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人民至上”重要论断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理论贡献

2022-04-07 10:01于伟峰丁雨佳
关键词:人民至上总书记

于伟峰,丁雨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出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即为“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首要内容。“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个词语。在马克思对法国空论派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语境中使用的“人民至上”词语,是针对其“理性至上”主张而提出的,意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维护人民在政权中的主体和主人地位,避免排斥群众而单独地实行统治的状况的发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并为之奋斗。现有的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表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先锋模范和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在很长时期内却未使用过“人民至上”这一词语。直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高度负责的执政党,在面对这一世界性新难题并全力以赴的破解中,才鲜明地使用“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词语,进一步有力地充分彰显了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执政理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凝结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理论贡献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人民为中心”到“人民至上”词语使用的演变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际局势愈发深刻复杂。从国际政治体系来看,世界总体形势日渐呈现东升西降的整体格局;从国际经济来看,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逐渐增加,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世界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科学、清醒、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世界格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性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日益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需求也日益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不同阶层甚至同一阶层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和社会聚焦的关注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成效,但党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正如2012年当选总书记后首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所说:“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和“时代之变”以及“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巨大政治勇气、以伟大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以伟大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智慧,冷静、深入地思考国际、国内局势新变化对党的领导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正是立足于这种冷静、深沉、深刻、睿智、细致的思考和深入的学习借鉴,2013年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极具人民性和创新性,且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鲜明工作导向,并在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后,他对这一发展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论述,逐渐使得这一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心中,激发了其强大、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冲天干劲。这是后来他提出和使用“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词语而进行的大量细致而充分的前期理论准备和稳步的理论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至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不仅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内在联系的实践逻辑。

随着对“以人民为中心”思考的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1]6在这里,他明确使用“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词语。新冠疫情暴发后,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慌乱无序,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由于被资本控制和操弄,极大地加重了疫情的蔓延,无数生命悲惨逝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至上”的社会弊端,也充分体现出了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资产阶级性质,尽管由于长期的精神控制和愚弄,其国家的普通民众对此茫然无知。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暴发,也进一步加剧了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给出新解答的急迫性。而在我国,疫情对中国共产党无疑也是一次新的从未有过的艰难大考,它直接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直接拷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立场,直接拷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直接拷问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直接拷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直接拷问党领导下的执政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这又进一步催生了“中国怎么办、中国共产党到底是看重经济发展还是看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谁”“依靠谁”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都要求中国共产党给出具体明确的回答。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可以看到,他具有深沉、稳健、细致、严谨、刚毅、果断、睿智、担当、亲民、务实、高效等多重特色。早在2019年3月,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对后来提出的问题就预先做了回答,他动情地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1442020年5月,他在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十分明确地阐明了党的价值取向:“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主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进而表明党的原则立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3]。“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高度彰显了其深沉的赤子之心和崇高的人民情怀,更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执着坚守的充分体现。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充分利用国际场合和国际舞台大力宣传“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他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在这里,向国际社会公开宣传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9月25日他对安哥拉总统洛伦索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安两国政府都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29日他对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说道:“面对疫情,中阿两国政府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0月23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则把“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的百年奋斗的第二条历史经验。

二、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重要论断的科学内涵及其新境界

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基础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极大深化了对“人民至上”的认识,把“人民至上”理念推向了新的更高境界,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他对人民至上的论域十分广阔,层次也非常丰富,极大地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概括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阐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有成员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人类历史过程的主体;其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有成员应确立将人民置于内心世界和一切工作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其三,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有成员应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业绩由人民评判;其四,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有成员应确立把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根本原则、初心所在和使命所向,集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极大深化了对“人民至上”的认识,把“人民至上”理念推向了新的更高境界。

第一,进一步巩固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唯物史观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4]28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也曾深刻地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5]69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15他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明确提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2]137他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热情颂扬,神情激昂地讲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139他响亮地喊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15这一振聋发聩之语,更加生动、深刻、形象地说明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性、必要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江山指山川、山河,其引申义是指疆土、国土。江山,又指江河、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的著名诗句在当代影响非常广泛,也极为深刻。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毛泽东曾经深刻地批评了“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错误观点,对广大党员的教育意义也十分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著名论断,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范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具象化表达。这里的“人民”指的就是“人民群众”或“人民大众”;这里的“江山”特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著名论断至少包括了如下基本观点:其一,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开创者。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衷心拥护才可能,并进而在事实上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执政地位,不是天赋,不是神创,更不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自觉选择、自主选择、真实选择。反之,如果无产阶级政党失去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就会放弃这种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会得而复失。其二,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人民群众或人民大众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权利最为充分的享有者,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利益的最高享有者、最大享有者、最广泛享有者,因而也是政权最坚定的捍卫者。如果无产阶级政党异化为特权阶层或特权阶层的代理人,人民群众失去了当家作主的地位,社会性质和政权性质发生了改变,那么,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大厦将会轰然倒塌;其三,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设者、发展者、完善者、维护者。没有人民积极主动、满怀豪情的积极参与,奉献汗水、力量、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大厦是很难建设好、发展好和维护好的;其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为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权,因而是铁打的江山、铁打的政权,只要始终赢得人民的真诚而又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便会永葆其牢固的根基,便是永远不可撼动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著名论断,对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政权是完全不适用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些重要观点和著名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添了许多新的话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话语体系,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并形成了当代表达,而且使其更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鲜活的时代气息,进一步极大巩固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唯物史观根基。

第二,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历史之问的基本问题。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的重要讲话,他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8]对于一个百年大党来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接力、艰难跋涉,离出发地越来越远,离目标地越来越近,容易出现忘记来时路的情况。这就需要每一名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始终具有清醒的头脑。而在这方面,党的领袖无疑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应当高度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在长期艰苦接力、艰难跋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初心不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这不仅取决于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历经千锤百炼,更取决于党的领袖人物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责任感和主动的担当精神,毛泽东和习近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向全党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问题,要求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9]35面对党情的新变化,特别是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宗旨意识淡化的现象,他“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10]147,一再告诫全党“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再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他坚定地说道:“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2]497-498他多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367他谆谆告诫:“要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2]523他明确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7]15他严肃地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13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豪迈而坚定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2]这些深情动人的话语,道出了党与人民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情和血肉联系,形象而又清晰地阐明了党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分子、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深刻道理。

第三,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为了谁”“依靠谁”这两个人民之问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3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不同政党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判断或评价一个政党不要只看其是怎样说的,还要看其是怎样做的,它究竟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替什么人说话,替什么人办事,满足哪些人的愿望。检验一个政权的性质,最根本的是看这个政权所维护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政权捍卫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资产阶级政权,不管其如何进行欺骗性的宣传,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0]40鲜明地揭示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正式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39

关于“依靠谁”的问题,当选为总书记后,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11]5基于坚定的唯物史观根基,对党的历史的深刻认识,以及数十年的从政实践,他对人民群众无比深情、无比信赖,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他强调:“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他在当选党的总书记后不仅提出了“中国梦”,而且认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1]40。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全党:“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3]400。他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1]27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明确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这是党向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坚持人民至上的再次庄严重申。

第四,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党“要干什么”这个党性之问的基本问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清晰明确地写在党章当中,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也都无数次明确强调,当然,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该问题的解答更富时代气息。担任党的总书记伊始,他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3。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2]18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他也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2]792020年“两会”期间,他又说道:“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3]他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更是明确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2021年4月在湘江之畔的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22年新年贺词更是语言朴实:“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他感情真挚地说:“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他坚定地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这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第五,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理念所秉持的人民评判的根本标准和最终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逐渐深入人心,它们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实践发展推动着理论创新,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其一,实践结果是存在多样指标的,具体数据也是多方面的。按照不同指标、不同数据评价,结论有时可能存在一定、甚至有时是很大差别。其二,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但是,对实践结果的评价因为人的因素的介入,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评价毕竟是人的评价,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对客观的实践结果往往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看法。其三,归根到底,什么人评价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实质,更是问题的要害。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1]28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评价标准是在原有两大标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凸显出了评价的人民标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进一步落实,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进一步体现,这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28他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14]。2018年1月5日,他明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70在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142。从上述分析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念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极大创新,这一极大创新体现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无论是最高标准,还是根本标准,都取决于“人民”这一“阅卷人”。人民标准才是最高标准、最根本标准、最终标准。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其系统的人民至上论,构建起了党的人民至上更高层次的完整理论体系,把党的“人民至上”理论推向了新的更高境界。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论的中国化。今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人民至上”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词语,并且有着深刻的理论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其实现了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至上论凝结了他大量的心血,在中国化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鲜明而多次地使用“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词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唯物史观根基,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历史之问的基本问题,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为了谁”“依靠谁”这两个人民之问的基本问题,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人民至上理念中党“要干什么”这个党性之问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理念所秉持的人民评判的根本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方面。

第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过程的主体,坚定地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这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结合时代要求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强调将人民置于一切工作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这是党的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刻科学揭示,这也是结合时代发展对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它把不断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一切奋斗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根本原则、初心所在和使命所向,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集中体现和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表述的“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相通,共同结晶为“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党的历史经验。

第三,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和“时代之变”以及“历史之变”,以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巨大的政治勇气、以伟大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以伟大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创造性智慧,冷静、深入地思考而形成的创新理论。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表述的“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相通的,它们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目标和路径。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而政治建设需要思想建设助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延安时期,我们的物质条件是何等的落后,但是,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统一了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的七大上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确立起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此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辉煌胜利。同样,今天面对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巨大冲击和对党内的严重影响,面对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群体的固化趋向,只有不断加强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党的性质宗旨教育、初心使命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使其充分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党性修养,才能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夺取新时代的新的伟大胜利。

第二,有助于进一步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衷心爱戴。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黄炎培的“窑洞之问”在理论上已经被毛泽东和习近平同志破解,他们的答案分别是“人民民主”和党的“自我革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15]新时代继续走好成功之路就要求,“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15];每一个真真正正忠于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都要心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去分担这种忧患,思考、落实好新的忧患破解的有效实践路径,发展和创新更为具体、更为完善、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更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破解方法,承担起以一个党员真正的责任,而决不能把这种忧患和责任完全推给党的领袖和党中央去承担;每一个党员要在党爱党,在党念党,在党思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在党强党。而要坚定地做到这些,前提条件是必须树立真正将人民置于内心世界和一切工作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不敢妄为,心存戒惧,心存敬畏,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而这些都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融入自己的头脑、影响自己的灵魂密不可分。

第三,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政治保障与雄厚的动力支持。“中国梦”是党和人民的光荣梦想,既属于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也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它激励着党和人民团结奋斗。但是,我们也要深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12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而要把党对一起工作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千千万万真正为民的好干部,他们坚定地树立“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执政理念,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需要亿万对党无比信赖、脚踏实地、奋力拼搏、意气风发的人民群众。唯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锻造坚强领导力量和强大主体力量,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政治保障与雄厚的动力支持。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加速实现。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牢记人民至上?确保党媒姓党?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总书记的告诚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