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
(兰陵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7700)
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一种急性发病的血管病。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统计,我国人群的脑出血发病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2~15例脑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80%的出血部位发生于大脑半球,剩下20%的出血部位发生于脑干和小脑。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型,好发于于50岁以上且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冬春季易发,通常在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时诱发,绝大多数人出血前无明显预兆,少部分有剧烈头痛、呕吐等不适,容易于高血压混淆,药物救治时间,导致不可逆性的伤害。对脑出血发作者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1-2]。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类脑出血患者,目的为了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08月收治的100例类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20例,年龄范围(45-66)岁,平均年龄(55.34±2.78)岁,平均BMI(22.36±2.52)KG/cm2,平均病程时间(1.69±0.46)h,合并高血压48例,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脂血36例,既往脑梗赛病史32例;对照组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年龄范围(46-69)岁,平均年龄(56.05±2.86)岁,平均BMI(22.22±2.49)KG/cm2,平均病程时间(1.33±0.24)h,合并高血压49例,合并冠心病24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高脂血35例,既往脑梗赛病史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1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术前准备:利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确定患者颅内血肿的位置,明确其血肿与颅内的其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经医生会诊拟订手术方案,与家属沟通后确定手术时间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与家属详细说明手术步骤、利弊,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后方可行手术;术前8小时禁食,10小时禁水,避免增加手术的困难性,同时对头部进行清理并剔除头发,充分暴露需手术部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心理疏导,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增加术中的风险性,延长手术时间;(2)术中流程:进行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体位的选择,一般选择侧卧位,视野暴露的更充分,更容易进行手术操作;充分消毒后,选择患者颅内血肿距离脑部表面最近的头皮体表进行切口划线,尽可能避开大血管及脑重要组织区域;在所需要长度穿刺针上,据针尖2.0cm到2.5cm处安装限位器,避免钻孔时因高速旋转钻头导致脑组织的损伤,穿刺点尽可能避开大血管及脑部重要组织结构;将穿刺针的尾部钻轴,夹持在电钻夹头部,通过穿刺点,由先前定位方法画出层面线、穿刺点指向靶心的方向线,钻孔时穿刺针严格对准此两线进针,注意钻顶时旋进方向按照顺时针进行;钻透颅骨、硬脑膜后拔出穿刺针,用导丝插入软管,缓慢进去血肿区域,逐步深入血肿中心,缓慢抽吸,遇阻力时可缓慢顺时针旋转穿刺针方向,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抽吸结束后,接引流管,闭管4小时以上打开引流管,穿刺针尾部覆盖无菌纱布包扎。(3)术后:积极处理各种问题,体质较弱患者,手后出现短期内不能恢复意识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的手术,辅助意识恢复;对于手术之后脑部的损伤严重,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一些辅助呼吸的手段。
1.2.2对照组行开颅清除血肿治疗
患者全麻成功后,将头皮切开,切开后若有肌肉,则需将肌肉进行切开;充分暴露颅骨,对颅骨进行钻孔,具体钻孔数量因病情而定;使用铣刀进行颅骨切开,暴露硬脑膜,可观察到硬膜外血肿,直接进行清除即可,若是脑内血肿,通常通过脑内自然间隙进入;清除血肿后,需进行确切止血、分层关颅,也提示手术结束。
(1)临床指标: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出血量;(2)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出血、吞咽困难、记忆力障碍、抑郁症、昏迷;(3)临床疗效(很有效评分为8分以上,7-8为基本有效,小于7分为无效,语言流畅与正常人无异为2分,不能表达为0分,可以基本沟通为1分;行动与发病前一样为2分,不行行走为0分,搀扶后可行走为1分;思维清晰为2分,思维混乱为0分,思维偶尔清晰为1分;完全自理为2分,不能自己0分,可简单自理1分;情绪稳定2分,情绪低落0分,情绪不稳定1分。):很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率;(4)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法,数值约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5)恢复速度:恢复迅速(1-6个月)、恢复延长(6-12个月)、不恢复(超过12个月)、恢复率。
两组疼痛指标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疼痛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指标对比分)
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00%,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96.00%,对照组有效率80.00%,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恢复率94.00%,对照组恢复率76.00%,观察组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是由脑动脉破裂而导致周围组织局限性出血,约有 80% 的脑出血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所以脑出血也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手臂或腿无力、恶心或呕吐、嗜睡、说话困难或难以理解讲话内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丧失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等。脑出血的治疗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和出血程度。有的可能需要手术消除血肿并止血,有的仅需要开一点处方药。对于脑出血患者,控制血压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症状,有助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4]。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也就是说通过微创的方式来清除颅内的血肿,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具有安全性更高、创伤性更小、恢复更快的优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不需要打开颅骨瓣,只需要通过颅骨钻孔在内镜下将血肿吸出,对患者来说手术带来的创伤性更小,对脑神经的损伤更小,有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降低术中的风险性,因此术中对血压、心率的变化幅度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了血压和心率的持续性变化,给机体带来不可逆性的伤害;同时因为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相比,手术创口更小,术中出血量也更少,避免了过多失血而导致贫血的可能性,进一步因脑血容量灌注不足而导致嗜睡、昏迷等情况,加重对脑组织的伤害;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微创手术不需要将颅骨完全打开,不仅保护了脑组织,还降低了感染的发生,同时对脑神经的伤害性也明显小于开颅手术,发生脑水肿、认知、行为相比的可能性明显下降,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治疗期间的风险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微创手术术后恢复时间更快,因创伤性更小的优点,术后对伤口的愈合以及患者行为能力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开颅手术,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总得来说,微创手术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开颅手术[5-8]。
综上而言,脑出血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对脑内血肿最佳的清除方式是选择手术,而微创手续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颅手术,不仅创伤性更小,安全性更高,还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风险性,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因此,对脑血肿患者建议行微创手术清楚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