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恒 徐未艾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在隐喻翻译中,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间接性与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使如何保留源语中的隐喻特征成为一大翻译问题。本文从文化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浅析文化语境与隐喻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的实例分析和探讨,归纳总结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隐喻翻译中对隐喻特征的保持策略。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性;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若恒,徐未艾,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1980年拉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对隐喻翻译的研究不只关注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更着重于对文化、认知等方面概念的探究。
隐喻由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组成,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有时在双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喻体,因此要利用好喻底特征,使翻译尽可能让译文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理解与感受。为了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持隐喻特征,本文将从隐喻翻译中喻体的文化关联性和喻体的缺失弥补性两大方向对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举例和归纳总结。
一、喻体的文化关联性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找到原文文本和目标语在文化上的相关性,根据这种文化关联性选择对应的翻译策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同时保留语言形式和神韵特色。
(一)利用直译策略“保喻保义”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人类类似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虽然语言文化背景具有差异性,但它们同时还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源语作者和读者与译文读者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同样的联想和认知,因此,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根据其字面意义直接进行隐喻翻译,这既能保留喻体的表达形式,又能体现文化特征和意义。下面是用直译法翻译隐喻的例子:
源语1:the cold within him froze his old features, nipped his pointed nose, shrived his chest, stiffened his gait, made his eyes red, his thin lips blue, and spoke out shrewdly in his grating voice...no warmth could warm, no wintry weather chill him.
译文:他内里冰冷,冻伤了他坚挺的鼻子,冻皱了他的双颊,冻僵了他的步伐,使他双眼通红,薄唇发紫,声音刺耳说出冷冰冰的话语……没有温情能温暖他,也没有严冬能冻坏他。
这段话出自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这里通过隐喻手法描写人物的身体各处的“冻”,表现出他极度冷漠的气质特点。在中文中,“冰冷”“冻”等词语与英语文化一样,既可以表示客观的寒冷、冰凉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情感氛围等,因此,在翻譯这段文字时可运用直译把它通顺地“复刻”出来,保留原文的本体和喻体,清晰传达出作者意图,而读者也能更好地体会原文的文字魅力。
源语2: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是粘合剂,把本来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稍稍拉近一点;同时,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也是学术的润滑剂,一杯接一杯的咖啡,让学术的齿轮运行良好。
译文:In the campus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coffee is the glue, which draws people closer and meanwhile, coffee is the lubricant that enables the academic gears to operate well.
直译法的重点在于优先考虑保留原文中的文本形象,在这个隐喻句中,“咖啡”和人际交往、咖啡和提神醒脑以及促进学习工作的关系也为译文读者所知晓,所以可保留性地将本体“咖啡”和喻体“粘合剂”与“润滑剂”直译出来,这样译文读者可以和原文读者获得最高相似度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此外,还有例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以前被翻作“猫哭耗子假慈悲”,现在则翻译为“鳄鱼的眼泪”;“pandora's box”以前被翻译为“灾祸的根源”,而现在已经直接翻译成了“潘多拉的魔盒”;以及“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 这一源句有自不量力、贸然行动的意思,但若翻译成“自不量力”,就有损于喻体的形象特征,而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对应翻译为“以卵击石”。这些情况下,直译使译文既通俗又传神,而目标语读者对其形式和内涵也都一目了然,甚至译文读者不仅能一眼明了其内涵,在译入语中它们也早已被广泛使用。这也体现了直译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促进作用。当然,直译的前提条件是目标语和原文文本在文化背景上具有相似性,或是译文读者能真正接受和理解的“异化”说法,否则如果二者差异性过大,甚至妨碍了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就应考虑其他的翻译方法。
(二)利用归化策略“换喻保义”
由于各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起源、发展和变迁,因此对同一事物的原型塑造和认知有所不同,隐喻表达也就不尽相同。此时在隐喻翻译中双语拥有相同的“本体”,却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同的“喻体”,为了保留喻义,需要利用归化翻译策略,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与之意义相对应的“喻体”进行配套翻译。例如:
源语1:As cunning a dead pig.
译文1:狡猾如狐狸。
源语2:A lion in the way.
译文2:拦路虎。
在中文中的大多数语境下,“狐狸”就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因此在例1描述奸狡这一特性时,译者自然用“狐狸”替换了“dead pig”来进行“换喻套译”。在例2中,中文里人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形容做某事时遇到的障碍为“拦路虎”,若翻译为“拦路狮”,中文读者只会觉得难以理解;而反过来若英文翻译为“A tiger in the way”,英文读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源语3: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译文3: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中国和英语国家拥有不一样的地貌风情,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中文中习惯把一幢幢高楼比作雨后“春笋”,而在英语中则习惯用“mushrooms”来进行比喻,因此这里用“mushrooms”套译进原文,更体现出原文的风格,更能使译文读者拥有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利用归化翻译的策略可以将原文文本中的喻体替换成目标语文化中的习惯用语,这样既表达出喻体特征和原文意思,又最大程度保留了文本形式。但译者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严格比较替换语的意义,尽管有时候形式对等,但如果内涵有所差异也不宜采用这一方法。
二、喻体的缺失弥补性翻译策略
(一)利用意译策略“弃喻保义”
在有些翻译文本中,由于原文带有过强的民族或地方特色,译入语文化中出现了与之对应的概念空缺,这时直译会使得文本信息晦涩难懂,同时译者又无法找到形式和意义都对等或对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概念。这时,译者只能通过彻底变换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意译运用一种非形象性的语言来表达原文内容,这不仅舍弃了源语言的喻体,甚至句法形式等等都可能重新编写设置,不受约束。例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活动中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所作出的一句回答:
“知我罪我,惟其春秋”。
译文:“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t I have done, but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will criticize me;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这句翻译中最典型的就是“春秋”一词的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春秋”不仅仅是季节性词语,即春季和秋季,还具有表示长时间或历史光阴的意思,如中国古代名人庄子在其创作的《逍遥游》中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还有“一世春秋”等词语,这些句子中的“春秋”都是用以比喻作光阴、时间的意思。在例句译文中,译者用“history”表达了时间的意义,而没有直接译为“spring and autumn”,因为这样的喻体会令外国读者感到迷惑不解并且显得有些荒谬。所以,这句译文将原文的喻体彻底舍弃,甚至句法结构等也彻底改变重组,但它高度还原了原文含义,让译文读者一目了然。
再看另一个例子: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都有一桩家丑。
在英语文化里,“skeleton”具有“邪恶恐怖、不可告人的秘密”的含义,并且带有一定的宗教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用来表示某种罪恶,或者对某人或是外界发出要远离某事物的警告等等。例句源语将家族秘密糗闻比作“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十分生动形象,但在中文中若字对字地翻译为“橱柜中的骷髅”,中国读者可能没法深刻体会到其中深意,也就不可能把握好原文情感。因此译文用中文文化中能作对应的“家丑”来进行翻译和揭示原文內涵,这样中文读者立马就能与原句产生共鸣。
由于意译翻译策略直接舍弃了喻体,因此很容易丢失原文的意蕴和感染力,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仔细斟酌遣词造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美感以及防止信息素的流失。
(二)利用异化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保喻保义”
在翻译中,有些喻体难以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替换喻体,并且想要转换喻体或者意译原文也具有较大难度,这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加上注释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尤其是在成语典故、神话故事等语言材料的翻译中,文本带有强烈的民族、区域和宗教色彩,按字面意义直译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自由翻译又容易让文本变形甚至使目标语读者对文本意思产生误解。此时,异化翻译保留下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意象特征,同时加上注释又帮助了译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英文源语“as wise as Solomon”,中文可将它直译为“如所罗门一般聪明”。所罗门是信仰基督教的教徒们所熟知的,被奉为最聪明的国王,因此在英语文化中,它常被用来比喻聪明的人。但是由于宗教差异,中国读者不知道或不是很了解Solomon所代表的宗教内涵,对直译出来的原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假若译者对它稍作注释,读者就一眼明了了。
例如以下例句:
源语:Carelessness is her Achilles's heel.
译文:粗心对于他老说相当于是阿基里斯的脚后跟。
“Achilles”出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传说Achilles拥有异于常人的身体,健壮无比,刀枪不入,但唯独脚后跟是他的薄弱之处,最终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战斗时,被敌人一箭射中脚后跟而战死。所以,在西方文化里“Achilles's heel”常用来比喻某人的弱点和缺陷。像这一类英文文本在中文中根本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通过异化翻译再加上简要注释,既保持住源语特征,又传达出了源语内涵。
但异化加注释的方法也许会给翻译过程带来一些困难,比如它可能使译者不得不花过多精力在处理注释上面,或者是注释篇幅过大、占用太多的文本空间,甚至有可能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使他们过多关注注释而忽略了对原文的品位等等。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也要综合考虑。
三、结语
隐喻拥有独立的语境特征,它不只是一种语言表征,还承载着语言的背景文化。因此,对隐喻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需要去深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考虑翻译技巧。对于隐喻的翻译策略也没有绝对统一性,每一个翻译策略都有其适配的前提条件,这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语境选择适合的策略进行翻译,扬长避短,保证译文准确无误,并且尽可能让读者获取原文的完整意义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原文的美感,真正使语言成为文化传递的载体和中介。
参考文献:
[1]刘艳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132.
[2]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8-106.
[3]王旭东.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比喻的影响及其翻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3(1):80-83.
[4]王璐.论隐喻及隐喻翻译[D].黑龙江大学,2006.
[5]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Lakoff G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