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文化之差异性

2022-04-07 10:26:47王广兰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境汉语文明

王广兰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安徽滁州,239000

“系统而又科学地开展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双向、交叉对比研究,有助于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1]。通过中西文化语言的比较,更好地学习语言,促进沟通,在交流中求同存异,增强理解,构建美好人类共同体。

1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促使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如何兼顾东西方文化差异,减少文化交流摩擦正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反映一定的文化同时又反作用于文化,深刻影响着文化。中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有较大的差异。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语言文化碰撞、冲突、融合不可避免。随着各学科的交叉,语言的研究也呈现出从微观到宏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点。从文化差异比较的角度来探究语言的差异特点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范式。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增加交流信度、消除中西文化交流的隔阂、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交际、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沟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等,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地理位置之差异

中国国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和独立,具有广阔的疆域和领土,有天然的自然地理屏障为国家提供庇护。其西北有广袤的戈壁沙漠,南有喜马拉雅的崇山峻岭,东边是广阔的海洋。在冷兵器时代,中国人具有独占一方,自成一体的优越感。自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以来,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比如秦代修建万里长城,后来的帝王和民间的住所都围建高墙,以期割裂于外界的环境,求得安全和保护。这在生产力和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能强有力抵御外族的入侵。中国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延续几千年自成一体的内陆文化:思想保守而僵化、推崇历史、崇拜权威、追求稳定与和平。而西方欧洲大陆各国之间彼此毗连,地域疆土面积较为狭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比如英法之间发生了百年战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从欧洲发起。战争时常会摧毁旧有的文明和文化,但也会催生新的文明和文化,人们思想张扬,追求变化,具有探索和革新精神[2]。

2.2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人员居住相对固定,缺乏流动性,人员交流和往来相对局限。人们依靠土地产出为食,对自然和天气形成必然的依赖性,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中国古代人认为“龙”可以降雨润物,相信“天命”,即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上天的神的力量是无法对抗与改变的,信奉所谓“天人感应,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民众形成了相对感性的道德规范和约束[3]。小农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背景下也形成了以集体团结协作为核心的依附倾向,因为只有在小集团互相协作的情况下才能赖以生存和繁衍,敬畏自然,讲求和谐,对自然存在着天然的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带来平安和丰收。祭祀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绵不息,汉字的象形文字在造字上了体现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而西方各国之间疆土面积相对于中国面积狭小,其探索海洋的冒险精神一直没有停歇,麦哲伦航海推翻了宗教的“地方学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航海技术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海洋文明熏陶下的西方人崇尚英雄主义,倡导个性发展,崇尚自由,标新立异。长期的海洋活动和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致使人们乐于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讲求契约、推行法治。

2.3 长期封建统治与启蒙思想之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笼罩在帝王统治背景之下的,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和集团利益,使法律制度最终不能形成普遍的约束规范,没有形成法治社会。皇权统治从内部产生的“人文”思想极大受限,社会资源不会去追逐对人的解放,桎梏了对科学的探索,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宗法社会讲求“服从”和“忍耐”,从而在语言表达上比较隐晦和委婉。

与此相反,西方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的“宗教改革”,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特别是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等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语言表达上必然比较直接、开放[4]。

3 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差异

3.1 高语境与低语境之差异

3.1.1 汉语:高语境语言

农耕文明造就了东方人喜稳定、少流动、懒迁徙的性格特征,形成人们在交际中的高语境特点:内隐、含蓄、非语言编码来表达意愿,以意代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语言形式上形成了“意合”的语言范式:简洁松散,短小精悍。诗歌散文,用寥寥数语就能传达所要表达的意向[5]。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用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有感知来隐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思相念;“嫦娥奔月”的故事里叙说的是嫦娥因错吃了后裔从王母娘娘拿来的长生不老药,飞进月亮而与后羿永世相隔,孤独相思;“酒”用以排解离愁别绪,曹操在《短歌行》中直抒胸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汉语言简意赅,生动准确。在日常生活中亦如此,句子无需明确的语法关系,无明确的主语、宾语,句子之间也不必要规定用关联词连接,形散神聚,高度意合。

3.1.2 英语:低语境语言

西方人流动性强,喜欢变化。欧洲大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四十多个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国与国之间交往相对比较容易,语言丰富,文化各异,致使在语言交流上形成低语境。低语境的特点是交流者之间所共有的已知的信息较少,在语言上采取直接陈述意愿表达思想的方式,把隐形的含义用语言编码展示给交际中的另一方,形成低语境的语言。句中各种意群成分都以适当的介词和连接词表达一定的关系[6]。为了避免误解而进行有效沟通,语言形式上采用规范的语法组合模式,讲求形合。英语重形合,用严谨的语法句式,用各种关联词来表达所要陈述的观点和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层层叠叠复杂的长句[7]。例如“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的一句话:We hold the truth to be self evidence,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they are a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这句话中,开头以主谓语明显的主句说出了不言而喻的事实,并用关联词that引导出三个并列的同位语从句,分述这个事实的具体内容,结构明确,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句式紧凑,语意明确。

3.2 归纳和演绎之差异

3.2.1 汉语重归纳

长期农耕生活的中国人群居而生,生活节奏相对舒缓,生产方式落后,人们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必须集体协作,集体观念、群体和家族观念浓厚,讲求“和气生财”,说话叙事力求委婉、含蓄,间接表达思想,以免伤害对方感情。中国人的思想具有“集体本位”和“趋同思维”,遇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不会直接说出,而是以含蓄、隐而不露的方式表达,不喜欢标新立异,不喜欢引人注目,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在文章组织中往往先列举现象,最后明确主题,形成归纳式叙事说理的思维方式。东方人的感性直观思维决定了先罗列特定的具体现象,再陈述结果的思维特征;语言结构以领悟性的归纳式和对自然的临摹性为主导[8]。这在日常沟通中也是如此,例如东方人请假,会先陈述理由和原因,再把自己的诉求向领导或者上级提出,这种方式符合中国人重归纳的思维方式。

3.2.2 英语重演绎

西方人在与自然的长期抗争中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讲求凸显个人能力。人们崇尚独立自主,鼓励标新立异,“求异思维”和“个体本位”思想明显,习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把集体放在第二位,个人的财产和权利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崇尚竞争和公平,喜欢思辨,喜发明创造,思想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在语言的表达上直言不讳,我行我素,形成主题句分明,开门见山的演绎式行文范式。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受印欧语系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影响,注重逻辑性“三段论”是西方说理叙事的代表性特点[4]。

英语的文章通常在句首就提出观点或者论点,中心句(topic sentence)往往位于段落的首位,读者很容易去发现,明显而突出,继而以数个支持句(supporting sentence)来说明和支持所提出的观点和理论,最后以concluding sentence作结尾总结。在英语的科技文章中也通常提出假设—论证—结论这样的行文思维方式[5]。

3.3 孤立语与屈折语

3.3.1 汉语:孤立语

汉语是孤立语,方块文字,没有前缀、后缀等词形变化。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使得造字采用象形性文字,用文字来表征在自然界中感知的物象,依靠语境、感觉,或者约定俗成来表情达意,具有模糊性特点。汉字是独立的,没有词形变化,一个词语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没有严格的语法规范。我国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在借鉴了西方的拉丁语法后在1898年才发表的,在此之前没有明确的汉语语法分析体系。汉语丰富的语言是通过约定俗成和人们的感悟、意会表情达意的。文字的组合如“行云流水”,形散而意合。汉语的句子篇章组合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完成,形成“人治”的语言。“着”“了”“过” 是表示动词体的时间副词,“的”“地”“得”是表示词的结构助词。汉语的字形不可以随便添加,多一横少一点就成了别样字形,完全脱离词义。汉语的单个字形没有前后缀、没有单复数的变化,独立成词,单个的词灵活变换位置即可以达到表达多种概念的效果,但也造成汉语模糊性表达的特点。这和汉民族长期的感性思维密不可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帝王集权统治时期,语言的模式也反映出人民受到压制的性格特质,语言婉转,意愿和诉求不敢直接表达。

3.3.2 英语:屈折语

英语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动词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等的用法区别。词有词根(word root)、词缀(affixation)包括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词形变化根据语法规则的要求在句子承担一定的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是根据规则组合而成,与西方人的契约精神和逻辑性思维有关。英语作为一种印欧语,受到希腊语和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词性明确、表意清晰、结构明显,较少产生歧义,具有严格的时、体、态、性、数、格区分,语言逻辑性强,反映了西方人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点。

3.4 主动句和被动句运用之差异

3.4.1 汉语多运用主动句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常注重感性,以自我感觉为主。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群居的模式使得人们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天人合一”“稳定”“和谐”是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主体内容。古代的哲学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导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提倡自我调适,奉行“知足常乐”,主观化明显。古代思想“万物皆备与我”“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和感性思维的反映,强调个体以内心调试的方式达到平衡。汉语是适合诗歌艺术的语言。中国汉字在诗人的笔下散发出熠熠光芒,写景抒情之作千古流传。“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把无生命情感的物体融入了人物的感性情绪。这种思维不仅造就了诗歌,也造就了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在叙事中形成主动句的模式较多。汉语在使用被动句时通常用于描述负面不好的。例如,现代中典型的流行词,“被高铁了”“被绑架了”等。“被XX”的模式传递出消极无奈被动的情绪。汉语的主动句的倾向性反映了中国哲学强调的主体感知,用主观的体验感受代替对客体的认识,注重主体与主体相关的客体的领悟和调节,注重内心体验,表现为主客容易混淆,主体容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客体主体化,描述事物时惯用主动句。

3.4.2 英文多使用被动句

西方人喜欢探索自然,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注重客观论证。科技文体的文章受关注和推崇,而科技文体的句式语态多以被动句为主。这种状况是英语被动句使用多于汉语的原因之一,体现了西方注重客观分析,注重“主客二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区分明显,主观因素通常被排除在外,客体客观化,主体作为局外人对客体进行分析论证研究,探索客体对主体的影响;甚至在语言表达上常隐去主体,采用以客体为主的被动态语态模式。工业革命以后,被动句在科技文体和商业活动的合同文本中被广泛使用,客观地研究宇宙成为近现代发展与竞争的主旋律。客观性思维也促使西方涌现出各种创新和创造人才,科技水平遥遥领先[6]。科技的进步又深刻影响了语言,促进了被动句的广泛使用。

3.5 成语起源之差异

成语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条件决定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性,也对语言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英语文明源于欧洲,而欧洲各个国家多毗邻海洋,相对中国陆地面积较小,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汉人靠内陆而居,农业文明发达。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是应农时而定,提醒耕者及时播种、育苗、收获。百姓则长期依赖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辛勤耕作,以农耕文明为特色。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造成了英汉成语的差异。

3.5.1 汉民族农耕文明衍生的成语

汉民族长期生活在内陆,属于农耕社会,人们把农业产出作为头等大事,产生了和农业相关的很多成语。“对牛弹琴”“九牛一毛”“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男耕女织”“寒来暑往”“精耕细作”“刀耕火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等等。

3.5.2 西方海洋文明衍生的成语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欧洲大陆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有地中海和黑海。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有着天然的联系,继而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许多成语:“all at sea”(不知所措)、“go by the board”(计划失败)、“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于非常难受的境地)、“spend money as water”(挥金如土)、“in full sail”(全力以赴)、“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遭灭顶之灾)、“drink like a fish”(牛饮)、“sea of troubles”(是非之地)、“Rats leave a sinking ship”(树倒猢狲散)、“tower one’s sail”(甘拜下风)等。

4 结 语

总之,英汉语言受不同文化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性。汉语是高语境语言、行文重归纳式、孤立语、惯用主动句、产生了很多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的成语。英语是低语境语言、行文重演绎式、屈折语、惯用被动句、大量成语与海洋文明有关。汉英语言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差异,随着当代科技进步和交流加深,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有了解差异,正视差异,对文化和语言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沟通交流,更好服务和提升社会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语境汉语文明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漫说文明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