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 要】“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利。这对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意味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的策略,高效优化语文课程作业的设置,紧紧依托“双减”政策的核心,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本文提出要彰显效能,依托核心目标优化作业设置;减轻负担,契合编排体系优化作业设置;凸显属性,回归语用实践优化作业设置;链接生活,贴近认知实践优化作业设置。
【关键词】“双减”政策 彰显效能 优化课程 减轻负担
2021年秋,全国各地开始实行“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高效优化语文课程作业的设置,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一、彰显效能,依托核心目标优化作业设置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置必须依托教学目标。“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减轻学生负担作为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有的语文教学任务,以不断提升语文整体教学的效率。因此,在优化语文课程作业设计时,教师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紧紧地依托教学的整体目标,依标而行。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批注,而该单元中《牛和鹅》这篇课文则记叙了作者在童年时代对牛和鹅所产生的不同情感以及态度的转变,从而懂得了相应的道理。这篇课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很多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了问题,教完这篇课文,都会拓展一篇全新的课文,并要求学生借助课文中所罗列的批注方法进行实践迁移。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还没有真正地掌握和内化批注方法,迁移应用则成为一种奢谈。教师设置的这种作业并没有真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与教材所编选这篇课文的用意相去甚远。
从教材编者编选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围绕着批注的训练目标,旨在激活学生常态学习中所积累的关于批注的原始经验,并对其已经掌握的批注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提炼与呈现,并没有要求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就真正地掌握批注的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作业中拓展的新课文,换成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借助原始认知小試牛刀,进行批注,这才对应了编者所设置的真实用意,才能更贴合学生当下的认知能力,使得“双减”之后的作业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减轻负担,契合编排体系优化作业设置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自主学习空间,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和策略也更加立体。因此,对于相同的作业,学生拥有了更加多维的完成方式,教师要基于统编版教材以单元为抓手整体设计的编排思路,将作业的优化设计置于单元整体编排的体系之中。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了高效达成这一语文要素,编者在这个单元中先后编选了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三篇课文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承载的转化语文要素任务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就要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责任担当,契合教材单元安排的整体规划。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就应该聚焦于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认知,利用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在练习中建立关键语句的感性认知;教学《海滨小城》时,在作业设置上则重点关注关键语句与语段中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并在辨析关系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语句在语段设置和表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优化作业设置时,从一些名家的名篇中选择紧扣中心意思来写的语段,故意将语段中的关键句删除,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语段所介绍的内容,并在概括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替作者写一写这段话的关键句,最后出示原文,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写的关键句与作者原本所写的关键句进行对比。
纵观整个单元三篇课文的作业设置,教师始终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积极研读教材单元的编写体系,三次作业紧扣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感,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关键句”“辨析关键句”和“撰写关键句”的思维历程,助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高效发展。
三、凸显属性,回归语用实践优化作业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在这一本质定位中,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定位:“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指明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方向;而“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揭示了教学内容和重点实施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这与当下所积极施行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遥相呼应。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就更需要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借助“双减”政策所形成的广阔平台和自主空间,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性资源,积极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者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该单元的课文讲述了一个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因此在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中就相应地设置了“讲述历史故事”的主题。这就给落实语文课程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整体性目标,提供了综合性、实践性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者口语交际设置用意的基础上,将这一教学板块的教学价值动态化、放大化。
第一,明确历史故事。由于当下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了解的历史故事相对较少。即便是对有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无论在细节上还是其内涵的把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源、整合资源、处理资源的能力。第二,紧扣这一单元学会简要地复述语文要素。尝试紧扣故事的中心,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删除、提炼、整合与加工,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第三,对于结构相对简单、难度不大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在阅读、理解、内化讲述的基础上,以文字形式写出一个故事,紧扣相机事件构建的基本要求,学会设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元素,来组织和架构全篇的意思,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三个层次的作业分别指向了语文能力所关注到的核心素养,针对相同的教材内容、相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多维的训练能力,在不断优化的作业实践中,提升了学生内在的综合素养。
四、链接生活,贴近认知实践优化作业设置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要积极倡导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作业的深入优化,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将丰富而多维的生活,作为实施作业的蓝本和基础。而“双减”政策的实施,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多维地与生活有了更多维、更立体、更通透地接触,这为语文作业与生活的联系搭建了桥梁。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的设定,重在积累多维的观察方法,历练学生运用精准生动的语言,将观察所得表现出来。这一过程看似需要进行语言的输出与表达,但这个单元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置作业时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
如学习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之后,教师就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练习中所介绍的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模仿课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选择的事物,并将自己观察所得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随着单元课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学生学习了《蟋蟀的住宅》之后,教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鼓励学生不仅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从而更加全面地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多维洞察。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将生活观察所得,与自己的同伴、朋友、家人分享,尝试以专题介绍的方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有效地表达出来,从而为完成单元习作做好认知和能力上的铺垫。
总之,“双减”是当下教育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更是推动学生生命成长和自主意识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语文作业的优化设置不仅要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凸显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更为关键的是要契合“双减”背景的内核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语文作业,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