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2022-04-12 04:07宋宏伟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导图双减

宋宏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本文立足于“双减”政策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在没有课外辅导和高强度作业任务情况下,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课后时间不能自主学习,那么学生就难以掌握课程内容,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重要性。在“双减”背景下持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师带来一定压力,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双减”背景下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可以将庞杂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通过图文、符号或者连接线或者图案等联系在一起,使之构成一幅系统化强、中心明确、突出重点、清晰明了、整体可视的结构化图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建立完整教学体系,还能帮助学生梳理归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历史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和做题效果。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是决定学习效果重要因素,所以学生应该意识到学习重要性,采取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实际上,历史在考试所占分值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历史学习,另外学生不了解历史学习意义,没有清晰认识到历史具有培养人文素养作用,单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了解历史故事,所以对历史学习关注程度不高。历史学科具有抽象性,学生不能依靠单纯理解掌握知识,需要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意义等,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缺少历史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是支撑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动力,但是因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消极,阻碍了学习效率提高,影响了整体学习效果。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者,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历史课堂是强化学生自身人文素养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际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弥补修正。首先是教学手段单一,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掌握历史知识需要记忆,单一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记忆效果,还会降低兴趣。教师教学手段决定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深度,但部分教师尚未更新教学方式,依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听课,这一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开小差,教师讲解的知识无法被学生有效吸收。其次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历史学科意义和目的,设计教学方案时容易出现方向偏离现象,还会造成课堂教学没有效果等问题,从而对历史教学课堂最终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是教师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特点和教学理念,授课过程中习惯采用口头讲解教学方法,没有有效融合历史知识,也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自主性,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对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阻碍。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知识点丰富,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以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不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高效学习效果,而思维导图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能充分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一个知识点为原点向四周发散,使内容存在的联系性充分展现,知识点关系密切,内容系统完整,将每一个知识点关键字标在图中,清晰整洁,便于查看,能简化知识内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学习和记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知识一般是根据教师教学流程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先后顺序,而应用思维导图,知识点有明显层次感和关联性,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能整合学生记忆中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能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应用时可结合多种形式表现,知识点级别分明、层次清晰、图文并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里每个知识点的关系和级别都能明显表示,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要通过思维导图加强知识点学习,还要学会自主应用,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透彻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学生学会自主建立思维导图后意味着已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点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思维导图的建立方式并不一样,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锻炼发散思维能力。

(三)活跃课堂氛围

而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改变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机会较少,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也没有探索和研究知识的动力等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建立思维导图,或者布置思维导图作业。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圖授课时通常以板书形式建立,教师建立时可以通过学生回答形式建立,对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回答,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双减”政策下,教师不能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而制作思维导图难度不大,作业量不多,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化复习知识,促进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在知识对比中应用思维导图

知识对比法是教学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内容进行对比评价,能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使学生能更加具体细致掌握知识点。历史学科知识点有着内容多、复杂性高的特点,如果学生学习时没有厘清思路和顺序,将难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根据知识点的层次进行对比。在缺乏对比情况下,不利于学生针对性理解,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也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点的特征。思维导图能清晰呈现知识点的层次关系,有助于学生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知识点进行对比,并展开深度理解。所以教师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应该融入对比法,加强历史教学有效性。例如,教师讲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内容,可以应用对比法分别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为中心词,建立两个思维导图,分别写出两个时期在位皇帝、治国理念、治国政策、等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对两个思维导图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历史背景和具体历史知识点评价两位历史人物。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两位历史人物,学生发表观点时,需要应用多方面材料论证观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并有效应用知识点。因此将对比法融入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混淆历史知识,从而也达到了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在历史事件讲解中应用思维导图

历史事件讲解以历史故事为中心,围绕其起因、过程和结果等要素进行整体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学习观念,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历史故事具有完整性,每个事件都有具体发展过程,教师应在历史故事讲解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经过,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故事。如果仅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知识点,学生不能将知识有效联系,而且各知识点较为散乱,甚至容易与其他知识点混淆。而应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将历史故事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通过流程图、表格或者图示结构展示完整历史事件过程。例如,讲解“明朝的灭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明朝的灭亡”为中心词,构建表格式思维导图,并明确表格内容,让学生知道应该填写哪些内容,如时间、起因、过程、结果等,让学生根据图示结构找出知识点,并对其整理,首先找出灭亡的原因,其次是灭亡的过程,如李自成起义,最后是明朝灭亡的结果,清兵入关等。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整体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在概念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历史知识涉及很多概念内容,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但是概念性内容是构成全部历史知识构架的关键。掌握概念性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如果不能掌握概念性内容,学生学习历史会感到较为困难。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并记忆概念性知识,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知识记忆不牢固。而教师在教授概念性内容时,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中“丝绸之路”一课时,会先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再告知学生丝绸之路被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图中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途经甘肃和新疆等地,直至中亚和西亚,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所生产的丝绸,因此被称之为“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并未在图中显现,进而笔者对历史内容进行拓展,告知学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南海,形成于秦漢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一条海上航线,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图示教学法,学生可以从图片上直观看到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丝绸之路所途径的地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向学生讲解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在当前时代新丝绸之路的发展。

(四)在知识整合中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辅助学习工具,师生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者需求建立自己易于理解的知识框架,有效整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知识整合和总结是学习和复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总结阶段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历史事件之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比如,先后顺序和因果联系等逻辑关系,而应用思维导图能更好梳理这些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另外,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特点。历史具有一定周期规律,很多历史在同一事件上有较大相似性,应用思维导图能明显对比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例如,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整个单元知识点,让学生清晰认识,历史事件之间关系,如笔者在教学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中“赤壁之战”一课时,列出一个简单的图示,用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图示的方法简单而又直观地归纳本课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示,可以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信息,如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8年,战争的双方分别为曹操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这个地点进行交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进而整体把握本课的框架和重点知识。

(五)在课后作业中应用思维导图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历史教师不能布置太多作业,而在课后作业阶段让学生自主建立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减少无效作业,有效发挥课后作业的意义。课后作业属于学习过程反馈阶段,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更清晰准确了解自己,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不足。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经常以课后习题为主,而学生往往习惯以抄写形式完成作业,不仅不能达到良好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课后作业布置中交代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将课堂知识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后作业质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投机取巧,简单将知识填入思维导图框架中,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制作得更加充实,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拓展,让学生真正做到将课堂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加入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思维导图会显得更有价值,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素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加强教学有效性才能弥补课外复习时间的欠缺。初中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其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历史故事发生过程都有明显联系,而思维导图能清晰表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习历史。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对历史事件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明确历史规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更好的方式提高历史学习水平,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导图双减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莲心宝宝有话说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