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陈敏
胃癌是是临床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胃窦幽门部、胃体及胃底贲门部,发病后以肢体乏力、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等为主要表现,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手术联合化疗为该症首选方式,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周期[1]。然而手术创伤、化疗毒副作用以及疾病躯体症状等将增加患者生理/心理痛苦,诱发患者持续关注、无助等消极应对行为,日常功能活动失常及生活希望水平低下等心理行为问题,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整体康复[2]。相关研究表明[3],癌症作为恐惧性应激疾病,及时掌握患者心理需求,提供积极正向的支持性护理有助于患者心理弹性与康复信念的增强。健康信念模型是以社会心理学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型,其在健康宣教、慢性疾病患者健康行为管理以及癌症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4]。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优势在于可迅速综合医学信息,分析个体情绪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关联,并提供相适宜的心理引导与疾病指导,促进其精神压力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5]。为探究健康信念模型与人工智能在心理干预领域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对胃癌患者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型和人工智能为指导的心理行为远程干预,观察对其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198 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胃癌诊断标准[6],并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者;无其他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认知与表达能力正常。排除条件: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肠道炎症者;中途退出或参与其他研究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 例。对照组中男48 例,女51 例;年龄25~72 岁,平均52.58±12.32 岁;文化程度:小学25 例,初中28 例,高中34 例,大专及以上12 例;疾病部位:胃窦48 例,胃体29 例,胃底22 例。观察组男50 例,女49 例;年龄24~73 岁,平均54.87±10.56 岁;文化程度:小学23 例,初中24 例,高中32 例,大专及以上20 例;疾病部位:胃窦52例,胃体26 例,胃底21 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涉及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康复知识宣教、饮食指导、院外随访等。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以健康信念模型和人工智能为指导的心理行为远程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理论模式主要分为影响及制约因素、对疾病威胁的认知与提示因素(健康行为诱发因素)三部分,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经查阅文献形成胃癌患者心理与病情康复干预框架图[7],如图1 所示。
1.2.2 远程心理干预平台构建 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的结构,通过功能嵌入和用户体验等方式,以用户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好医生网络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心理干预平台,实现医护患实时交流、有效沟通[8-9]。同时以视频、图文等方式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对接和数据互通,以时间轴为基础建立患者全息档案,内容包括院内门诊次数、住院记录、用药明细等;以随访、疾病宣教、心理咨询、病情监测等作为出院后医护服务切入点;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和支持,实现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心理干预平台,包括患者全息档案、疾病知识库、数据统计中心(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SUPPH 癌症自我效能感量表、胃癌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随访系统。
图1 健康信念模型框架
(1)患者全息档案:可提供患者综合资料查询,包括个人信息、临床信息等基本资料,且能够以时间轴形式展现其历次门诊次数、病情资料、住院记录及指标变化等信息,实习医疗健康信息一体化管理。
(2)疾病知识库:该系统包括院后随访表单、健康宣教内容、提醒短语、症状对照、药品选择、疾病分期及随访模板等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可供医护工作者使用。
(3)统计中心:该系统可直接对疾病认知程度、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内容从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图形化和数据化的直观展现,能够有利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现状与改善情况。
(4)随访系统:该系统可支持查询患者全息档案、随访计划、随访任务、随访对象及随访记录等,可支持跨科室信息共享,系统后台可实现记录储存以便态度监测。
1.2.3 远程心理干预平台应用
(1)组建心理康复团队:由专科护士、主治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医生及信息技术人员组成,专科护士负责日常心理评估与量表统计工作,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对平台使用知识的培训和维护,医生负责院外病情评估与提供康复方案,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疏导。团队成员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后方可上岗,需熟练掌握心理康复与支持性服务内容。
(2)建立专项档案:通过医院系统引擎患者手机号码或关注微信企业号等完成数据对接,根据患者病情与心理状态设置专项健康信息档案,包括疾病信息、疾病诊疗情况、心理状态、情绪调节方式、一对一心理疏导、放松训练与全身放松操教学,实现一体化管理。
(3)信息支持:以专业化知识库为基础,实现多场景健康宣教,将宣教模块推送至患者微信、APP 移动端,内容包含胃癌发病原因、治疗方式、饮食注意事项、并发症类型,以及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危害、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如何改善心理健康等,并结合患者疾病条件实现宣教批量自动化推送。
(4)康复监测:通过移动端APP 和蓝牙连接技术,直接采取患者的血压、运动步数、运动时间等数据,每日由专业人员统计和记录,利于医护端随时监测和记录,实现院外和院内数据连接共享,保障院后康复效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5)医患互动:设置医患沟通系统,为患者提供有效即时的互动渠道,形式包含图片、文字、视频和语音等,患者:通过移动端发起互动与沟通请求,医护人员:通过医护端完成沟通和解答,加强医患沟通及时性与有效性,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
(6)随访跟踪:制订涵盖APP 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的院后随访、门诊随访、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及复诊提示内容的随访路径,完成标准化管理跟踪过程。同时,对未完成的随访患者可直接将随访问卷发放到微信、链接短信或APP 移动端,并结合电话人工随访干预形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随访过程[10]。共3 个月。
(1)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程玲灵等学者编制的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11]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共6 个维度52 个条目,6 个维度包含日常生活管理、症状管理、心理管理、与医护人员沟通、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各条目采用1~5 分评分法,总分260 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具有良好信效度。
(2)自我效能感:采用癌症自我效能感量表(SUPPH)[12]评定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包括缓解压力、正性态度以及自我决策3 个维度,共28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
(3)生活质量:采用胃癌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LQ-STO22)[13]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吞咽困难、胃部疼痛、味觉异常、躯体形象、焦虑等维度,共13 个条目,各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52 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胃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多由遗传、真菌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引起,且与吸烟、饮酒、肥胖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相关研究表明[14],癌症患者作为健康领域的弱视群体,患者在治疗中需面对巨大生理改变,且生活中疾病和化疗药物对身体的损害,以及疾病迁延不愈,频繁检查和治疗将激发患者强烈心理应激,导致患者自我价值定位降低,生活渴望与疾病期待丧失,行为应对能力低下,影响整体效果和预后。健康信念作为正性精神力量,可对个体自护能力、生活行为、疾病观念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健康信念理论强调认知、思维、信念等对个体行为的主导作用,其认为信念是健康行为启动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即对健康和疾病问题威胁性的了解、对行为障碍和行为益处合理性的评价,个体在树立健康与疾病相关的信念后,就会主动改变危险行为,采取或维持对自身健康有益的行为[15]。因此,掌握患者心理体验现状,利用外在资源或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提高疾病健康信念水平,实现自身调节,明确个体社会价值,提升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为临床人员重点目标。传统护理多以普适化为主,仅侧重于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内容和实施阶段也较为局限,缺少对患者身心体验的重视,导致护理效果欠佳。
癌症患者以居家康复治疗为主[16],其居家康复效果受其疾病知识和技能掌握度的影响。目前多数医疗机构院后对患者的康复与行为管理主要通过电话随访、社区医护人员上门及患者来院复诊等途径实现,效果不满意且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存在诸多弊端。同时医患沟通渠道较少,预约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动态和直观持续监测院外躯体康复及心理情况,导致患者院后康复管理滞后,影响康复效果。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型与人工智能为指导,构建远程心理行为干预平台,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的结构,通过功能嵌入和用户体验等方式,集合用户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及好医生网络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医护患交流平台[17]。该平台能够针对患者病情发展与心理需求设置平台服务内容及呈现方式,使得患者能够得到与之匹配的服务内容,平台提供的康复知识及技能护理均来源于权威机构资料且经循证后推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医患沟通互动频次,随时进行康复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患者院后康复进展及心理变化,实施针对性远程干预措施[18]。
本研究对胃癌患者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型和人工智能为指导的心理行为远程干预后,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UPPH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康复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化管理和提醒,借助系统高效的沟通效果,对患者的全息档案进行完整、详细和多样化统计分析,以患者康复需求为目标导向进行设计,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呈现,融合患者感兴趣的知识模块,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平台能够优化医患交流策略,通过线上无限制互动,既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还能随时进行咨询、指导,增强患者疾病感知,明确疾病管理意义及自身参与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感知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观念。该平台属于一对一、点对点服务管理策略,既可满足患者专业化指导需求,还能保证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提供更为便捷且个性化的院外康复管理服务。此外心理行为远程干预平台以简洁明朗的方式,将所需知识与维持心理健康方式进行多模式呈现,最大限度满足其院外生理、心理需求。通过线上沟通平台、康复监测与随访跟踪,实现即时沟通、咨询和求助,获取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改善传统医患沟通方式,帮助患者获取持续、有效且连贯的康复指导,促进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以健康信念模型和人工智能为指导的心理行为远程干预以高效、简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医护患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院外参与疾病康复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患者康复信念与自我效能,优化其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就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