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集成性学科,该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对物理学科的认知较少,在学习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枯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师的物理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就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以提升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5-0058-03
引 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对于陌生的学科,会感到既好奇又畏惧。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合理的引导工作,促使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降低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和不足,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而这些状况的存在都可能对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物理教学模式陈旧
物理学科是一门和日常生活实际有较大关联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时希望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套用公式解题,或为学生讲解复杂的原理,使其通过强化练习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通过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真正感受到学习物理学科的乐趣,难以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初中物理学科涉及众多概念性知识。同时,多数物理知识都是由细微的知识点构成的,因此学生必须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才能将知识点掌握。同时,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科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学习的难度增加。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会对学科产生抗拒心理,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物理实验趣味性不足
初中物理学科会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而实验操作的过程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度不足,一般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传授,或者只是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不能很好地体会有趣的实验操作,获得神奇的实验结果[1]。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改进路径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成功教育的基础。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放下教育包袱,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见解、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如图1),并提出问题:“图片中两道红色的竖线是否一样长?如果不是,哪一个更长?”学生在观察了图片后,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右边的长!”甚至很多学生还觉得问题太过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见证一下奇迹,看一看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不是正确的。”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虽然有些同学是以看笑话的心态期待教师的“表演”,但无论如何,學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并将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在了课堂上。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来对两条竖线的长度进行对比展示,从而引出“测量”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任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时,学生对压强的了解较少,很难真正地理解压强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压强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压强的小实验:“吹不灭的蜡烛”。教师可以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并点燃蜡烛,然后将漏斗的宽口对准火焰,之后挑选一名学生用力地向漏斗的小口吹气,并让学生观察结果。此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用多大力气吹,蜡烛都没有熄灭。但是,如果教师调转一下漏斗的方向,将漏斗的小口对准火焰,从宽口吹气,那么蜡烛很容易就熄灭了。教师通过这种开展趣味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课堂氛围更融洽、和谐,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这样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思维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思考和探究,主动地观察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从而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式。这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其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越俎代庖”的现象,急于替学生思考,一股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抱着逃避或者等待教师讲解的心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差异,充分融合教学内容,并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教学情境作为突破口来提升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探究,实现“以导促思,以思促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时,对于“摩擦力对于惯性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想要停下来时,一般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停下来的,而是需要再往前滑行一段路程,而这个过程中就涉及摩擦力和惯性,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摩擦力和惯性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空心铁球、卷尺、表面光滑的长木板槽、表面粗糙的长木板槽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以实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测量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摩擦力和惯性间关系的了解。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电磁波的海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大家了解过电磁波吗?电磁波是否可以看得见或者摸得着?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运用到电磁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随后,教师就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电磁波的例子,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无线电视、红外线,以及电视遥控按动时闪烁的红灯,都涉及电磁波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降低学生对于电磁波相关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合理地引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物理学科是一门有很强抽象性、逻輯性、实践性的学科,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口头讲解或者实验演示方式教学,而很多学生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往往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很多物理实验过程较短,学生仅仅观看一遍实验的演示过程,难以理解物理原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的过程并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如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呈现,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光直线传播造成的”,那么,很多学生就只能强行记忆这一知识点,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光的直线传播会造成日食或者月食,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课件,通过动画的方式对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以动画演示的方式直接将日食、月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间,若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挡住了,那么地球上就会出现阴影,形成日食现象;同理,月食现象也是一样。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直观演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明白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两条红色的线条来代替光线进行延伸,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合理地延伸镜片,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现象的了解,从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视,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更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并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丰富物理课堂形式和内容,将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逐步改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但是,教学改革的落实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岳冬梅.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路径[J].电脑迷,2017(04):85.
吕耀奎.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50.
沈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困境与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6(20):84.
作者简介:林燕平(1979.3-),女,福建仙游人,任教于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永鸿分校,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