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涛,宋 莹*,张 敏,刘 娜,李 跃,刘振盼,王学文,姚荣升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2.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31)
林下经济是现代的生态林业模式,借助林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林地价值,在林冠下开展农、牧、草和药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林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一条新型产业途径[1-3]。
黑木耳具有“素中之荤”、“素中之王”的美称,其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粗纤维、木耳多糖、铁、钙等,是世界四大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国栽培产量第二大的食用菌品种,市场前景广阔[4-5]。目前文献报道的黑木耳林下栽培技术主要以人工林下较为平整地块(坡度小于10°)且具有灌溉条件栽培为主,有效利用天然林区进行黑木耳栽培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在天然林区内根据环境条件采用不同模式栽培黑木耳试验示范,探索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新模式和新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还可通过建立森林小流域适宜不同类型林区的特色林下经济资源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为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菌种选择要求为菌丝洁白、纯度高、抗逆性强、耳片黑褐色、耳根小、半筋、展片好、边缘光滑、耳片厚的优良品种,如黑保1号、黑29等。
根据辽宁东部山区的林地生产特点和气候状况,林下栽培黑木耳宜在春、秋两季进行,一般春季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培养菌袋,4月下旬至5月上旬催耳,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移入林中进行耳片生长及采收;秋季栽培6月上旬菌袋培养,7月下旬催耳,8-9月耳片生长及采收。
以抚顺市清原县土口子乡柴家店村北沟林区作为试验示范区,该地区位于柴家店水库上游,属辽东山区典型地貌。林区现有林分面积153.3 hm2,林分树种组成以柞树为主,椴树、桦树、胡桃楸等杂树为辅,平均林龄40年以上,土层平均厚度大于40 cm,立地条件较好,沟域相对完整。
试验点的选择本着因地制宜、简约适用原则,选择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易排水、避风向阳、无污染、郁闭度在0.4~0.7的林地。根据示范区内的林地情况选择两种出菇场地作为试验点:(1)天然林边缘,坡度小于30°的林下空地;(2)林中空地沟谷地带,水源充足,较为平整地块。
杂木屑80%、麸皮16%、黄豆粉2%、生石灰粉1%、石膏粉1%,含水量60%~63%。
将木屑粉碎过筛,并提前预湿,按上述配方和其他原料混匀,用装袋机装入菌袋。菌袋采用17 cm×36~37 cm聚乙烯塑料袋。装好袋后再进行灭菌,将菌袋在100℃条件下常压蒸汽灭菌10~12 h或高压121~125℃保持1.0~1.5 h,待温度降至60℃以下时出锅,移入冷却室,冷却至常温后接种[6]。
按无菌操作进行接种,接种后的栽培袋移至培养室。培养环境要求避光、通风,初期温度可控制在25~28℃,室内湿度60%左右,10~15 d后温度降至23~25℃。菌袋内菌丝长满后,18~22℃进行后熟后用于排场出耳。
4.4.1 天然林边缘地出耳管理
在具备灌溉条件的林地,可按照正常二次开小口、二次催耳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一次开口后集中摆放,控制菌包内温度18~25℃,开口处菌丝长满后进入催芽阶段,菌包80%以上开口处出现黑色原基后,进行二次开口。二次开口应错开一次开口位置,每个菌袋二次开口数量260~280个,两次开口数大约为520个。开口直径0.5 cm,深度0.5 cm。开口后检查并剔除破损、变形菌袋。二次开口后按照一次开口催芽方式进行催芽,待二次开口处菌丝恢复生长且一次开口处耳芽长到0.8 cm左右时,结合遮阴、给水、通风等方式做好环境管控,拉大温差,维持温度在15~25℃,一次开口耳芽展片达到1.5 cm后,开始分床进行出耳管理,出耳温度18~24℃、湿度80%~85%,注意通风,光照强度在500~1 000 lx之间,避免高温天气浇水,以免形成高温高湿造成烂棒、流耳、细菌感染等现象发生。
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林区地块,菌棒养好后,当地温稳定在10℃以上,将菌棒运入林地的边缘,坡度相对小且无积水的空地,将菌棒平铺在空地上,菌棒间距2~5 cm,每3~4行覆盖一条地膜。当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利用温差和光照刺激袋内生成原基后,将菌袋上表面塑料袋割成8~10 cm×13~15 cm的长方形大口,开口面向上放置。或者当耳芽完全长出后,在雨水来临前进行划袋,让耳片借着雨水的湿度长大,以上出耳方式出耳集中,一至二茬即可完成整个菌棒的养分转化,适应不利环境,可大幅度缩短出耳期。利用天然条件,实现一次性多出耳,伏季前完成出耳(伏季高温高湿烂棒),每棒首茬产干品20 g,采收2~3茬,单棒总产干品可达40~50 g。缺点是横卧在地面,下部湿度过大,雨水累积,再遇高温,容易出现烂棒现象,耳型不易控制。
4.4.2 沟谷地出耳管理
4.4.2.1 开口催芽
菌袋内菌丝长满完成后熟后,下地摆放3~10 d,恢复菌丝生长后进行开口。菌丝恢复期需要避光、保湿培养,温度保持20~22℃,以菌丝恢复洁白,菌丝与菌袋贴合为宜。使用黑木耳专用开口机开口,一般开口为“斜一”字口或“V”型口,开口240~260个。
在催芽床上浇透水后摆上菌袋,菌袋间距2~3 cm,“品”字型摆放,每延长米摆放菌袋40个,菌袋摆放排列整齐。严密覆盖塑料布和草帘遮阳保湿,床内空气相对湿度80%,温度控制在15~22℃,按照“保湿为主、通风为辅、湿长干短”的原则每日进行单侧通风。草帘以“三分阳七分阴”为宜,保证适当散射光。夜间根据温度掀开草帘,拉大温差。
4.4.2.2 出耳管理
在沟谷空地制作栽培床,床宽1.6 m,作业道0.6 m,床面铺平压实。床面铺设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黑白双色地膜,黑色朝下,白色朝上,地膜平整无损坏。每个床面中间位置铺设喷淋管道,距床面0.5 m高度设2.0 m×2.0 m的旋转微喷头,并在场内四周撒上生石灰,进行场地消毒,做好准备。
菌袋催芽后分床,进行出耳管理,菌袋不宜摆放过密,间距10~12 cm。出耳条件要求:温度18~24℃、湿度80%~85%,注意通风,光照强度在500~1 000 lx之间,喷水应总体掌握“干湿交替”的原则,即要根据天气情况,在连续浇水5~7 d后,应安排2~3 d晒袋,使其保证菌丝恢复生长,进一步积聚养分,湿的时候积聚的养分又得以释放,促使耳片快速生长。
当耳片边缘下垂,收缩,尚未产孢时要及时进行采收。采耳前停水5~6 h,耳根收缩,耳片聚拢,耳片稍干后即可采收。采摘时要遵循“采大留小、勤采细采”原则,从而保证木耳的质量。采摘时使用木耳采摘机或者人工采耳,人工采摘时用手握住耳片贴近根基处拧下,或者用手捏住耳根,轻轻旋转,菌棒上不能留有耳蒂,以免发生病害[7]。
采收前应搭好晾晒架,采收后及时上架晾晒,采用上下通气的纱网晾晒架进行自然日光晾晒,晾晒期一般3 d左右,阴雨天适当延长。当达到含水量<13%时捡出杂质,分级装袋,妥善保管,注意防虫,避免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