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芳
◆摘 要: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和储备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主要的任务是围绕着"人应该发展什么,人应该如何发展"来展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立德树人的新尝试。
◆关键词:无机化学;思政理念;渗透;高职药学
一、在无机化学课程中渗透思政理念必要性
未来,大部分医学生将参与与药品有关的活动。药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在治疗疾病时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药学专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种关系中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职业道德。一些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可能导致专业意识差,缺乏专业责任感。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必须自觉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改变以往职业教育课程中"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更好地实现人才专业化培养的目标。无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一年级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提高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无机化学教学思政理念渗透的实施研究
1.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作为学生道德言行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无疑是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新鲜写实的教材,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之间要精诚团结,加强师德修养,通过美好的人格引导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对学生进行教育,唯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教书育人是有效的,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此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具备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针对于实际的工作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予以研究和了解。只有具备良好的基本職业技能的教师才能成为更好的知识型教师,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只注重"说教",忽视"育人"的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教学为例,做好思想指导和行为示范工作。
2.挖掘思想政治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不改变职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而是以职业知识的内容为出发点,整合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在专业知识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之间找到一个衔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讲授原子轨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伟大的学术生活。徐先生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以科学报国的初衷,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当时他在美国的科学事业走上了正轨,但他坚决放弃,以"回家探亲"为借口与妻子高小霞一起回到了家乡。然后,他依照国家的实际需要,对科研方向予以三次的改变。返回后从量子化学转向配位化学,然后是放射化学,最后是稀土化学。稀土工业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改变着世界稀土金属市场的格局。谈到徐光宪科学家的生活,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实践爱国主义。另一方面,无机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环境教育的材料,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更易于学生接受。在学习过渡金属元素的实际的特性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向着学生介绍一些现实生活当中已经存在的比较实际的环境污染案例,如湖南浏阳镉事件、四川内江污染事件和云南曲靖污泥铬事件。为此引导学生能够学生科学正确地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合理地应用到实际当中,从而使得学生对无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3.创新教学思路
通过互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科学热情被有效调动,为无机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重视无机化学课中的思想政治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水平。这是网络时代,教师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教学应用中增加思想政治内容,采取班级迁移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能够兼顾思想政治学习。与此同时在无机化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将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动态模式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在传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无机化学融入思政理念培养目标
1.培养科学精神
例如,当谈到元素周期律时,讲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门捷列夫的故事;关于讲授氧化还原的化学知识时,可以与学生详细地阐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通过伟大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的实际行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坚韧不拔、无畏无畏的创业精神。当我们谈论稀有气体时,讲述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一分钱赢得第三名"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假设、仔细验证和勇气的科学精神。通过相关的励志故事,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科学的兴趣,还感受到了不断探索和科学研究寻找真理的精神,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勤奋、长期的培养和积累,他们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2.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还应结合课程要求的具体知识点,让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水平。例如,当我们谈论重水时,教师可以作为一名学者与学生分享,例如,中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张青莲,张先生热衷于"科学救国",坚定地回到祖国,为中国无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先生他学习刻苦,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摈弃国外的有利条件,以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在工作中带头努力工作,为中国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我们谈论稀土元素时,教师可以分享北京大学徐光宪的学术史。朝鲜战争爆发后,徐光宪夫妇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以探亲的名义回国进行科学研究。徐光宪先生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对稀土分离提取进行研究,引领稀土分离技术全面创新,推动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高纯稀土生产大国跨越。
3.提高环境意识
例如,过氧化氢的制备时,以乙基蒽醌法的化学反应为例,通过该反应制备过氧化氢。整个过程仅使用H2和O2,这是零排放的典型示例。通过对该反应的描述,学生可以理解,使用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另一个例子是基础化学中的臭氧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平流层臭氧对陆地生物的保护和破坏臭氧层的污染源。说到P区的元素,除了碳组、氮组、氧组和卤素组元素的基本物理和化学特性外,它还延伸到环境危害,如工业排放物和汽车尾气造成的雾和酸雨。说到d区和ds区的元素,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汞、镉和铅等重金属污染水和土壤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例如在学习"化学与农业生产"时,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农业中化肥的使用不当污染了土地环境的相关新闻,让学生意识到化肥一系列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事物对土地和生态环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到了本节所学习的内容,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在化学教学中也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方法,加深了对教材的认知。教师仍然要注重对教材的挖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上,教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平时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含有的是什么样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旦有害气体污染到了环境,要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非常高的生态成本,也不利于國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将工业生产根本上实现环保的创新,才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当今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缺乏环保意识就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教师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了酸碱带来的环境污染,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实际的化学练习,使得绿色化学完全植入学生心中,也使学生的思考角度更加地丰富和新颖,树立起环保意识。例如,教师讲解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否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油炸食品中含有丙烯醛等等。再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一些计算作业,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计算,也巩固了化学知识。生活化与绿色化学理念的结合,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态度,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用基本常识去保护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健康。
4.日常生活与化学的联系
教师可在化学拓展课程中带领学生联系书本知识和生活日常,让学生多多思考。比如,我们日常用的洗衣粉等就含有可清洁衣物的碱,那么在化学制品极其匮乏的古代,碱是怎么被提取的呢?《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冬天灶台下所烧木柴的柴灰,令人以灰淋汁,可提取碱浣衣";再如,当今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那么古代中国出现过所谓的雾霾天吗? 实际上,中国古代出现过多次雾霾天,并有诸如"霾灾"、"风霾"等专门的称呼,史料中皆有记录。中国对雾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有云"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后来,明清时期就有"霾尘积聚难见路人"的表述;由此可见,雾霾天气并不是现代独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传统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正应开发脑洞,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课本,又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奥妙。
四、结语
无机化学教学只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哲学知识,这对于大学新生塑造他们的个性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道德建设对于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孙杨,钟柳等. 思政教育融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 广州化工,2021,49(10):182-183,215.
[2]曹宝月,屈佳,张国春. 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J]. 商洛学院学报,2021,35(01):64-67,73.
[3]徐飞,谷巍,吴啟南等. 以"黎巴嫩大爆炸事件"为例探索如何将时事热点新闻融入无机化学课程思政[J]. 广东化工,2020,47(23):223-224.
[4]杨艳华,王宝玲,李艳妮,等.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探索——以“配位化学基础”中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J]. 大学化学,2021,36(03):45-54.
[5]张蒙蒙,李晓堂,段兰苹.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探索 ——以"稀溶液的依数性"教学设计为例[J]. 中外交流,2021,28(0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