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2-04-10 23:58张学雅
速读·中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社会国际化发展,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明确自身的责任,深度研究教学方案,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校企合作是当下各大院校广泛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师,我们应积极运用并践行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德语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发展。本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国际化大环境对我们的启示,对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

在国际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随之递增,如何在高校德语专业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德语教育关注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德语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德语交流能力及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胜任率,为社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高校德语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為高校与企业构建良好的供需关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保持行业发展与人才输出的平衡关系,有利于人才的批量培养,但是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生源过多、岗位有限,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社会发展提升了对高校的重视,国家也因此出台了多项有利政策,这样的情况让高校生源不断增加,但是企业中所提供的实践岗位数量却没有增加,所以导致学生的数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另外,很多学生在实习中没有目标,在盲目的环境中实践,没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学生基础不扎实,难以胜任高要求岗位

众所周知,德语语法框架严谨,句式结构复杂,属印欧语系,和汉语语言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单单是名词的阳性、中性和阴性就能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作为一种屈折语,德语中大量的动词变位、冠词和形容词词尾以及名词和冠词的格让无数专业学习者感到崩溃。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两年、甚至三年的在校学习还不足以使其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难以胜任高难度的专业岗位。

(三)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工作技能、积累职业经验,让学生及早具备就业能力并做好就业准备。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中,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协调与规划,企业在不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贸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不协调的实习环境中同样没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高校德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1972年就与德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发展中德国与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15年时我国与德国的贸易金额高达1627亿欧元左右,我国与德国的贸易交流地位位列第四仅次于美、法、荷,并在经济来往逐渐密切中,更多的德国企业进入到中国发展,在此环境中为我国德语专业提供了便利的就业机会与广泛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德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令高校德语专业面临改革的挑战。高校德语专业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提升德语专业的教育适用性,为高校德语专业谋求发展机遇,为我国与德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德语专业是语言类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关键,但是高校德语专业教育中,依然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德语人才的需求。在当前社会中对德语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具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其次,要能够运用德语进行熟练的口语交流;再次,能够掌握丰厚的德语知识文化,从事德语教育、翻译、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最后,要具备较强的德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因此高校德语专业应谋求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以上能力培养,提升高校德语专业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发展。而采用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实现以上能力培养,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十分契合。高校应与德国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运用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参与到德语教育中,设置更加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同时帮助高校德语专业构建实践教育基地,在校企合作下完善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双师队伍,提升高校德语专业教育水平,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教育深度改革,发挥教育改革价值。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高校德语专业中,初步进入校园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对学习充满了憧憬,但是在德语学习过程中,单纯的语法、句法理论会让学生对语言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高校德语专业的教育目标则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型实践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德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要死抠课本理论,而应在课程中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解决当前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

作为高校外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情景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十分有效,并具备实践性与趣味性,运用此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学习,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结合德语企业的就业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置与之相符的实践课程,改变传统德语教育中枯燥的阅读、写作及语法等理论型学习方式,改变与社会发展需求无法衔接的无效教育。在国际化经济不断发展中,很多的德国企业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中,为高校德语专业提供了有利的校企合作机会,因此高校德语专业应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促进德国企业与高校的友好合作,通过构建友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外企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为学生奠定就业基础,缓解德语专业人才供需压力,促进我国国际化发展。

(二)优化教师资源与课程

在开展校企合作中需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德语专业毕业的硕士或是博士,这些专业的德语教师大多没有企业或管理方面的经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在校内定期组织校企合作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提升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复合型教学能力,提高德语专业教学水平;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研讨会,通过与资历较高的学校不断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校内的师资水平;同时,可以进行实践设施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会,在共享的教育环境中共同进步,促进高校协调发展;高校德语专业还可以组织大型的教育讲座,邀请优质的德国企业参与到讲座中,提升教师与学生对德国企业发展的了解,便于教师针对性调整德语教育资源;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与教师协作进行授课,丰富課程内容,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率,为学生奠定实习基础。

在国际化经济不断发展中,社会增加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德语专业不应只针对德语专业能力方面开展教育,应转变教育思路,聘请德语专业复合型教师,例如聘请在德国企业中担任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德国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让其在高校中兼任德语实践导师,专门针对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进行讲解,高校还可以让其在校内对教师开展培训,帮助在校的教师提升实践教育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德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优化校内德语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复合型师资力量,为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在校企合作中设置科学的课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很多高校构建了双学位辅修课,学生可以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自行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作为辅修课程,学生只要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学习并达到了标准学分就可以获得双学位。双学位的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这一点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契合。在双学位教育环境中,高校可以为成绩优异的双学位学员提供外企交流学习机会。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导致双学位过于形式化。因此高校可以在德语专业中设置实践型辅修课程,如商务德语、旅游德语、德语跨文化,以及德语翻译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内容与外企需求相符,同时设置与外企环境相似的实践场地,促进学生及早的适应工作环境,进而逐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联系中德经济与文化,建设丰富的实训基地

在高校德语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场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际环境中有很多高校允许学生自行寻找实习机会,但是学生自行寻找的实践机会对德语实践应用方面没有过多的帮助,所以不能提升学生德语语言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与德国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与企业实际环境一致的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践操作,高校可以在实践基地内部聘请德国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工作技能与实践经验。高校还可以在实训基地设置与企业相同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技能,运用规章制度,促进学生有目标的进行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率,推动德语专业的改革。

社会国际化发展为高校德语专业提供了有利的校企合作机会,为教育带来的创新挑战,高校德语专业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加强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改变教育体制,保证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供需平衡。

四、结束语

国际化不断发展预示了校企合作将是高校德语专业的必然改革之路,因此高校德语教师应积极配合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还应在高校中培养复合型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语基础与实践能力,在丰富的实践环境中积累经验,缓解学生就业压力,进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青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186-187.

[2]曹霞.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湘潭大学德语教学改革为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08):137-140.

[3]朱惠东,侯宇晶.应用型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3):182-183.

作者简介

张学雅(1990.0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籍贯:河北石家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中德跨文化。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