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旭,刘琼辉
(1.西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起基础性支撑作用,它影响着国家的道路选择、理论发展和制度设计,是最基本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反复就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①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坚定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宏愿的实现,也关系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有着内在优势,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探索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契合点,梳理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实践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指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进步的血脉支撑,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支柱。民族要实现进步发展必须要有繁荣兴盛的文化作为精神指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蕴藏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过程当中。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对增强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增进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有着积极作用。文化自信则是共同体成员对本国和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践行这一信念和展示这种精神面貌。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巩固中华儿女思想基础,凝心聚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青年群体引领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极其重要的意义,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工程和百年大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标识,是引领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在咫尺,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撑,也需要有能够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隐性的“软件”精神支撑,是全体中国人民始终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是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阐释,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上升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作用和根本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进行部署,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
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当今世界的竞争、意识形态的争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青年学生的竞争和争夺”②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青年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未来民族的发展,青年价值观决定未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民族迈向新征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接近,但是,这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青年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③《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思想觉悟、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将决定未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当代青年大学生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精神指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增强青年大学生历史自觉,有着重要意义。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认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过程中,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底蕴,不断彰显“中国方案”“中国形象”“中国智慧”的强大魅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宏愿的如期实现。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突出强调文化安全。在全球多元文化浪潮的席卷下,特别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我国文化安全进一步经受考验,面临着一系列外部挑战。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使中国人民自觉继承、弘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应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星,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今天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中能够站稳脚跟的根本立足点。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根本立足点,增强其历史自觉和心理自信。崇尚开放和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质,文化因交流而精彩,不能因为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华文化就与世隔绝。相反,在世界多元文化浪潮下,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更应该顺势而为,积极主动融入世界,深入开展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铸牢文化安全屏障,守住文化安全底线,有效防范不良文化的影响,善于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总之,文化安全事关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不会畏惧西方的文化输出或者颜色革命,也不会因为其他文化的强大而丧失自信心和陷入自卑之中。
“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生要坚持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自主性”①刘静,李桂山:《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6期。。身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环境中的大学生,由于价值观等尚未完全成熟,其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难免受到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非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冲击,从而影响他们对民族本位文化的认同。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外部势力发动的颜色革命层出不穷,借助文化传播,大搞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西方“普世价值”通过新媒介传播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在此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尤其重要。加强青年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必须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发挥好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信仰追求的正确引导,把文化安全观念根植在大学生心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树牢文化安全意识,坚持文化安全底线思维,自觉坚守文化安全防线,自觉防范不良文化的影响,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生活作为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缺少精神世界的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必然要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在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既包含对衣、食、住、行等物质追求,也包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思想境界提升,道德水平提高,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全面的人。所以,文化教育人,文化引导人,文化使肉体意义上的人具有了灵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发挥文化育人这一重要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烙印和灵魂,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时代精神。在文化熏陶和感染下,学生更容易明辨是非,追求美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
大学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教育必须突出文化教育。文化资源有着独特丰富的内涵,各类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优秀理念,传承着先进崇高的精神品质,把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在领略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提高精神修养,培养优良品德,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①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高校教育要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为党和人民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作为目标取向,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崇尚英雄,学习模范,来主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当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主导基础上,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体验的实践活动来开展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不断成熟。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来源于早期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索,在早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通过自发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不断结合,亟需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宏观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于2005 年正式出现在教育部文件当中,教社政〔2005〕5号文件提出:“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此之后,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本)专门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指标,对实践教学的经费、学分、责任部门等相关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形成具体考核指标体系,要求严格执行、严格考核。教育部和各地方教育机构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进一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机制保证。目前,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势头总体良好,各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课程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已经初具雏形。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育人,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人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使人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能够指导认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以致力于以实践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实践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尤其强调实践,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实践,建立在实践体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培育可以摆脱孤立空洞的困境。通过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自尊心。以实践的方式来强化认识,在实践中深化教育,在实践中引起共鸣,实践教学能够避免抽象的概念灌输和大而空的说教,能够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在与社会建立联系的基础上,切身体会中华文化魅力,能够有效提高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一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较好地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立打破了教师单向式的理论教学,为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当今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价值观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自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教师灌输式说教有抵触情绪,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提供了空间。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采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各类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走出教材,联系社会,通过学生亲身体会,再配合理论讲解,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文化自信培育更有现实的说服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小世界,走向社会大世界,可以有效整合教材体系与社会教学资源,在两者互补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地方合作,建立起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教学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深入社会,感受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①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因此,发挥好红色基因库的作用,依托红色基因库,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带领学生重走红色纪念地方,探寻红色足迹,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和切身体验中增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畏,认识革命的艰辛,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率,才能摆脱“满堂灌”现象,从内心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性协同性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失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价值理念不一致,甚至存在部分背离或者对立的现象。这些表现主要有:一是只重视课程理论教学,基本不开展实践教学;二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虽开展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但形式老旧,无针对性,效果反响差;三是将学生其他实践活动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缺乏马克思主义指导,脱离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课程体系构建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开展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难以真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第二,针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教学仍有提升的空间。首先,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专题内容安排不足。当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数都是以专题教学形式开展,或进行学习讨论或进行模拟践行,而实践教学很少有专门聚焦文化自信培育的专题,同时在大多已开展的其他专题活动中也并不太注重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其次,实践教学突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目标不明显。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本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跟党走的信念,自觉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肩负使命。而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却是最深层次的自信,对其他方面的自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必须突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者和践行者。然而,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自信培育不够,以至于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没能发挥其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突出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真信、真用”,核心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信、真用”。“真信”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真用”就是要使青年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既要注重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建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又要注重运用校园文化资源和本土社会文化资源,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文化自信的充分融合。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核心目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建构应该突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要通过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来强化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思政课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使命担当,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核心目标。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建构具有随意性等问题,教学过程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教学突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仍然不够,教学吸引力有待增进。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5 月11 日,第1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追求,突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建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教学,增强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历程认识,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的理解,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感。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过程中,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统筹,实现整体教学效果最优化,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整、准确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文化浸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实践教学内容建构要充分结合理论课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建构必须克服随意性,要找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契合点,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突出“四个自信”教育,分别从不同维度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尤其强调文化自信培育,特别第十章专列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再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尤其突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学生自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在教材的第二章、第四章等相关章节都设置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建构应该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设置、内容安排相互协调、相辅相成,避免自成一套。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要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政课教学环境日新月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顺应环境变化,顺势而为,要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学生不同的心理阶段特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依据开展的场所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形式,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虚拟实践。课堂实践如在课堂中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短剧表演、课堂辩论赛等形式,该形式学生覆盖面广,经费投入少,易于实现,但设计要求也较高;校园实践主要依托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塑造自我,该形式氛围浓厚,趣味性强,但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展览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走向基层,但覆盖面有限,经费问题、基地建设问题、安全问题成为现实不可回避的瓶颈,对学校各部门、教师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虚拟实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借助AR、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高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场景,增强实践教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如借助VR 立体投影应教学,“学生带上3D 眼镜便可以看到有纵深感的立体影像”①高义栋,闫秀敏,李欣:《沉浸式虚拟现实场馆的设计与实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展馆开发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可以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这种形式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等限制,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但是也存在成本高,操作难等问题。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实效感、代入感、体验感,需要在把握基本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在现有物质条件下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好课堂讨论、社会体验、校园实践、虚拟体验等形式。同时,也需要在掌握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增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性、吸引力、趣味性。
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校园文化氛围在育人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将文化自信教育充分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合理规划校园建筑、雕塑、宣传栏等基础设施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达到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传递校园精神风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耳濡目染过程中塑造自我。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激励机制,校园文化资源也可以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平台。
通过举办文化自信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还可以使大学生在体验文化中,增加情感认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形地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每个大学都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可以深刻地影响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组建相关学生社团、文化研究会,举办一系列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举办一系列聚焦文化主题的大学生团学活动,开展系列歌咏比赛、辩论大赛、书法摄影大赛、服装设计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设立一系列艺术文化节、戏剧节等各类受学生喜爱的文化宣传节日,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贴合,让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始终,让学生在文化环境熏陶中自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正能量。
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千年以来难以计数的文物、遗迹都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几乎所有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本土历史文化资源都有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各类历史精神和文化基因。因此,这些历史旧址既是历史遗迹,也可以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室”,这些历史物件既是历史文物,也可以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可就近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进行合理有效地结合与设计,通过开展学习体验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吸引力。
培育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发挥本土历史文化的教育功能。以云南为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既包含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薪火相传的革命文化,既包含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也包含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以革命文化为例,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人民进行了广泛、深刻的革命,在云南红土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包含各类革命旧址、英雄事迹、奋斗精神等。据统计,目前,云南共有革命遗址1903 个,其他革命遗址362个,共计2265 个。红军长征过云南召开重要的扎西会议,完成了常委分工,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决议得到贯彻实现。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造就了包括朱德、叶剑英在内的一批杰出的军事将帅,为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持续贡献力量,成为“革命的熔炉”和“将帅的摇篮”。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东北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国之歌者”聂耳、“最美奋斗者”杨善洲、用生命践行诺言的禁毒英雄张从顺和张子权父子、贡山独龙族老县长“人民楷模”高德荣,“燃灯校长”张桂梅……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在云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境界情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云南人民浴血奋战、改天换地,实现历史的沧桑巨变和经天纬地的辉煌跨越,留下的每一个红色资源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记录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诠释着党的初心使命,彰显着党的责任担当。2021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立足红军长征在云南的经历、云南各民族革命史、西南联大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就已发布覆盖16 州市的60 条红色线路,这些路线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包含了省内部分红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体验项目等等。这些红色资源是重要的革命文化宣传教育的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是当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还有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现代化建设等各类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凝结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这些都可以作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宝贵资源,各地方高校应该充分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挖潜,通过分类整理、合理串联、精心设计出围绕当地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案,就近组织学生合理开展点上实践参观学习。学生对家乡本土变迁感受更为深刻,依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既能够降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本,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也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家乡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教学效果往往也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