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韵
【摘要】在初中美術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会对学生的创新表现造成一定的阻碍。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任务目标、问题情境、思维工具来激发、释放学生自主创新创造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美术;思维定式;创意思维方法
一、缘由
初二上学期的一节《服装设计》美术课上,笔者照往常那样把服装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步骤进行了讲授、布置讨论,布置学生设计一套自己喜爱的校园服装作业。一切都照常,但是课堂上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插曲,开启了这节美术课教学设计的“加减变奏”。在巡堂时,笔者看到一位学生呆坐着不动笔。笔者问他:“你为什么不动笔?”他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他说:“我不知道画什么,该怎么画。”笔者顿时怔住了,是课程的设计不清楚,还是学生没有理解要点?笔者加快巡视班上其他学生的课堂作业,发现大多数作业都是平淡无奇的画面。
二、补场
课堂很安静,但是,往年学生喜爱的服装设计课不应该是这样的。
笔者细问刚才那位迟迟不动笔的学生:男同学不是都很喜欢运动吗?你喜欢打的是篮球还是足球?
生:比较喜欢打篮球。
师:那么,你可不可以设计一款专门的篮球服,适合我们中学生穿的篮球服?
生:可以啊!
师:你设计的篮球服有怎样的特色呢?有特别的功能吗?怎样更加舒适些?更醒目些?有型些?
在连串的问题之后,学生的创作灵感马上来了,说:“老师,我知道怎样画我自己想要的服装了。”接着,笔者迅速调整教学节奏,分别到各个小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在课堂中很快就出现了“篮球服”“野外考察服”“陶艺服”“书法服”“美术服”等学生感兴趣的个性化服饰创意点。
三、诊断
课堂中的“意外”使笔者敏锐地感觉到原有的教学设计在作业的针对性方面和学生的思维开拓方面存在不足,教与学都出现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它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创新。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校服设计不感兴趣?从教二十多年,以前的学生对校服的吐槽、改造想法都很多,往往都在校服设计中有出彩的表现。为什么现在的课堂效果变了?笔者努力回顾在课堂中的“补场”片段:学生从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由平平无奇到独特思路的敞开,改变了哪一点?对,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创意思维的有效打开。
四、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加减法”
课后,笔者结合这节课的问题,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并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使用与检验。
(一)增加与改进
利用思维导图拓展作业设计的弹性维度和层次,协助学生找到创作兴趣点,形成个性多样化创新思路。把作业命题由原来的“中学校服系列设计”改为“中学生情境服饰设计”,个性化主题任务可驱动学生进行有创意性创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发散,把作业服饰范围由原本的“校服系列”拓展为更个性化、特色化的学生野外考察服、陶艺服、书法服、篮球服、舞台表演服、实验服、礼服,等等,学生的自主创新热情被激发了。
(二)删减与优化
通过具体任务驱动与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有抓点地进行创作,改变选择大而空的服装设计思维定式,选取具体角度进行思维的集中与深入。例如,舞台表演服:是武术的?还是街舞的?球服:是篮球还是足球?或者是曲棍球?以陶艺服为例,陶艺服具备哪些特殊功能?可以选择哪些创意元素进行设计表达?结合相关问题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讨论。除了有整个班层面的研讨外,笔者还到各个小组与学生交流,以及听听他们的意见反馈。有学生对野外考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鼓励他依托我校的观鸟社的外出考察服,设计一款特殊的中学生生物考察服。基于这个独特的“任务”,笔者还和他交流了在设计中要考虑考察服的特殊功能、特点,以及如何在服饰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等。他兴奋地接受这个命题挑战,并愉快地开展了他的“独特性”设计,其他学生也都较快地进入了设计状态。
(三)注重个性化的范例展示分析与评价相结合,引领学生完善创作过程
在改进的教学设计中强调了优秀学生范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对评价的维度进行细分和明确。把原先的作业:“设计一套自己喜爱的校园服装(礼服式、运动式、休闲式),作品要求:积极健康、款式新颖美观,改变为具体的作业要求与评价维度:定位服饰类型,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服饰,以造型勾线流畅、色彩搭配醒目美观、设计说明贴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五、“加减节奏”的对比
新的教学设计实施后,前后两份教学设计呈现的教学效果区别很大:第一份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学生作业的面貌是中规中矩的,作业的创新亮点比例少,作业深入程度不够,主动写设计说明的学生很少。第二份教学设计,学生作业中有创意的作业比较多、个性化作业突出、设计说明深入。
反观两份不同的教学设计落点,前者注重教学的知识点和方法步骤的常规讲授和互动,后一份教学设计删减、整合服装基础知识,拓宽学生作业维度,在基于个性化的任务驱动下进行问题的梳理,加强个案的互动研讨,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兴趣点,使学生有明确的创意落点,结合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设计,并在作业中自主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与表现。在评价方面,改变以往教学设计的按部就班的方法步骤要求,调整为明确作业的三个评价维度(勾线、综合色彩效果、设计说明),引领学生深入与完善作业。
一节美术课截然不同的结果,使笔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维定势与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表现的阻碍。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双减”政策提到,“体现素质教育导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通过《服装设计》这一课教学设计前后处理及效果对比,笔者领悟到:如今的学校校服设计比起以前完善多了,改进的空间相对少了。学生在新时代下,创新表现的兴趣点具有个性化差异。美术课堂作业的主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主体,要体现时代性、个体差异性,另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创意思维的打开并深入提供方法、途径及评价标准。如何在教学工作中突破教学思维定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释放学生自主创新潜能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中信出版社,2009.
[2](澳)Eric Frangenheim.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第六版)[M].龙玫,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日)养老孟司.打破思维定势[M].吕婷轩,译.吉林出版集团,2012.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