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娇,屈清荣,高娅鑫,王碧轩,焦春辉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河南 郑州450052;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外科医学部)
结直肠癌患者50%~60%需保留肠造口挽救生命[1],仅2/3患者重返工作岗位[2]。重返工作指个体因某种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后,重新返回原有或类似工作[3]。研究[4]表明,个体因素、工作相关因素及社会支持是癌症幸存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因素,来自家庭内部、朋友、工作同事及医护人员的支持能使幸存者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强其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癌症治疗后,患者自我效能降低,积极重建效能是适应重返工作的关键[5]。目前对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对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21年9-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胃肠外科、门诊复诊的300例肠造口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2)确诊前有工作;(3)已重返原工作或找到新工作(全职、兼职或弹性);(4)无精神疾患或认知障碍;(5)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癌症复发或转移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严重基础疾病者。以量表条目数的5~10倍估算样本量[6],本研究量表条目最多为28个,考虑20%的不合格率,本研究样本量为175~350例之间,最终确定样本量为30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TNM分期、术后时长、是否合并造口并发症、造口类型、有无辅助治疗等),职业相关资料 (职业类别、工作性质、工作模式等)。(2)癌症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量表:采用李佳镁等[7]编制的癌症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量表,包括3个维度共24个条目,即调整规划、重建效能、专注康复。各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从“不同意”计为1分到“非常同意”计为5分,总分24~120分,得分越高,表明重返工作适应性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选择肖水源[8]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条目1~4、8~10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12~66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中<33分为社会支持度低,33~45分为社会支持度一般,>45分为社会支持度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0.941。(4)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由Lev等[9]研制,钱会娟等[10]将其汉化为中文版,包括3个维度共28个条目,即自我减压、自我决策和正性态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没有信心”计为1分到“非常有信心”计为5分,总分28~20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能感越强。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面对面形式,调查前由经专业培训的研究人员现场向患者讲解研究目的和问卷填写方法,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核对无误后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伦理审批号:2022-KY-0141-002)
2.1 不同特征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得分的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模式、医保类型、造口类型和是否合并造口并发症肠造口患者的重返工作适应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单因素分析(N=300)
续表1
2.2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效能感相关性分析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总分为(57.86±9.81)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4.17±4.82)分、自我管理效能感总分为(71.29±12.41)分。Person相关分析显示,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与自我管理效能感中的正性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呈正相关(均P<0.05),见表2。
表2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与社会支持、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r)
2.3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重返工作适应性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单独变量及相关分析结果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正性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赋值见表3。结果表明: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工作性质、造口类型、是否合并造口并发症、文化程度是重返工作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共解释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总变异度的78.2%,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是否合并造口并发症、文化程度为正相关因素,工作性质和造口类型为负相关因素(F=541.52,P<0.05),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影响因素最大的为主观支持(b=0.60),见表4。
表3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赋值说明表
表4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1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现状不容乐观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得分为(57.86±9.81)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析原因:(1)肠癌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后,癌因性疲乏、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等,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11];(2)造口护理和造口并发症使患者体力活动受限,工作效率降低,病耻感降低患者维持工作的信心[12]。
3.2 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不可改变的因素
3.2.1.1 文化程度 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高。Heinesen等[13]研究表明,低教育水平对癌症患者重返工作有显著负面影响。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更集中于个人职业专业领域,倾向于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更多渠道了解医疗保险计划和保健康复技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医护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增强患者重返工作的信心和适应性。
3.2.1.2 造口类型 本研究表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低于临时性患者。原静民等[14]研究显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强烈的病耻感不仅加重疾病的危害,也造成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出现不健康的状态,形成恶性循环。研究[15]表明,早期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认知,正视自身疾病及造口带来的不便。因此,可借鉴上述研究早期针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建积极认知,促进自我调节以适应重返工作。
3.2.1.3 工作性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力劳动的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比体力劳动患者更高。脑力劳动患者工作稳定,享受较好的单位补贴,可以根据身体状况与工作单位协调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而体力劳动患者大多数为临时聘用的务工人员,工作未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可获得的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体力劳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造口患者的身体负担,增加造口并发症等不良反应[11]。Hartung等[16]对血液系统癌症的患者研究表明,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患者更好更快的重返工作岗位。医护人员应动态评估患者身体、心理因素,识别工作和健康的促进和障碍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避免高强度的工作对患者身体康复产生影响。政府机构应对体力劳动患者设立健全的重返工作法律保障,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培训,帮助弱势群体患者更好的适应重返工作岗位。
3.2.2 可改变的因素
3.2.2.1 造口并发症 无造口并发症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较高。造口并发症使原本复杂的造口护理变得更加繁琐,增加造口护理的难度和成本,给工作带来一定麻烦,增加患者的挫败感。造口治疗师应联合职业康复医师组成多学科小组,为肠造口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性干预,通过面对面、电话会议等方式,解决与工作相关的造口护理问题,提高患者应对造口并发症的能力。Zaman等[17]研究也表明,对肠癌幸存者进行多学科职业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适应重返工作。
3.2.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高的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能促进患者继续工作,与雇主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灵活的工作安排能提高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何文奇等[18]研究表明,医护人员作为适应的领导者,应理解并支持患者在重返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适应性挑战,帮助患者做出行为改变,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知识技能储备。如邀请专家讲解肠造口康复知识和方法、邀请重返工作适应性较好的病友介绍成功经验、设立病友同伴小组互相支持、规范随访管理系统,针对患者重返工作全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等。此外,应鼓励患者加强与家人的沟通,提高患者的家庭内部支持。工作单位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工作调整,减少工作压力,提高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