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

2022-04-07 17:22李雪萁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政治思想

王 馨 李雪萁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所谓全媒体是指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不同需求采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多个终端以及多网合一的全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型当代媒体,是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迭代升级下产生发展的,其基本特征表现在时空“全程”、主体“全员”、技术“全息”以及功能“全效”等维度[2]。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下,信息与媒体的融合使其容量、种类与传输速度呈现断崖式增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程度也在日益加深,其中就包含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形形色色产品进行文化输出,倾销其“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价值观念,而广大青年学生正是思想成长关键期,对各类信息十分敏感,受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较大。

由此,应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全媒体时代视域出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红色精神,借助红色文化自身具有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和方案,这不仅是在全媒体时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红色基因在高校青年学生中赓续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内部逻辑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内在的契合和联系,总体而言体现为两者的价值追求同向与理论基础共振,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实践保障。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价值追求同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进行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逐渐沉淀形成的先进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及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坚定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革命传统、丰富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同时也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其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使红色经典以崭新的姿态呈现给新时代的青年,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之中,促使青年学生坚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培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论基础同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渠道,从理论基础角度来看,两者理论基础“同频”。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产生的精神文化成果,其追随着时代以及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逐渐丰富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红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教育功能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是借助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共性,把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牺牲、奋发图强、追求真理等精神气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对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化功能的同时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模式,使高校思政课在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夯实其自身的历史底蕴,努力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现实困境

全媒体时代浪潮席卷下,多种文化思潮渗透到以‘短’、‘平’、‘快’为特征的媒体产品中,充斥于校园的各个角落。青年学生大多数涉世未深,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批判性,一些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念暗藏于多种形态的媒体产品之中,如附骨之疽般侵蚀着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局面遭遇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思想和价值理念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局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融于以浅层化、娱乐化、大众化、碎片化为特点的媒体产品中,不断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的统一局面。就其根源来看,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就外部而言,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而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敌对势力针对的主要目标。主要通过某些媒体打着所谓“还原真相”、“解密档案”等吸引眼球的旗号,使用“自由”、“民主”之类空泛却极富煽动性的话语,保持所谓“正义”“中立”的立场,实则通过曲解历史,篡改真相,兜售经过其精心包装,本质陈腐落后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3]。另一方面,就内部而言,当下共同富裕、美丽中国等目标尚未实现,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现象,这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规律,应该理性反思。但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效益,吸引“流量”,而不断放大、重复甚至断章取义、罔顾是非、哗众取宠,有意将注意力引导至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敏感层面,由此引发的负面舆论进入校园,弱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学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的统一局面时刻面临着来自上述两方面的冲击,给高校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二)高校信息传播的有序结构面临消解

全媒体是基于信息、通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新旧媒体之间、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自身诸要素之间深度融合、全面互补的结果,全媒体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媒体创作的成本,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等一系列对于职业素养、文化水平、思想信仰有着较高要求的相关从业者而言,媒体赋予每个个体于公众视野中创作、传播、发声的条件,且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形式[4]。基于网络技术和硬件设施的进步,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结合的立体化表达形式既降低了信息发布者的创作成本,又降低了信息接收者的获取成本,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信息泛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技术、政策、设备、学生个体等),学校很难做到像控制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一样,对涌入校内的海量媒体产品进行系统化、同步化、动态化地筛查、过滤、加工。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在信息把控中的主导作用在逐渐弱化。相对封闭的校园内,高校引导下有序的信息传播体系受到冲击,失序的、不可控的信息传播体系逐渐形成。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在形形色色媒体产品掩盖之下,不加约束地进入校园中、融入学生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工具与话语场域,但也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伴随着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虚拟平台应运而生,以“云计算”、5G技术、移动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普及应用,极大地扩展和更新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手机等智能机的快速更迭以及功能的完备,使原本依赖于PC端等各种类型的网络社区逐步实现手机端的移植,极大地提高了虚拟平台的便捷性,从而真正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的时空壁垒,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实现信息接收。以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为优势,以涵盖全方位、全领域的内容为主体,以网络技术和大数据为支持,生动的新媒体产品相较于严肃单一的思政课堂而言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吸引注意力,更容易获取信息,具有显著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青年学生作为虚拟世界的主力军,网络已然融于其日常学习生活,且思想激进、开放,辨识能力和政治素养有待提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深刻、不成熟,批判能力不足。当前,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局势波谲云诡,青年学生在面对某些被新媒体无限扩大、重复,且难以从书本直接找到答案的深刻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有时倾向于在社会思潮泛滥庞杂的虚拟空间中寻找肤浅片面的回应,而非在思政课堂或经典著作中思考答案,传统思政课堂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冲击。

三、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路径

思政课堂是高校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最直接、最权威的渠道,遵循全媒体时代发展规律,推进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培育高校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一)遵循全媒体时代规律,推进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改革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过去相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新的改变。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青年学生的文化背景、基础变化以及社会氛围等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紧密广泛地联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红色文化,积极利用媒体平台,把握舆论风向,关注时事热点,用红色经典破解学生现实困惑,提高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做到真正融入生活、武装头脑,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果,避免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在保持内容严肃性、理论性、权威性的基础上,加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

其次,就课程形式而言,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将红色文化与全媒体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师主体向学生客体进行单向封闭的一元知识传输模式,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网络社区、会议软件等虚拟技术,探索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的课程模式;一方面,从人文角度,以“滴灌式”教育代替“漫灌式”教育,尊重学生个体或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凸显严谨活泼、立意高远、强调使命、注重关怀的课程精神。

再次,就课程话语而言,利用红色经典故事,注重创新优化,构建思想深度、知识厚度、情感温度兼备的红色话语体系[5]。利用全媒体平台,紧跟网络语言更新步伐,构建符合当代学生认识规律的课程话语体系,将红色故事融入到生动愉悦、色彩明快、贴近生活的“青年话”、“潮流话”、“家常话”中,以亲和力拉近距离,形成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打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条”、“空泛”、“枯燥”的固有认识,进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效。

(二)调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媒体大潮之下,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来势汹汹,无孔不入,应该着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筑牢高校红色文化阵地,牢固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袭。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进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保护红色资源的完整性,在校园多处使用完整正确的红色文化资源,设立红色故事宣讲角。第二,多种红色资源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院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高校校园红色氛围的形成,打造品牌红色活动,促进高校学生自觉传承红色血脉。第三,利用先进技术创新资源开发方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利用模式都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让过去未开发的、未能开发的红色资源都有了更好的利用模式和开发机会,现代5G、AI、虚拟游览等技术日渐成熟,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断创新,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更进一步融合。

(三)打造校园媒体平台,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线

全媒体时代虚拟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多类型的网络平台的出现,成为思想观念汇集、表达、交流的新场所。在思潮泛滥的大环境下,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规律,加快构建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网络生态,推出优秀的网络作品,完善网络监管技术,充分利用好红色经典和全媒体环境为培育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推进网络平台拓展,打造层次丰富,结构鲜明,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媒体圈层生态,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首先,在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平台设立高校官方账号;其次,完善高校官方网站建设,例如红色教育网站、红色经典场景主题网站等;最后,学校技术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开发与自身需求高度契合、辐射范围明确的独立媒体客户端,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拓宽阵线提供依托。

一方面,推进网络产品创新,打造一系列旗帜鲜明、意蕴深刻、逻辑严谨、紧跟热点、话术清新、体现时代的网络作品,为高校媒体平台建设发展注入生命力。首先,作品的创作应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做到立场鲜明,态度端正,政治方向正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其次,作品的内容要密切结合时事热点,注重时效性,结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各个平台之上及时发挥正向疏导作用,化解校园内部舆论危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石,捋顺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挖掘深藏其中的矛盾,破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最后,作品的形式要契合学生主体特点,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强调文字、视频、声音、图像的深度结合,以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平台的张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红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