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翠玲 石蕾 陈新梅 徐秀瑛 陈志龙
2016 年《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护理队伍建设要以现有需求为基础,使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能够与行业需求相匹配,从而保持供需平衡;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1-2]。其中,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团队中所体现的一种总和,其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这种总和可以促使该成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且在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3-4]。本研究结合当前国家和地区对社区护士的职责和要求,参考社区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量表,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社区岗位胜任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区奠定基础。
以本系护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课程改革前即2017 级学生为对照组,共114 名,其中男21 名,女93 名;平均年龄21.04±0.94 岁。课程改革后即2018 级学生为观察组,共164 名,其中男18 名,女146 名,平均年龄21.05±0.71 岁。社区护理授课时间为2021 年2—6 月。
采用李春玉等主编的《社区护理学》。授课安排相同的教师,一样的教学目标和课时。
采用类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方案,课前进行岗位胜任力情况调研,上课内容及方法针对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进行知识重构和方法选择。比较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综合成绩以及社区护理岗位胜任力情况,具体改革情况如下。
1.3.1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 根据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查阅参照相关文献[5]、组织校内教师以及社区专家探讨,根据区域特点,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综合各教师及社区相关专家讨论,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方法学以及社区重点人群三大模块(具体见图1)。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社区护理学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方法学模块则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社区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能,并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应用这些技能。社区重点人群模块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流程,如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患者等。根据这些不同人群的特点和常见的健康问题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1.3.2 完善各章节设计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表1),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内容采用课堂部分翻转设计,于第1 周将学生分为8 组并随机提供主题,让学生查阅相关数据库进行主题资料汇总,并进行课堂汇报分享,分享时间20 min,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
图1 改革后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
表1 各章节教学方法
对课程改革前后的学生综合成绩及社区岗位胜任力总分及一、二级指标进行比较。
(1)学生成绩:比较两组社区护理学的最终综合成绩。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成绩包括期末理论成绩、各次小组主题汇报、见习报告等项目。
(2)岗位胜任力评价:采用李青等[6]研制的社区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岗位胜任力情况,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特征与品质4 个维度,共35 个条目。该量表的效度为0.96,Cronbach’s α值为0.952。岗位胜任力水平自我评价采用5 级评分法,将“没有能力”赋值0 分,“很有能力”赋值4 分。为了更好地对照,查阅参考相关文献[7-8]后,将最终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即将社区护理学岗位胜任力总分的分数加权后的分数乘以常数项7.81,转换为百分制分数后将岗位胜任力总分分为4 个层次,总分> 85 分为优秀,70 ~85 分为良好,60~69. 99 分为合格,<60 分为不合格[7]。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以“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的综合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综合成绩比较(分)
2.2.1 两组学生课前岗位胜任力情况 两组学生课前岗位胜任力总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2.2.2 两组学生课后岗位胜任力情况 课后,观察组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总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表6。
表3 两组学生课前一级指标得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学生课前二级指标得分比较(分)
续表
表5 两组学生课后一级指标得分比较(分)
表6 两组学生课后二级指标得分比较(分)
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9],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都使社区护理的开展成为重中之重。而社区护士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全面实施疾病三级预防、开展延续护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特别是现今各类人群的观念转变,随着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提高,只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理念,甚至相对于综合医院的护士,社区护士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主动性、连续性以及协调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对社区护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比综合医院护士的要求更高[1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2]也明确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等”。这些均说明社区护士的能力要求是较高标准的,也要求社区护士要转变思想,不再只是提供单一的治疗性护理工作,而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能够提供连续的、动态性的和综合性的护理服务;另外要转变角色,从较单一的护理角色转向协调者与合作者、倡导者与管理者、研究者等综合角色[11]。而我国护理专家王瑛也曾点明,依照旧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护士是不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其知识结构或工作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而护士专业教育也必须进行改革。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13]。侯淑肖等[5]专家认为:“社区护理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培养符合国情的社区护士,这也已成为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符合我国的国情发展。”
研究显示,实行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后,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中下水平。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维度的社区公共卫生基础知识,技能维度中常见的基础护理技能和社区专科护理技能,能力维度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自主学习发展能力都有所欠缺。分析原因可能为课程虽然按照岗位胜任力构建指标体系,并将课本内容重新分模块,但是现有的学时并不能保证面面俱到,比如学生进行小组主题分享时,由于还有课程内容需要讲解,所以其讨论以及交流想法的时间明显不够。社区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它包括两门课程: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14-15]。社区护理学中有一部分是内、妇、儿、老年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区分教学重点,避免内容重复,找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具备指导意义或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掌握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将前期学到的疾病和护理知识与社区具体情况联系,应用到社区、家庭、群体的护理服务过程中[5]。因此,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将更好地打碎课程知识结构,进行知识重组,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16]。争取有更多时间能够用来探索、讨论,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区实践中。
综上所述,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社区岗位胜任力, 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值得进一步探索。但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 找出更好的提高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打造混合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