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护士对捐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2-04-09 02:13雷情廖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分值程度护理人员

雷情 廖凯

如今,随着无偿献血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临床研究显示,适量的献血有益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可发挥出活血功效,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在一定程度有益身体健康[1]。已逐渐有更多的人们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之中,但在护士在采血的过程中,由于捐血者存在身体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差异,加之多数捐血者并未完全了解献血,故部分捐血者常会出现生理不适反应与心理过激反应,从而易引发血容量降低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进而对献血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从降低无偿献血的效果[2]。因此,为该类捐血者给予针对性、科学性及全面性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无偿献血护理服务逐渐完善,最新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应用于无偿捐血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献血效率[3]。鉴于此,文章就此分析采血护士对捐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210例捐血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Z组(常规护理)与B组(加用心理护理),每组各105例。Z组:男女比例为54∶51,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27±3.13)岁。B组:男女比例为53∶52,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9.12±3.21)岁。经捐血者本人同意;两组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纳入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参与其中;(2)受试者有一定语言理解能力,意识清楚,无认知、精神障碍;(3)体质量≥45 kg。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系统疾病;(2)采血前3 d服用过阿司匹林等药物;(3)依从性差,拒绝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Z组采取常规护理,在给予捐血者采血之前,需完善有关准备工作,对其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引导捐血者配合护理与采血工作,以更好的完成血液采集,同时需告知捐血者各类注意事项。

B组在Z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1)采血前的心理护理:在采集捐血者血液之前,护理人员需向捐血者详细讲解采血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以增强捐血者对采血的认知程度,并宣传无偿献血的社会效益与公益性,如:定期献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预防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有利于维持充沛体力,有益于身体健康。另外,还需重点强调献血、采血的安全卫生,并耐心回答捐血者的问题,以消除其心理压力,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维持一个放松、愉悦的精神状态,确保顺利完成采血工作。(2)采血时的心理护理: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技术娴熟、动作轻柔、态度和蔼,穿刺时需做到快而准,尽量一次完成穿刺,同时在采血时,护理人员还需实时关注捐血者的眼神、表情及心理变化情况,部分捐血者可能会由于紧张过度而存在眼睛紧闭、说话中断、出虚汗及表情紧张等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捐血者利用正确的深呼吸方法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并主动和捐血者进行交流沟通,可寻找捐血者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分散其注意力,最终达到进一步舒缓其心理压力的目的;在将棉签交给体检者前应面带微笑与体检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如询问体检者采血感受,鼓励体检者说出内心感受,并给予体检者充分的尊重等,以便拉近与体检者之间的距离;在将棉签交给体检者时,根据体检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等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来告知体检者正确按压方式、按压时间以及按压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如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体检者,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与其沟通,对于年龄偏小的体检者应在沟通过程中多给予其鼓励和表扬,以提高其按压积极性;在体检者自行按压过程中,则要加强对其按压方式的监督,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按压方式,另外还要询问体检者是否服用过抗凝药物,如有应指导体检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在按压5 min后,则主动去查看体检者穿刺点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体检者是否需要延长按压时间。(3)采血后的心理护理:完成采血之后,密切观察30 min,确认捐血者无任何异常情况后才能离开。在此期间,若发现捐血者存在出虚汗、头晕、呕吐及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需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直至异常情况消失。另外,在采血之后,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捐血者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24 h之中需避免沾水,以避免出现感染症状,同时在3 d之中不可剧烈进行活动,需注意补充营养与休息,可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若发生轻度疲劳情况,不必过度担忧,稍作休息即可自行恢复。在捐血者完成献血离开时,护理人员需诚挚地表达谢意。

1.3 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心理变化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AS)[4]、抑郁自评量评分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进行评定,分值<50分提示无焦虑,分值50~59分提示轻度焦虑,分值60~69分提示中度焦虑,分值≥70分提示重度焦虑;分值<53分提示无抑郁,分值53~62分提示轻度抑郁,分值63~72分提示中度抑郁,分值≥73分提示重度抑郁,分值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观察两组捐血者满意度[6],根据中心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两组满意度,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81~100分为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淤血、瘀斑、血肿、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心理变化情况

护理前,所有研究对象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心理变化情况(分,)

表1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心理变化情况(分,)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Z 组(n=105) 47.52±7.52 38.41±1.28 68.41±5.65 47.52±3.74 B 组(n=105) 47.26±5.68 25.52±1.69 67.52±6.41 35.25±1.63 t值 0.283 62.303 1.067 30.818 P值 0.778 0.001 0.287 0.001组别 SAS

2.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献血满意度

B组总满意度是99.05%,明显高于Z组的7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1%低于Z组的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血液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对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较高的无偿献血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广大人民群众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不高,可能对无偿献血存在一定的偏见与误解,部分民众认为无偿献血后会导致元气受到损伤,从而对造血功能产生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7]。加上献血对捐血者身体健康要求较高,在《献血法》中多达六七事项献血禁忌疾病及事项,判断是否符合献血指征为一项专业性较强工作。当前无偿献血人员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很多人对献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偏低。同时,采集血液过程中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多数首次献血人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若早期不及时开展,往往会对后续献血工作顺利开展产生影响。研究指出[8],合理有效护理措施开展,可有效缓解献血过程中献血人员焦虑情绪,从而提高依从性,主动配合采血工作顺利开展。但研究发现[9],诸多人群在献血前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特征:(1)对血站缺乏信心,经媒体对不良献血事件报道发现,虽具有满腔热血人员积极进行献血,但达到献血现场后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徘徊、犹豫、担心等心理,重点担心采血护理人员技术欠佳,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痛苦,同时担心体检不过关,导致个人隐私暴露,进而诱发害怕、紧张心理情绪。(2)恐惧心理,该现象通常以青年人群最为多见,其存在害怕疼痛,面对粗大采血针头,望而止步,望而生畏。(3)盲从心理,很多捐血者对血液相关知识及献血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其过度担忧献血对机体的影响,使其献血行为缺乏一定积极性、主动性。(4)不愿等待,部分捐血者一时兴起,上了献血车,但献血期间需等候时间较长,使其不愿等候,且初次捐血者得知献血流程后,存在一定麻烦、费时心理,进而匆忙下车。而献血后心理主要包括:(1)失落心理,捐血者献血后,尚未获得一定安慰及鼓励等热情服务,护理人员对捐血者行为习以为常,进而降低其献血积极性。(2)受伤害心理,捐血者产生一定不愉快献血经历,如血流不畅、穿刺存在痛感、护理人员服务不到位、解答问题不详细等,进而使捐血者产生一定负面情绪。(3)对用血偿还制度认知程度欠佳,部分捐血者亲属用血后,由于用血偿还程序严谨,报销过程严肃,且无法接受制度约束,进而使捐血者产生负面情绪,降低献血的积极性。因此在献血期间配合系统化、合理化护理干预,积极提高献血的顺利性及有效性,全面开展献血工作显得十分关键。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献血环境上维持干净、安静,播放舒缓音乐并分散捐血者注意力,让捐血者逐渐放松,以达到降低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机率。同时,血站护理人员将心理学与护理学结合后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初期阶段上,与捐血者接触护利用心理学知识判断捐血者的心理状态,并预判患者焦虑程度,并拟定出合理干预计划,在献血前、献血中及献血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如聊天、帮助患者了解献血相关知识等多种措施下,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多种不良心理情绪,如:恐惧、紧张及焦虑等,进而确保顺利完成采血工作。同时需提升采血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游刃有余地解答捐血者所提出问题,娴熟操作技巧获取捐血者信任,让捐血者获得安全保证。同时自身具备较强观察能力,擅长与捐血者交流,了解捐血者自身内心活动,对捐血者不良心理状态提供合理护理,捐血者可维持在理想状态下完成献血。本文研究发现:护理前,所有研究对象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捐血者开展献血前心理健康教育及献血相关知识宣教,并详细告知有关采集流程及环境干预,消除对未知环境紧张感。并加强有关心理上疏导,患者在献血前可维持最佳心理状态,从捐血者角度得出,可真实对心理及生理需求了解,进一步提升护理全面性及针对性,将更专业、细致护理服务,进而缓解不良情绪[10]。同时,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中,B组总满意度是99.05%,明显高于Z组的7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1%低于Z组的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护理具有明显缓解甚至消除捐血者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与段彩红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研究[12]指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捐血者患者中,相比较常规护理模式,整体焦虑情绪得到显著改善,且护理满意度提升,上述研究结果得出,经有效心理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提高捐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注意事项认知,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进而可有效缓解因献血所致不良情绪,对护理人员整体满意度得以提升[13]。护理人员可通过采血前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提高捐血者对献血的认知程度,有效消除其紧张、焦虑等情绪,提高其依从性,主动配合采血工作;采血中的心理护理可消除捐血者的担忧、不安等情绪,放松其身心,分散注意力,以进一步舒缓捐血者的心理压力[14];采血后心理护理可减轻捐血者的担忧,并使其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身体快速恢复[15]。本文表3得出,经心理护理干预后,整体不良反应率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开展心理护理后,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心理护理干预后,献血前、献血中及献血后等干预措施实施下,以积极控制献血不良反应为出发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建立清晰、规范护理思维,结构合理,诸多干预措施集合成一套积极护理干预系统,并降低捐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使其保持良好心态,保证献血顺利完成,整体献血安全性显著提升[16]。

综上所述,采血护士对捐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甚至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分值程度护理人员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