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落实语文要素

2022-04-09 22:34姜淼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珍宋庆龄伯伯

姜淼

部编版教材设置了语文要素,不仅指明了能力方向,同时也构建了丰富的价值体系,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以机械的方式、生硬的策略,将其演化成为任务,而是要在积极落实的过程中,以软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接近文本和结构要素意欲达成的目标,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助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生长。笔者以部编版三下《我不能失信》一文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提炼关键词语,梳理人物关系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难度不大,但涉及的人物角色相对较多,且每个角色在课文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展现表达中心、凸显宋庆龄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积极的衬托作用。

在学生整体性初读课文时,教师除了提出“常规性的基本要求”之外,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角色,并逐一罗列书写在黑板上,除了主人公宋庆龄之外,还有伯伯、小珍、爸爸和妈妈。随后,鼓励学生尝试基于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运用一个字的动词,揭示其他角色与主人公宋庆龄之间的关系。比如:1.宋庆龄“盼”着去伯伯家玩;2.宋庆龄坚持一个人留在家中“等”小珍;3.爸爸和妈妈都“劝”宋庆龄以后再跟小珍道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先将这些人物关系层次安排相应的顺序,然后相机进行统整和串联,形成课文内容的基本梗概:周末,宋庆龄盼着与父母一起去伯伯家,但因为自己约了小珍,果断决定独自一人留在家中等小珍;结果,小珍并没有来,但宋庆龄并不后悔。

这样的常规操作教学,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二:其一,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将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本结构的权利都交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在初读中聚焦人物、梳理关系、把握核心;其二,作者所描写的这些人物,都与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相关,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不仅是基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搭建了理解最后一句话内涵的基础。

二、关注文本细节,洞察弦外之音

这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类文本,凸显和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很多看似漫不经心交代的信息,其实对于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蓄足了丰富的表达之力,与最后一句话形成了匹配之势。

比如为什么要对伯伯家的那只鸽子进行外形描写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却将这只鸽子的美丽、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容易忽视这个细节。在教师提点之下,他们快速与“宋庆龄盼着去伯伯家”这一原始认知勾连起来,认识到描写鸽子美丽的外形,其实是进一步深化了宋庆龄去伯伯家的渴望之情,而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相约小珍,宋庆龄克制了内心的盼望,其诚实守信的特点更加深入人心。从鸽子的外形,到人物的诚实品质,看似并没有关联,但在教师点拨和引领之下,学生逐步探寻到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思维也从鸽子的外形,深入到人物精神的内涵品质中去了。

再比如,宋庆龄如约等待的小珍,最终并没有守约,很多学生并不在意这一点,只会认为事情本身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小事,究竟是否有文字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单单从创作的角度,不能不为作者的设置点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对于这篇课文而言,你觉得小珍如约而至与失约不来,哪一种情况更加有助于凸显人物特点?这样的辩论,将学生的思维从故事表面的情节深入到作者创作构思的层面。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本细节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只是学生凭借现有的认知能力,无法自主性发现这些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体验,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者和引领者的效能,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表层引向深处。

三、强化情境互动,走进人物内心

凸显人物精神品质,聚焦主人公宋庆龄自然不用多说,这篇课文所设置的重点,无疑是宋庆龄与父母之间的一组对话。由于目的鲜明,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奥妙和用意。

比如学生分别阅读了对话中爸爸和妈妈的语言之后,便能意识到,父母都是在极力地劝说宋庆龄,而宋庆龄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毅然决定留下来等小珍,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面对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学习状态,如果仅仅局限在让学生说一说的基础上,就无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做以下三个层面的点拨。

首先,父母劝说的层次性。对比阅读爸爸和妈妈在劝说时的语言和动作,就不难发现作者设置的层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的层次,也意味着宋庆龄面对父母两次“劝说”的“诱惑”,都以其坚定的意志化解了。

其次,关注人物的坚定性。描写父母的言行表现,其目的是指向故事的主人公。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宋庆龄语言的语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的语言中读懂其内心世界,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解构语言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再次,设定互动的言语模式。这里展现的是一组对话。宋庆龄的语言是基于父母的劝说而形成的,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则希望借助于文本情境中的对话,让学生认识到宋庆龄的话语不仅仅体现了内心的想法,更与父母之間的对话形成了巧妙的链接。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朗读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因子和逻辑元素,更好地与人物进行对话。

四、提供表达阶梯,理解难懂词语

这篇课文对于宋庆龄诚实守信品质的展现,除了所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细节之外,更为直接的是体现在最后一句话中。正因为如此,编者还将这句话作为语文要素中“难懂的语句”,安排在了导读提示上。

很多学生对于理解难懂的语句,常常无从下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触,更不是他们不懂得表达,而在于这样的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显得过于庞大,学生一时间难以找到适切的突破点。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理解的障碍,设置相应的突破口。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支架:从这句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宋庆龄心目中,( )最大,( )最小。这样的支架,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句式,为学生指明了认知的方向,很多学生就有了理解这句话的方向和切入点。这样的支架不是着力于一个环节或者价值点,而是适合于全部的资源。比如在放弃去大伯家时,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在宋庆龄心目中,守约等待小珍最大,去伯伯家取鸽子最小;在父母劝说时,宋庆龄觉得爸爸妈妈的劝说和原谅是小,而能够不失约才是最大;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宋庆龄觉得无聊是小,诚实守信才是最大……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想学生之所想,搭建的支架清晰地呈现出了理解的路径,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部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需要凸显学生的基础学情,从而为学生提升要素所指向的能力奠基。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珍宋庆龄伯伯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宋庆龄,三城记
帮牛伯伯围栅栏
“伯伯”叫错了?
爸爸今年5岁了
和甘伯伯去游河
爸爸五岁了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