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22-04-13 05:52:14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学区付楼中心小学杜俊秀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负数小数课程标准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学区付楼中心小学 杜俊秀

一、设计递进问题,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推理能力发展,使其能清晰阐述自己观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出图1中的图形,并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能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这一开门见山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个图形与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完全不同,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教师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很多学生会想到以前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知识,他们将这一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或添补,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图形。教师接着提问:你能将刚才的方法进行分类吗?(分割法、添补法)之后教师出示图形的相关数据,并提问: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图形面积吗?学生跃跃欲试。如图2所示,有的学生运用分割法将图形分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计算出面积为5×6+2×2÷2+2×(6-2)÷2=36cm2,有的学生运用添补法,将图形填补为一个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减掉虚构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出面积为36cm2。还有的学生将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计算出面积为36cm2。

图1

图2

在递进式的提问中,教师将新知识的“教”转化为新知识的“学”,将新知识的“讲”转化为新知识的“练”,使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和操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引导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生活情境,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起学生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使生活化教学成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以《小数除法》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整数除法的延伸。小数除法的算理内涵从有余数的除法过渡到小数除法,将余数进行一分再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算理。教师创设生活情境:4名学生在聚餐中一共花了97元,他们以AA制的方式付钱,每名学生应支付多少钱?这一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每人支付24元,还余1元。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将1元化为角、分单位解决问题,学生很快说出每人需要支付24元2角5分的答案,教师再将这一答案用小数点表示,即24.25元。之后,教师引入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讲解,让学生从形象化的币值单位认知转变为抽象化的小数除法概念认知。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还有余数没有分完怎么办?是否存在永远分不完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数学知识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点,以结合点为突破口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引入数学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揭开数学知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目的,体会数学的形成过程,扩充学生对数学知识隐性内涵和丰富文化的认知,从而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以《负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生活中的常见负数现象,介绍负数的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负数的本质,只能使学生对负数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可以采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引入与负数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发展与应用。教师在导入负数概念时,可以引入《九章算术》中“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共同思考“粮仓在进出米的过程中,人们怎样用数表示粮食入库和粮食出库呢?”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让学生初步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数”这一抽象概念。接着,教师讲述西方数学史曾发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邱凯和斯蒂弗尔在计算中遇到问题,从零中减掉一个大于零的数所得到的数比“一无所有”小,这个数为“荒唐之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0”与“荒唐之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上述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负数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数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让学生理解“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的数学历史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运用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数学历史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氛围,参与解题过程,进而主动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建构起新知识框架,充分发挥数学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

四、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成果,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针对性地采取讲解策略。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导入以下故事:山里有一个年迈农民,他有3个儿子,农民想要将土地分给儿子。于是,他将土地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1份给了大儿子,大儿子得到了土地;二儿子要两份土地,农民将土地平均分成6份,把其中2份给了他,二儿子得到了土地;三儿子很贪心,他要4份土地,农民将土地平均分成12份,把其中4份给了他,三儿子得到了土地。讲完故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认为,三儿子太贪心了,得到了最多的土地。有的学生认为,农民伯伯对三个儿子不偏不倚,平均分配了土地。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不同的看法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准备好三张同等面积的正方形纸片,自己动手分一下,用以验证自己的看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创建平等发言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验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尽量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让学生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学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负数小数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绝对值的作用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