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教学设计

2022-04-13 05:52北京市三帆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冲突图书馆情境

北京市三帆中学 王 芊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解读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课标内容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知道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共同生活需要人们相互尊重。初中生不仅要尊重父母、师长、同伴,而且要以尊重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指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会有种族、阶层、性别等差别,但共同的原则只能是平等原则。人和人之间会有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但不能因差异而歧视他人。

2.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围绕社会参与这一主旨内容展开,包含社会生活、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国家利益四个单元,本课属于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内容。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本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聚焦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信守信三个道德主题。

“尊重他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的内涵。尊重是一种尊敬,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尊崇。尊重也是一种重视,重视他人的人格与权利,重视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其次,本课要帮助学生认同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尊重是个体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尊重能消除人际隔阂,减少摩擦,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融洽。最后,本课需引领学生直面尊重的复杂性。社会生活绚丽丰富,人际交往复杂多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与冲突、狭隘与偏见。在纷繁多元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要克服偏见,认同尊重,面对冲突选择尊重,正视分歧,践行尊重,将尊重他人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

(二)学情分析

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尊重他人”的基本认知。统计结果显示,对“我认为尊重他人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一般D.不太符合E.不符合”这一问题,82.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2.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2.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符合,2.5%的学生选择了不符合。针对自身评价,“在生活中我能做到尊重他人。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一般D.不太符合E.不符合”,8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20%的学生选了基本符合。在“什么是尊重”这一问题里,学生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角度,尊重是对人有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的表达方式,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尊重表现在能与人和谐相处,不嘲笑辱骂他人,聆听他人的意见,不触犯他人的利益等。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认识层面,学生对尊重有初步了解,他们认为尊重就是我与家人、教师、同学间礼貌、友好的相处方式。在践行层面,学生高度认可自己在生活中对师长、同学文明有礼、尊重他人的行为,并普遍认为在生活中践行尊重是容易做到的事。

关于尊重,学生在认识层面的局限限制了他们在实践层面的行动和感受。学生对尊重的理解表面化。尊重被简单地等同于说话有礼貌,行动不冒犯,他们对尊重的深层内涵缺乏认识和思考,对尊重的认识片面化,认为尊重是自己与家长、教师、同学间的事,并不能将尊重延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正是因为有这些局限,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尊重他人是很容易做到的。

二、评价设计

“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用来把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以及具体接受程度的重要手段。基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评价三个要素相互匹配的原则,并以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调研为依据,教师设计了本课的评价模式(见表1)。

表1

三、整体思路

立足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以及课标、教材、学情的基本情况,本教学设计确立了三条线索——知识线索、逻辑线索、形式线索。本课的知识结论包括尊重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在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以“尊重的复杂性”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克服偏见谈尊重,面对冲突谈尊重,正视分歧谈尊重。为了更好地统合材料,体现本课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了主人公A。以学生A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参与为情境背景,抛出困惑质疑,激发观点交锋,深化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尊重的价值;体会美德的力量。

能力目标:懂得尊重的复杂性,能克服偏见认同尊重,面对冲突选择尊重,正视分歧践行尊重。

知识目标:知道尊重的内涵;理解尊重的价值;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尊重的价值、如何尊重他人。教学难点:尊重的复杂性。

六、教学过程

[导入]设定情境人物A学生,以他为主人公串联起全课四个环节。

[环节一]谁是最可爱的人

情境:电影《长津湖》上映,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的严酷环境下,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

A与同学观看了电影,结合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以此为主题策划了一期班刊。

1.提问: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谁可以成为这期班刊的封面人物?

2.提问:“最可爱”,这个爱是“关爱”“喜爱”,还是“敬爱”?

3.提问:他们因何赢得尊敬?什么人值得尊重?

结论:尊重即尊敬,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与尊崇。(尊重的内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因何赢得尊敬,什么人值得尊重等一系列问题,由“可爱”“敬爱”转化为“尊敬”“尊重”,进而体悟尊重的第一层内涵。

[环节二]谁能进图书馆(克服偏见谈尊重)

情境:周日A去了社区图书馆,他发现了“社区图书馆管理章程”里有这样一条规定:社区图书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在读者意见留言本上,A读到了这样两条意见:

“农民工会读书吗?他们进入图书馆只是为了吹空调,打发时间。他们会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应该禁止他们进入。”

“图书馆是学习的场所,拾荒者卫生习惯差,行为习惯不受约束,这会给其他读者带来干扰。”

1.提问:“所有人”包括谁?

2.提问:请点评这两条留言。

3.提问:造成偏见的根源是什么?偏见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材料:

“有人爱好诗歌,会穿着一双绿色解放胶鞋在书架前埋头抄笔记;有人已经76岁,会放下竹竿和蛇皮口袋走进图书馆,在阅览室里读上一下午的报纸。一组流传于网络的图集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图集的名字叫做:拾荒者的诗。”

——《图书馆与拾荒者的诗》

公共服务应当摘下有色眼镜,敞开胸怀接纳每一个与之共冷暖的灵魂,为其提供栖息的领地,为其延展不尽的梦想。

——新华网评论员文章4.提问:如何克服偏见?材料: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然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

“一则留言变成了一个温暖的故事,给东莞图书馆点赞。”

“一个图书馆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惊喜和温暖。”

“这则新闻犹如胃痛中一杯热水,好温暖的慰藉。”

——网友留言

5.提问:网友点评中的高频词是什么?谁温暖谁?

结论:尊重即重视,重视他人的人格与权利。(尊重的内涵)

每个人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受到他人尊重能增强个人良好的心理体验。(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情境中的观点交锋,思索探究,克服了狭隘与偏见,认同尊重第二层面的内涵。尊重即重视,重视他人的人格与权利。与此同时能将这一认识内化为行动自觉,在社会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

学生通过对东莞图书馆这一材料的深度挖掘,梳理出尊重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可以增强个人良好的心理体验。

[环节三]谁应该道歉(面对冲突谈尊重)

情境:A傍晚离开图书馆,踏进家门就发现屋子被收拾整理过了。

他放在沙发上读到一半的杂志不见了;

他书桌上的所有纸片都被清理,周一要交的生物小卡片不见了;

他书架里的所有物品都被重新整理、码放过了;

他周一要穿的球鞋正在阳台的窗台上滴水;

……

他怒不可遏地冲着妈妈喊:“你能不能不要动我的东西?你能不能尊重一下我?”随即冲进自己房间砰地摔上房门。

而忙碌了一天的妈妈先是震惊,后是愤怒,她开始高声数落小A的“十大罪状”——脏袜子乱放、从不刷球鞋、吃零食满地掉渣、用完的纸巾随处乱放……然后反问:“尊重?你尊重我吗?”

1.提问:这场亲子冲突该如何收场?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冲突”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问题。造成冲突的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归因,是指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误解。当人们发现其利益受到损害,一般都会分析发生的原因。如果当事人认为是对方蓄意破坏,就会埋下冲突。造成冲突的原因之二是不良的沟通,指人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有时采用的方式会惹怒对方。

2.提问:化解冲突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结论:尊重他人应关注对方感受,重视对方需求。(如何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应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何尊重他人)

设计意图:以亲子冲突为起点,拓宽延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冲突现象。冲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解决冲突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学生在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中,认同尊重是化解冲突的有效手段,应关注对方感受,重视对方需求,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环节四]谁的观点正确(正视分歧谈尊重)

情境:晚上A和妈妈一起观看《觉醒年代》第八集,剧集展现了陈独秀、辜鸿铭两位人物。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因参与反清宣传受清政府通缉。他创办《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辜鸿铭,鼓吹帝制的保皇派。他长袍马褂,留着长辫,注解《论语》《中庸》《大学》。他主张复古和帝制,襄助张勋复辟。两人在学术见解和政治主张上都存在重大分歧。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如何看待二人的分歧呢?蔡元培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在探索救国之道。他认为复古能救国,我们认为新思想能救国,救国之心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1.提问:应对分歧是为了消除分歧吗?分歧可以被消除吗?

材料: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提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周恩来总理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2.提问:处理分歧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结论:以多元的视角,开放的心胸,尊重欣赏对方。(如何尊重他人)

设计意图:学生以陈独秀和辜鸿铭的观念分歧为切入点,聚焦学术分歧、政见分歧、文化差异等现实问题。学生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正视分歧,接纳差异,以多元的视角,开放的心胸,尊重欣赏对方。

七、课后评价

课后教师借助访谈方式,观察、记录了学生对“尊重”的认识、价值判断以及践行意愿。访谈记录摘要如下。

教师:关于“尊重”的内涵,你是否有一些新的体会?

A学生:我以前觉得尊重就是说话要注意礼貌,比如,要称呼老师“您”。

B学生:我觉得不能仅仅将尊重看作礼仪、礼貌,它更是一种内心的意识。C学生:敬爱、敬重是尊重,重视别人也是尊重。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将“尊重”付诸于实践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什么?

D学生:我们的生活中是存在偏见的。比如,有这样一些说法,如果你读书成绩不好,以后只能去扫大街。这样的说法就是把环卫工人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这样的说法不好,但这样的看法有时也会影响我们。

E学生:平等尊重所有人还是挺难做到的。

F学生:和他人有冲突、有分歧的时候,要真正做到尊重挺难的。

G学生:保洁阿姨、门卫师傅……还有很多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但实际生活中可能做得并不好。

教师:面对这些困难,你会如何做呢?

H学生:还是要靠自己的意识,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I学生:应该经常提示自己,及时纠正自己。

从学生的自评反馈可以看出,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将学科观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更全面地认识尊重的内涵和价值,表现出了积极的价值认同。同时能综合运用学科观点分析问题和情境,能客观、理性、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出价值澄清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此外他们能针对问题情境给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并表达了将所学落实为行为实践的意愿。

猜你喜欢
冲突图书馆情境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图书馆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去图书馆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