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生活适应教材人际交往类内容教学建议
——以一至四年级为例

2022-04-08 08:39:06游兰香许海英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动机教学法

游兰香 许海英

人际交往是学生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与老师、同学、家人、邻居等人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的活动[1]。人际交往包括交往对象、情境、动机与目的、技巧与规则等要素。培智学校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显著落后于普通学生。认知与语言能力的缺陷导致他们人际交往技巧不足,如不知如何发起与他人的互动,不能恰当使用社交语言,规则意识薄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2]。在人际交往动机上,培智学校学生表现出不同特点:有的学生人际交往动机弱,对人不感兴趣;有的学生交往动机过强,不分场合、对象地与人产生亲密的交往行为。因此,激发或维持学生合适的人际交往动机,帮助他们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对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交往类内容是统编版生活适应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至四年级的新教材人际交往类内容一方面凸显对交往对象的认识,引导学生由家庭向学校、社会不断扩展、建立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将人际交往动机的激发、人际交往技巧与规则镶嵌在交往的具体情境中。本文将根据新教材人际交往类内容的特点,以及培智学校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做好细致评估,掌握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特点和先备技能

在开展人际交往类内容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情评估,包括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情况评估,以及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的先备知识与技能评估。

人际交往总体情况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评估。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交流,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桥梁,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二是人际交往沟通方式评估。教师要分析学生发起和回应别人的方式,是语言方式,还是非语言方式,如手势、眼神注意、身体动作、词卡、图片等。三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要深入分析学生人际交往动机上的表现特点和原因。例如,有的自闭症儿童缺乏共同注意能力,喜欢独自玩耍,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智力严重受损学生的需求还主要停留在物质和生理需求上,对人的兴趣不大等。四是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估。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交往情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交往行为。

在课时内容先备知识与技能评估方面,应该结合课时目标进行详尽的评估,尤其应细致评估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还要根据课时内容选择恰当的测评方法,并记录、分析测评结果。如在执教《我们一起玩》第1课时时,可先通过访谈法向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然后观察学生在参与堆积木、“萝卜蹲”、老鹰抓小鸡等活动中的表现,测评学生是否主动表达一起玩的需求、用何种方式表达,以及与同伴玩的意愿程度和快乐程度、游戏发展水平等等。

二、运用“人际圈”理论,帮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根据交往对象与自己的亲疏关系,采取合适的交往行为。而智障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与人的心理距离,有的会做出过度亲密行为。为了帮助智障者在不同情境中与不同亲疏关系的人交往时学会使用正确的交往行为,有研究者提出了“人际圈”的理论,建构了人际圈模型。所谓“人际圈”,指根据他人与自己亲疏关系,把其分为六个层级,并对应相应的交往行为,每个层级占据一个圆圈空间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即紫色私人圈、蓝色拥抱圈、绿色有限拥抱圈、黄色握手圈、橙色挥手圈、红色陌生人圈[3]。人际圈将人际距离、亲密程度、合适的社会行为整合起来,具体形象地说明交往原则,帮助智障者既能学会用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与人交往,又能意识到和应对欺凌行为,避免受到侵犯。

新教材中呈现了多种人际关系,并以插图的方式交代了相应的交往行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学生逐步建立个人的“人际圈”,学习辨别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并根据情境的不同,采取合适的交往行为。第二层蓝色拥抱圈中的成员主要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等家庭核心成员和其他非常重要的人,可以有紧密拥抱等亲密行为。是否亲密接触由自己决定,当然别人也可以对自己亲密的举动说“不”。第三层绿色有限拥抱圈,主要包括好朋友、老师、家人外的亲戚等有较深情感联结的人员,只在特殊情境中允许浅浅的拥抱。要特别注意这一圈恰当的交往行为的教学,帮助他们区分过分亲密的行为和正常亲密行为,学会保护自己[4]。而普通的同学、邻居、社区工作人员、学校工作人员等熟悉的人员,通常没有过深的情感联结,一般处于第四、第五层级,见面握手、挥手或简单问好即可。新教材后续年级会呈现的陌生人属于第六层红色陌生圈,一般情况下,不必打招呼,更不该有肢体接触。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发展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离不开交往情境。课堂教学时需要依据学生思维直观、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为他们创设交往情境,灵活运用直接教学法、录像示范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参与、体验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并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我们一起玩》教学

其一,直接教学法。所谓直接教学法,即教师主导和控制教学过程,直接将学习内容和问题答案呈现给儿童,反复循环地进行练习,小步子前进[5]。直接教学法涉及的指令简单、清晰、有序,及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或纠错,很适合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弱的学生。新教材人际交往类内容的插图,从细节上突出了人际交往的情境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交往对象、地点,交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等等。以新教材二年级上册《我的邻居》为例,第一幅插图“认识邻居,见面问好”的交往情境是:乐乐和爸爸在家门口,爸爸向乐乐介绍李叔叔,乐乐向李叔叔问好。这页插图,对人际交往发生的场景、交往对象的动作和表情都做了很生动的刻画。教师可以用直接教学法帮助学生识别这些重要的人际交往情境线索。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谁、他们在哪里、是什么关系。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强化,错误就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正确认识情境线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人际交往方式:乐乐是怎么样和邻居打招呼的;他们打招呼时,眼睛看着哪儿;面部表情怎么样;猜猜看他们的心情怎么样。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这些交往情境线索,让学生明白:对于邻居,像简单的语言问好、挥手、微笑等方式是合适的交往行为。

其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是低龄儿童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在行为上再现社会生活,以语言、角色为中介,了解人际关系[6]。游戏对促进特殊儿童的言语交流、社会交往、情绪情感发展等有重要作用。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根据游戏规则有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达成目标。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法时,首先要基于前期对学生游戏发展水平和游戏活动偏好的评估结果,开展合适的游戏活动。如执教《我们一起玩》第1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一起玩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因而从社会性发展角度了解学生游戏发展水平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把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分为六个阶段: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独自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7]。评估结果显示所执教班级学生的游戏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前四个阶段,于是笔者就设计了扔骰子做动作和打地鼠两个游戏活动。这两个游戏用到的道具色彩明亮且体型较大,在玩的形式方面特别强调肢体动作的接触和使用,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吸引他们。其次,教师要“入戏”。教师应有充分的情感投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用饱满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游戏活动中。再次,教师是游戏的引导者。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避免为玩而玩。

其三,录像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录像示范法是以录像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其理论依据来自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8]。班杜拉认为儿童对社会行为的习得,除了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录像示范法实则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获得合适的社会行为。录像示范形象直观,可以重复播放,还可以暂停强调关键知识或技能点。培智学校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弱,还存在记忆障碍,记忆缺乏目的性,识记缓慢且容易遗忘,需要小步子多循环的学习,因此采用录像示范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选择学生的伙伴等其熟悉的人作为录像示范对象,熟悉的人和学生有越多情感联结,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就越能激发学生模仿学习的动机。对于认知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先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对象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即时模仿,教师再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即时给予反馈,必要时给予辅助。录像示范法是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而对于认知发展水平较好的学生,除了这一方法外,还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习得交往技巧。教师在采用角色扮演这一策略时,应明确情境、角色和目的三个要素。首先要创设情境,选择适合的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从语言、神态和肢体动作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其次,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辅助,并引导当观众的学生对角色扮演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要注意凸显角色扮演的目的。

其四,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使个案习得正确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行为塑造法确定的目标行为具体、可操作、可测量,教学具有清晰的流程,可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灵活地采取辅助策略,确定教学流程。因此,行为塑造法适合不同障碍程度的培智学校学生学习交往规则等交往技能。在采用行为塑造这一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明确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并借助视频或图片等形象直观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当学生做到了行为正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强化。当学生没有反应或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师可以给予辅助。教学人际交往中有关规则的内容时,可以采用行为塑造法。比如教学《我升班了》一课中的“端正坐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坐端正的图片,包括观察手脚如何放、身体姿势如何等,再训练学生坐端正。教师及时对学生坐姿进行评价,坐端正就表扬,不端正就及时纠正。

人际交往类内容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时要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评估,并重视创设交往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会真热闹张益鸣(福建省福州市育智学校)指导老师:赖丹娜

猜你喜欢
新教材动机教学法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