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工科大学生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4-13 06:44周继芳朱德超杨文鹏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认可度医学院校工科

周继芳,朱德超,杨文鹏

1.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 成都 610500;2.上海伯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1401

为主动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的崛起,2017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南”[3],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4]。“新工科”建设正在促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深刻变革[5]。医学院校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能有效实现医学与工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相关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地方医学院校“新工科”大学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个体感受和评价,掌握其对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认知和需求,发现地方医学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完善和改革地方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各个地方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在校工科学生和部分离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专业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器械管理等工科专业,调查院校涉及成都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等。

1.2 研究方法

调查前编制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工科生的培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采取线下随机调查取样,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希望获得的能力、希望学校开设的课程、希望学校在“新工科”建设上应做的努力及对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等几个方面。其中,认可度采用评分法,分数范围为0~5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越高。该研究中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 bach’s Alpha)为0.802,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13份,回收问卷509份,回收率为99.2%;剔除7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502份,有效率为98.6%。在所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中,成都医学院为167份(33.3%),重庆医科大学为139份(27.7%),上海健康医学院为146份(29.1%),西南医科大学为50份(10.0%);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117人(23.3%),大二学生102人(20.3%),大三学生97人(19.3%),大四学生138人(27.5%),离校毕业生48人(9.6%);生物技术专业学生92人(18.3%),信息管理专业学生113人(22.5%),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103人(20.5%),器械管理专业学生137人(27.3%),其他专业学生57人(11.4%)。

2.2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希望获得的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与培养,能拥有较好的综合应用学习能力、智力与实践技能、综合与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敬业意识。其中,创新创业能力的比例高达 61.2%;其次是智力与实践技能占43.4%;再其次是综合应用学习能力和综合与学习能力,分别占43.0%和 33.1%;比例最低的是价值理念和敬业意识,占29.3%。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注:表1中的频数是指选择该选项的人次,比例是指每个选项的频数占有效问卷总数502的百分比。表2、表3中对应项的含义同此处。)

表1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能力需求分析

2.3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课程开设需求

关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开设需求的问卷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2.4%)、强化理工融合专业基础课程(48.8%)、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沿课程(45.6%)、增设跨专业融合课程(29.1%)以及均匀调整学时分布(25.7%)。

表2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课程开设需求分析

2.4 希望学校在新工科建设上应做的努力

表3为学生希望学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应做的努力的统计结果。其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跨专业、跨学校学习的机会占比最高(63.7%)。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是很多学生所希望的(56.6%)。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少学生希望学校能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9.4%)。另外,增加国际交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国外学习机会和加大学生选择机会也是不少学生的希望,比例各占21.5%、21.3%。

表3 “新工科”背景下希望学校做出的努力

2.5 对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

表4为调查对象对自己所在高校关于“新工科”建设相关情况的打分结果。打分结果在3.2~3.4分。

表4 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

3 讨论

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各地方医学院校工科大学生对所在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和对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掌握其在当前背景下对学校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现目前各地方医学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可知,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工科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不太高,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适应新产业要求的跨学科研究与学习交流平台、创新教育理念未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因素是学生对所在高校“新工科”建设认可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立足学校实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措施

“新工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6]。从问卷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及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是调查过程出现频次最高、呼声最大的内容。正如吴岩所说,教育过程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的日常[7]。作为以医科为主的新建高等医学院校,很多工科专业设置较晚,在“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经费投入有限、相关政策保障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导致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不够、师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积极性。建议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出台政策保障、构建创新创业考核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利用科研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以科研为依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论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促成不同学科间的协同、交叉与融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同时激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获得学分奖励、经费支持、评优认可等,并利用学校的科技园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以此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保障创新机制有效运行。

3.2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7],而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在培养上的具体体现之一,是知识结构层次的主要载体[8]。在“新工科”视阈下,众多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工业生产方式呈现一体化、综合化格局[9],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将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与“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技术、新要求相结合,已经成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探索的热点问题[10-16],同时也是众多工科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医学院校工科专业面临的健康大数据、智能医学、创新型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生物材料、纳米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基因测序等新兴科技引领的现代医学,都是医学、生物学、材料、云计算、电子技术、制造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然,单一的学科知识领域是无法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这也是问卷中学生迫切希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进行改革的原因。为此,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一,以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重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专业课程群,为学生提供深厚的专业知识。第二,增设一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跨专业融合课程群,比如,成都医学院聘请企业工程师为某些工科专业开设的“互联网+”与医疗健康、医学综合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实训、JavaEE软件商业项目开发实训、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训课程,将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方法、技术与创新融入到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学校的其他工科专业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此类课程。最后,建议通识课程的设置也要注意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面向产业需求、覆盖范围更广泛的通识教育课程群,还可以开设微课、MOOC、混合式课程等形式丰富的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的选择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需要。

3.3 创新协同办学模式,加大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学生希望从学校的培养中获得更好的能力发展及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平台、更多交流和更多选择。而地方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薄弱、教学实践基地缺乏、硬件设施不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很少,这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想要培养出基础知识厚实、能力素养过硬的新型工程人才,必须让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高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首先,为避免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作用,为学校、企业和行业发展与协同合作给予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帮助、建立激励机制、进行良性引导,真正促成校企的深度合作。其次,与企业共筑育人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教学实践基地。成都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良好的合作,较好地解决了新建医学院校工科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缺乏、实验设备和双创教学平台较少的困境,打破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实现了技术与师资优势的互补。但是合作企业较少,应积极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第三,与行业协同办学,合作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校跨专业学习机会和交流合作机会。通过协同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最终促进高校、企业和行业的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502名地方医学院校工科学生对学校培养的需求情况和对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及创新创业平台的创建是问卷调查中出现频次最高、呼声最大的一项内容。除此之外,学生对于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理工融合专业基础及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沿课程等有比较大的渴求,同时希望从学校的培养中能获得更好的能力发展及获得更多机会、更多平台、更多交流和更多选择。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立足学校实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措施”“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协同办学模式,加大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建议,以期探索出地方医学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新机制,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工科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统计分析不够深入,研究结果较为简单。在以后的研究中,对于统计分析部分,可以加入检验的方法和检验水准,通过比较和假设检验,分析总结出更客观、更具有价值的问卷结果。这样更有助于发现地方医学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以促进地方医学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认可度医学院校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