱼亶声。,籀文鳣。”[5]243正体字与异体字记录同一个词——鲤鱼,籀文是由正篆“鳣”字增加义符“虫”而产生的。
王宁(1996)指出:“古代训诂材料的主要形式是训释,训释材料分为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词义训释就其目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训,义训中包括一种特殊训释,叫作形训;一类是声训。就其方式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直训,直训包括单训和互训;二是义界。”[5]
形训是与字形相贴切的训释本义的训释方法,形训有仅反映造意的,也有反映造意兼实义的。如《说文·鱼部》:“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许慎以“鱼尾与燕尾相似”训释“鱼”,意在凸显“鱼”字的造字意图,说明其本义。《说文·鱼部》:“鱻,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也。”[5]244许慎以“新鱼精”训释“鱻”,突出“鱻”字的本义,又以“三鱼”表示鱼多色鲜之义,体现“鱻”字的造意。
声训是沿着声音线索寻找同源词来训释意义的训释方法,是用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来做训释词。使用声训训释方法的字是“鲿”,《说文·鱼部》:“鲿,扬也。”[5]243《埤雅》:“鲿性浮而善飞跃,故一曰‘扬’也。”陆德明《鱼丽传疏》:“鲿,扬也,今黄颊鱼也。徐州人谓之扬。”“鲿”与“扬”的上古音相近,禅喻旁纽,阳部叠韵,音近义通,采用声训的方法,意在说明“鲿”的意义特点取自于“扬”。
义训是不借助形、音而直陈意义的训释方法,义训是以义项为单位的,每一个义训只能训释词的一个义项,如《说文·鱼部》:“鲒:蚌也。”一个训释,训释一个义项。字书中也有几个训释作在一起的,如《说文·鱼部》:“魧:大贝也。一曰鱼膏。”两个训释,训释两个义项。再如《说文·鱼部》:“:鱼也。一也鲤,一也鳒。”[5]243三个训释,训释三意义。
直训是以单词训释单词,表述格式通常有“×,×也”“×犹×也“”×之言×也”等形式[5],鱼部字的直训训释的表述只有第一种形式。直训有单训和互训两种,互训包括两两互训与辗转互训。
单训多是同义训释,不能作成互训,训释词多是类词或常用词。鱼部字的直训单训多以类词“鱼”字为训词,如“、鲧、䱏、鲏”等,《说文·鱼部》:“鲧,鱼也。”[5]243鱼部字以常用词为训释词的单训,如《说文·鱼部》:“鳣:鲤也。”[5]24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传》于鳣云鲤,于鲤不云鳣者,鲤者俗通行之语不待注也。”[6]被训释词“鳣”是非通行词语,训释词“鲤”是通行词。
互训的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可以两两互易位置或辗转互易位置,意义比较接近的同义词,使用时多能置换。鱼部字的训释中使互训的训释方法有3组,两两互训如《说文·鱼部》:“鳛,也。,鳛也。”[5]24《3说文·鱼部》:“鲔:鮥也。鮥:叔鲔也。”[5]242辗转互训如《说文·鱼部》:“:鲇也。鲇:也。:鮀也。”[5]243这三组互训都是义训式互训。
义界是用定义、描写、对举等方法来表述词义的内容,从而把词与邻近词的意义区别开来,以标示词义特点的训释方法,即以句训词。典型的义界是定义式义界,总方式是“主训词+义值差”,义值差也有多种小类,如《说文·鱼部》:“鳟,赤目鱼。”[5]241“鲠,鱼骨也。”[5]244主训词都是“鱼”字,“鳟”字的义值差属于体征的物象差,“鲠”字的义值差属于鱼类的物类差。比况式义界是选择一个形似的比喻物来代替主训词,同时阐述被训词与比喻词之间的差异来代替一般的义值差,如《说文·鱼部》:“,鱼。似鳖无甲,有尾无足,口在腹下。”[5]24《2说文·鱼部》:“,鱼也。状似,无足长寸,大如叉股,出辽东。”[5]245前者外貌似“鳖”,“无甲、有尾、无足,口在腹下”[5]242是对外貌的具体描述;后者形状似“”,“无足长寸,大如叉股,出辽东”是对形状与产地的具体描述。
根据《说文》鱼部字的训释内容,可以将103个正篆分为两大类:一是表示鱼名,有86字,包括1个鱼类统称和5个海鱼名;二是表示非鱼名,共17字,包括鱼子,鱼的部位,鱼的性状,鱼的味道以及鱼制成的食物、贝蚌等。
表示鱼类统称的是“鱼”字,《说文·鱼部》:“鱼,水虫也。凡鱼之属皆从鱼。”[5]241“鱼”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鱼的形状,苏宝荣先生认为指的是小篆形体,并指其非实物[4]。“鱼”字是鱼部字的统称,古代泛指水中动物,今特指水中的脊椎动物。
《说文》鱼部字表示鱼名的字共有85个,其中表示海鱼名有“鲐”“鲌”“鳆”“鲛”“䲔(鲸)”等5个字,《说文·鱼部》:“鲛,海鱼也,皮可饰刀。”[5]243段玉裁注:“今所谓沙(鲨)鱼,所谓沙鱼皮也。”《山海经·中山经》:“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鲛鱼。”郭璞注:“即沙鱼也。”[6]1022
表示非海鱼名的字有80个,有多种注解方式,有的能直接体现出来是鱼名,有的是间接体现出来是鱼名,注解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直接以“鱼名”注解,说明某字是鱼的名字,如《说文·鱼部》:“鲖,鱼名。鲏,鱼名。”[5]243此类方式注释的鱼部字:鲖、、鳒、鯈、䱏、、、鲢、鲏、䱂、鲋、、、鲡、鳗、鳠、鲟、鲩、、、、䱤、鳜、、、、䲐、、鯜、䰽、䱡、、、鲜、鰅、鳙、鲗、鯸、鲯。
第二类是直接以“鱼也”来注释,说明该字是鱼类的一种,如《说文·鱼部》“:魼,鱼也。鲧,鱼也。”[5]243此类方式注释鱼部字有:魼、鲧、鳏。
第三类是取其显著特征来注释,说明该字是某种鱼,《说文·鱼部》:“鳟,赤目鱼。鲂,赤尾鱼。”[5]243此类方式注释鱼部字有:鳟、鲂、鲰、鲵、魠、鮆。
第四类是需要通过前文印证,以证其是某种鱼,《说文·鱼部》“:鰝:大也。也。”[5]245在“鰝”与“”字头前面的“魵”字注为“鱼名”,通过印证,可知其是魵鱼的一种名称。此类方式注释鱼部字有:、鰝、鳢、魾。
第五类是通过互训进行训释,属于同一种鱼,或有大小之分。《说文·鱼部》“:鲤,鳣也。鳣,鲤也。鲔,鮥也。鮥,叔鲔也。”[5]243段玉裁注:“凡鲤曰鲤,大鲤曰鳣。犹小鲔曰鮥,大鲔曰鲔。”[6]1016此类方式注释鱼部字有:鲔、鮥、鯍、鲤、鳣、鳛、、鮷、鲇。
第六类的注释最为隐晦,不能直接体现的是鱼的名字还是某种鱼,需要通过其他典籍进行求证,有“鳎”“鲿”“鯦”“鲷”等4字。《正字通》:“鳎,即今福州铜盆鱼。”郭璞《尔雅注》:“鯦,鱼也。”《玉篇》:“鲷,鱼名。”
表示鱼子的字是“䲊”与“鲕”,《说文·鱼部》:“䲊,鱼子已生者。”[5]242段玉裁注:“谓鱼卵生于水草间,初孚有鱼形者。”[6]1014《说文·鱼部》:“鲕,鱼子也。一曰鱼之美者,东海之鲕。”[5]242段玉裁注:“鱼子、谓成细鱼者。”[6]1014“䲊”指初出卵的鱼苗,“鲕”指细小的鱼苗。
表示鱼的部位的字是“鲠”与“鳞”,如《说文·鱼部》:“鲠,鱼骨也。鳞,鱼甲也。”[5]244段玉裁注:“鱼骨谓之鲠,鱼甲谓之鳞。”[6]1022“鲠”是鱼骨,“鳞”是似铠甲的鱼鳞。
《说文》收录的110个鱼部字,从构造方式上来看,包括象形字“鱼”、会意字“鱻”以及108个形声字,反映了形声字在鱼部字构造中的主流地位。重文包括2个籀文与5个或体字,这些异体字主要有简省声符、增加义符、改换声符三种产生方式。分析发现,通过改换声符而产生的异体字的声符的上古音相同或相近。
《说文》鱼部字的训释方法,绝大多数是义训,声训、形训只有个例。鱼部字的直训以“×,×也”形式为主,既有单训训释,也有互训训释。鱼部字的义界主要是定义式义界,也有比况式义界。《说文》鱼部字的鱼名有86个字,包括鱼类统称1个字、海鱼名5个字、鱼子2个字、鱼的部位2个字;鱼的味道2个字;鱼的性状4个字、鱼制成的食物4个字、贝蚌类3个字等。
《说文》以形、义统一贯穿全书,义训是本义的实义训释,形训是本义的造意训释。形训和声训的目的仍在解释词义,而不是说形、说声。声训和义训的区别,从形式上说,前者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音近或音同关系,后者没有。从内容上说,声训的训释词显示词源意义,义训的训释词显示使用意义,它们从本质上都是训释词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