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研究

2022-04-07 10:26:47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育人

柳 思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十四五”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起“培根铸魂、精准施教、服务地方”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1]学习和实践共同组成认识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在认识过程中,旧认识通过实践得到新认识再指导实践,循环往复。实践成为认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正是运用思政理论,强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传统单一的理论育人向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转变,从而达到高质量育人效果。

1 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的现实意义

1.1 时代之需

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通过思政大小课堂的高效衔接,立志与奋斗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爱国敬业、崇尚真理、忠诚信仰、意志坚定、技术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全育人”大思政体系协同育人的转换过程,它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四者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4]。

1.2 发展之需

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结合实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与学生发展、课程设计、学科建设、地方建设、去泛化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思政实践育人实效性。学生在实践课中能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传统思政实践课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覆盖面窄、课程内容缺乏新意等不足,不能引起广大学生思想共鸣,以至思政实践育人与社会生活部分脱节,实践育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1.3 育人之需

育人是使受教育者成长和成才的过程,是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5]。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育人具有高度的目标性、实效性、社会性。如何有效做到“知行合一”地完成认识过程,达到育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结合育人三重特性,通过思政实践育人方法,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变课堂理论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物化理论,在实践中重组理论,在实践中重塑品质,在理论和实践相转化的过程中达到精准育人的实效[6]。育人内容和方法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而发生社会性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当下,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培养符合新征程要求的时代新人。

2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中国人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质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开端和源头[7],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标识,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各族儿女确立理想信念、找到道路方向、突破艰难险阻、实现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将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8]。这32个字提纲挈领,科学涵盖了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人民中心、躬耕践行、坚定信仰四个方面,为全面理解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遵循。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来源,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

2.1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9]。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时空不变下真理具有绝对性,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坚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武装头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理论之源,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伟大成就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10],做到与真理同行。

真理在历史的演变中呈现出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中心轴,验证真理的真伪性,每个时代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真理在历史发展中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解答。正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学的两个概念,在新中国不同伟大成就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时代赋予真理最新的诠释,只有把真理放在时代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做到与时代同步。

2.2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1]。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中心的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是社会进步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最后,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必须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接受群众监督,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进。

2.3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实践至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哲学思想,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在真理的指导下,以信仰为力量,以人民为基石,克服万难曲折前行。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能动地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在实践中取得四个伟大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点亮一盏明灯。其次,实践具有时代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实践又具有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理论空间[1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维度,制定不同实践方案,理论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最后,中国实践从理论出发,落脚点在于人民。中国人民参与中国实践全过程,人民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成果的享有者。

2.4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信仰至上

信仰反映的是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坚定信仰会给人们带来持久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因信仰为坚贞,无论逆境还是顺境,从未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信仰造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开端的精神谱系,在神州大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信仰能将精神转化成动力。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3]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通过实践将信仰变成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将信仰转化为伟大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经历无数强敌、遭遇巨大风险、面临严酷环境,都能取得胜利、创造辉煌,依靠的便是信仰的力量。

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其中思政实践育人是重要环节。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具有特殊性,其受教育群体是有知识有文化、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融入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教学模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建党精神的真谛,学习其精髓,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3.1 实践教学的理论创新

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这就反映了思政教学的两个维度,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充当桥梁,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过程,也是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过程,最终推动社会发展。教师从系统性、学理性中展开理论教学,通过归纳演绎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领悟理论的价值;教师从客观性、社会性中展开实践教学,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实现同时代共振。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总结的精神财富,是最新的理论成果,其真理性在历史中得到检验。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的“四个至上”是青年学子需要汲取的养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讲述最生动的案例,展现不平凡的历程,看到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学生灵活运用伟大建党精神解决在实践中所遇难题,再次验证理论的真理性,完成理论和实践的能动转换,从而提高思政实践育人实效性。

3.2 实践教学的内容创新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发扬建党精神[14]。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为基石,掀起向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学习浪潮,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所需、担负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教师要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把人民所需、地方所需作为当前教学内容,躬耕脚下沃土,带着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挥不同思政学科所长,从不同维度展现伟大建党精神,从不同角度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达到思政实践育人预期效果。

3.3 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

伟大建党精神把人民放在首位。教育亦是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新事物接受度高,传统思政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单一、层次不强、覆盖面窄等不足,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影响实践育人效果。随着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渴求“轻阅读、强互动、针对性、定制化”等学习形式,高校思政工作者需顺势而为,打破常规,运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思维等,创新传统教学形式,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互动,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15]思政实践教学可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互联网+”相融通,以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其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格,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使其参与到思政实践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4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时代价值

4.1 在实践中捍卫真理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是认识理论、创新理论的过程,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一是检验真理。思政教师在课堂中的理论讲解不能全面地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只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明理,做到“知行合一”;二是传承真理。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展现建党精神的伟大。在思政实践教学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根植在每位青年学子的体内,发扬红色文化,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16];三是弘扬真理。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布道者”,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学情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教师应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将实践作为突破口,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基石,带领学生弘扬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成果,使伟大建党精神的花朵开满中国每一寸土地,奠定中国未来新的辉煌。

4.2 在实践中忠诚人民

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之源,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中心的高贵品质。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7]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体系,一是高校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忠于教育初心。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立足新发展新要求,创新实践育人形式,高质量培养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实干兴邦的时代新人。二是大学生在优秀革命传统的熏陶下,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培育青年忠于人民,在个体的小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中,激扬青春理想,彰显青春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三是搭建起学校与社会的循环双通道,形成“学校—实践—社会”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成为窗口,大学生通过思政实践教学平台,了解人民所需、解决人民所盼,为人民服务;人民也能通过思政实践教学平台了解高校学生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4.3 在实践中深耕躬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在奋斗中砥砺前行,才能收获累累硕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躬耕力行、不懈奋斗中战胜困难险阻,取得非凡成绩,造就新时代中国奇迹。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融合,起到“1+1>2”的效果。一要明确实践目标。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以育人为目标,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助推器”,既依托实践课提供平台让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又在劳动中重塑学生品质。二要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思政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思政实践教学,挖掘教学重难点,发现学生兴趣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之以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统筹协调、沟通交流、协同合作等综合能力。三要巩固学习成果。高校思政教学成果需要在社会劳动中巩固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大学生需要以辩证思维学习建党精神的精髓,并立足实际,在实践中总结新方法,发展新认识,最后变成具有自身特质的知识结构。

5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

5.1 以教师团队为龙头,营造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格的塑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8]因此教师必须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组建教师团队,研习建党精神。教师团队需练就过硬本领,做笃行致远的实干者。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必须躬耕践行,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充分调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以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党员学习为契机,加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学习,使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会贯通,以深厚的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深耕实践教学,突破思想藩篱。教师团队需自觉改革创新,做思政金课的开发者。正所谓不破不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是创新的先行者,在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改革教学方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结合理论打造实践金课,提高实践育人水平,身体力行地给学生传递新思想、传授新知识,使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5.2 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搭建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桥梁

大学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大学兼具人才培养、文化传递、服务地方等功能,大学生通过这个舞台学习知识、施展才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因此,高校思政实践课应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思想内涵,立足学生发展,结合区域经济,以人民为中心,搭建起校内外实践桥梁。一方面,调动合作企业积极性,挖掘实践教学结合点。新增具有伟大建党精神特质的企业数量及种类,提高原有校企合作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伟大建党精神融合企业发展,形成新时代企业文化。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过程中,春风化雨般感受到建党精神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学习其精髓。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践,变传统填鸭式、被动式学习,为开放式、主动式汲取知识养分,在实践中检验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另一方面,统筹校内外红色资源,打造建党精神育人基地。扩大思政实践基地规模和层级,新增校史馆、党史馆、精神谱系陈列馆等场馆,通过参观学习,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新增基层党建基地、乡村振兴基地、福利院、养老院等特色基地,在参与实践中看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等建党精神的优秀品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为立体地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3 以“互联网+”为新引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智库建设

随着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了中国媒体智库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搭建融媒体平台,在新技术开发和运用中,将理论创新、实践经验转化成教学成果,不断完善高校伟大建党精神智库建设。新技术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使伟大建党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首先,改革教学形式。变单一线下教学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促进建党精神与实践能力、泛化教学与定制教学、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每位在校学生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充分了解校外实践基地如何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工作,及时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带着思考参与线下基地实践,以最直观的方式学习掌握伟大建党精神。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完善“互联网+”伟大建党精神、“互联网+”思政实践、“互联网+”专业实践,在融媒体平台下,三者互通有无,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将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思政实践教学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生活。最后,转化教学成果。运用互联网平台,将思政实践教学中总结的成果上传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分享学习心得,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智库建设。通过融媒体发声,高校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新阵地,大学生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力军,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新征程。

6 结 语

高校思政实践课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其自信,更好领悟中国气魄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9]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更是思政塑造人格的创新,把“教人之技能”和“育人之魂魄”相结合,以时代之需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以坚实的基础奠定起中国未来的脊梁。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