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风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词典的基本作用就是要帮助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使用词语,因此用精确的语言释义一直是词典编纂者所追求的目标。许多词典专家围绕着“概括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提出了语文辞书释义的基本原则[1]。由相同意义的两个或多个语素复合在一起构成的同义复词,语素之间可以相互注释、说明和限制,可以排除单音词的多义性,减少多音词辨识的矛盾困难,使词义更为直观、明白易晓[2]。在同义复词形成之初,在结合并不紧密的情况下,两个词根同(近)义互补,随着使用次数增多,两个词根之间互相融合固化,进入词典解释的时候,就不能再各自分训成义,而应该就两词相同的那个义项来解释整词的意思。“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于同义复词的误解。”[3]很多大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在同义复词释义方面的疏漏错误就有不少。
同义复词的大量涌现引起了古今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清代语言学者著有不少专论,如顾炎武称之为“重言”,王念孙称之为“连语”:“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例”)。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对同义复词的释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周掌胜(2004)“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2016)“《现代汉语词典》收释同义复词存在的问题”,(2017)“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等,雷冬平(2014)“汉语大型辞书同义并列复合词的训诂失误及应遵循的原则”,都关注到了同义复词误释的相关问题。
以往对字典辞书的研究,有对《说文解字》《尔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古代或近现代辞书的释义方式的研究,也有对形容词、虚词、成语等某些词类的释义方式的总结,而对某种结构的词的释义模式进行分析概括的研究比较少。实际上,研究某种释义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或者不同类型的词语适用的释义方式,在词语类别和释义方式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将有助于词典编纂者根据被注释词的不同特点主动地去选择适当的释义方式,因此词典释义方式的分类研究是很有价值的[4]。“语文词典释义的模式化,是词典释义向形式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体现,是词典释义方式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5]189它通过释义规律来揭示词语结构与所表词汇义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如含后缀“-者”的词多用“……的人”的格式来解释,含后缀“-然”的词可以用“……的样子”的格式来解释等等,使读者和注释者都能轻松掌握。
对同义复词来说,比较常用的释义方法就是“语素分解”和“同义对释”,这也是词典常用的释义方法。如《汉语大词典》:“羞耻:羞愧耻辱”,“退废:黜退不用”,这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释义时,两个单音节语素义往往扩展成双音节词来表达是同样的方法,如衰变:衰落变化;叹慕:赞叹羡慕。对于这种释义方法,有人称之为“语素义复合释义法”,就是将复合词所具有的语素义复合、叠加构成词义的释义方法[5]86-87。
对于同义复词来说,由于两个语素本身同义,再分别用同义词对释,就会造成重叠释义。黄建华认为:“重叠释义的A、B两部分是一对同义词语,如果弄不好,就可能会变成无谓的重复,因此一般来说,这种释义方式不宜滥用。”[6]陈炳迢提出用同义词注释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要避免辗转互训,二是应尽力避免以义域宽泛的词特别是单音词作释语,必要时应加以限制或做进一步解释,以求双方等值,三是应避免使用那些词义抽象含混的同义词作注[7]。
王宁先生指出“类聚可以显示语言文字系统”。[8]同义词有时能表现某些复杂的意境和细腻的思想感情,“是同一语言系统内词与词的一定结构组织”,[9]可以说“同义”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同义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前一时代同义,可能在后一时代由于词义各自发展,其中一个词或者两个词都产生了不同义的义项,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同义复词内部两个同义语素词义的共时关系,在释义的时候就不能过于关注历时因素或仅着眼于词义的历史发展,而用不同时间层面的两个不同的含义去解释同义复词的意思。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两个问题似乎就有了答案。
很多同义复词按照“语素义复合释义法”进行解释,用来对释的词却没有体现语素之间相同的那个义项,复合在一起的两个意思并不相同,二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那么这样的释义是对还是错呢?根据距离象似原则,同义关系项比相对、相反意义的并列项更容易粘合成词,因为其在概念领域具有更近的形式距离,两个近义语素并列成词后两者的语义差别就消失了。徐流指出:“两个词根虽各有自己的词义系统,而在某一点上相同结合,舍弃了各自的其它义项,组合成一个并列结构,两个词根都以同一意义的语素出现,就是同义复词。”[10]也就是说,大部分词的A、B两个语素义是相近的,它们组合前在意义上有细微区别,但组合为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后,其差别就被舍弃了,保留下来的是意义相同的部分。帅志嵩也认为:“首先有语义上的相同甚至相等,才有并列复合产生的可能。前者是前提,而后者是结果。”[11]由此可见,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同义或近义语素在语义上是具有向心性的,因此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同义并列而非一般并列,于是用表面的或者说是常用的那个语素义复合来释义,常常就会出现不够恰当的情况,比如以下三例。
1.衰迈、老迈
《汉语大词典》:衰迈,衰弱老迈。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宋陆游《乞祠禄札子》:“年龄衰迈,气血凋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母已衰迈,每每抱子思母,如摧肺肝,由是遘病,遂惫不起。”鄂华《自由神的命运》:“在她衰迈的脸上,呆滞而无任何表情。”
《汉语大词典》把“衰”解释为“衰弱”的意思,其实“衰”本就有“衰老”义,如《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邢昺疏:“此章孔子叹其衰老。”《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晋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下》:“弟邠曰:‘平生不与诸男语,今岂年衰邪?’”而“迈”也表“年老”,如《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败将,非官爵之不高,年齿之不迈。”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三场:“父母力衰年纪迈,全靠儿女有安排。”尤其当“衰迈”的主语是年龄时,更说明二字连用的意思就是年老,如《贤愚经·梨耆弥七子品第三十二》:“自思惟言:‘吾年衰迈,唯余一儿,为之纳妇,要令殊胜。’”“迈”和“衰”连用,语义相互限定为“衰老、年老”,虽然“衰弱”是年老的伴随特征,但在释义中还是应该把“衰迈”解释为“年老”。
“老迈”跟“衰迈”是同义词,《汉语大词典》对“老迈”的解释也有不当之处。《汉语大词典》:“老迈:年老衰弱。”如果说由于“迈”表年老而引申出了衰弱的意思,但与“老”连用,还是应该着眼于二者共同的义项,所以“老迈”正确的解释应为“年老”。《贤愚经》中有两例“老迈”,《贤愚经·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佛告之曰:‘汝年老迈,自须给侍,何忍使汝复见供事?’”《贤愚经·波婆离品第五十》:“自说诚言:‘生遭圣世,甚难值遇,思覩尊容,禀受清化,年已老迈,足力不强,虽有诚欵,靡由自达。’”两个例句中“老迈”的主语都是“年”,显然释为“年老”比“年老衰弱”更恰当。
2.示导
《汉语大词典》:示导,启示开导。《坛经·般若品》:“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示”与“导”都是多义词,用“启示开导”解释“示导”,意思难免有失偏颇,其实在古籍中“示”和“导”都表“教导”义。《礼记·檀弓下》:“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汉代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此二例中“示”的意思就是“教导”,“教之以俭”,“教之以礼”,第二句中“示”和“导”相对,二字皆表“教导”,而非停留在启示和开导的前期阶段。《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赵岐注:“教导之使可以养老者耳。”“教”和“导”同义连用。《韩非子·说林下》:“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此例中“导”亦表“教导”义。所以“示导”解释为“教导”比较恰当。
此外,由于“示”和“导”的多义性,二者在不止一个义项上有交叉,因此二字组合除了表“教导”义之外,肯定还有别的意思,如《法苑珠林》卷六十四:“我当示导汝等径路,令汝安隐至阎浮提。”“示导”此处表“指示引导”义。《唐律疏义》卷第三十:“议曰:‘官司入人罪者’,谓或虚立证据,或妄构异端,舍法用情,锻炼成罪。称‘之类’者,或虽非恩赦,而有格式改动;或非示导,而恐喝改词。”此处“示导”又有“诱导、诱供”的意思。
“示导”在古籍中的用例不多,意思却不尽相同,有的表“教导”、有的表“指示引导”、“诱导”等义,故《汉语大词典》应尽可能全面释义,以避免以偏概全。
3.邪淫
《汉语大词典》:邪淫,邪恶纵逸。《史记·夏本纪》:“毋教邪淫奇谋。”宋苏辙《进策·民政上》:“盖天下之民邪淫不法纷乱而至于不可告语者,非今世而然也。”清葆光子《物妖志·琴瑟琵琶》:“奏扬淳厚羲农俗,荡涤邪淫郑卫音。”
《汉语大词典》把“淫”解释为“纵逸”,其实“淫”也有“邪恶”的意思。《汉语大词典》:淫,(19)邪恶,奸邪。《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孔颖达疏:“言人君制礼以教天下,所以缀止淫邪也。”“淫”和“邪”同义并用。《国语·晋语七》:“﹝悼公﹞知程郑端而不淫,且好谏而不隐也,使为赞仆。”韦昭注:“淫,邪也。”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汉语大字典》释“淫”也有“邪恶”的意思。
所以“邪淫”是同义复词,意为邪恶,而不是像《汉语大词典》所解释的“邪恶纵逸”的意思,如《撰集百缘经·如愿临当刑戮求佛出家缘》:“时彼城中,有一愚人,名曰如愿,好喜杀生偷盗邪淫,为人纠告,王勅收捕,系缚送市,顺行唱令:‘送至杀处。’”有人认为《汉语大词典》在并列结构“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中显示“并列”构词的意识,不可谓错,但我们认为如果这个词产生的时间跟两字同义的那个义项存在的时间相符或在其之后,就应该视为同义并列,而不应解释成一般并列。
“语素分解”是辞书编纂常见的释义方法之一。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释义有误的同义复词,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两个语素各自为训、复合成义的释义方法。这种“语素分解”释义到底适不适合同义复词呢?
单个语素自显其义的能力很弱,语素的义项是隐性存在着的,就单个语素的意义来说,其意义有多种解释,因此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需要在组合的线条上加以狭义化,也就是明确化[12]。在复合词中,多义语素的组合实际上是其某个义位的组合,而不是全部义位的组合。两个同义或近义词或许各有所用,后来则没有区别了,或析言有异,浑言无别,尤其是当它们连用时,就完全同义,没有也不应该有区别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并列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多义语素,假如不是反义,那么明确显现出来的意思应该更倾向于相同的那个义项,即使是不完全相同的相近义,也表明了二者之间的近似关系而非对差别进行放大。所以语素分解释义不是不可以,而是看分别解释的意思是不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苏宝荣认为不可以,他指出,用这种“某即某也”的方法说解文献具体上下文中的文义有时是可以的,但用于说解复合词的词义,恐怕很难行得通,比如在“哀思”“忧劳”等词中,因复音词所含语素义融合的结果,在特定语境中说“思”有“哀”义、“劳”有“忧”义是对的,可如果由此就简单地认为“哀思”等于“哀”、“忧劳”等于“忧”,并且推而广之把它移用于汉语语文辞书的词义说解,恐怕让人难于接受。实际上,由相近、相关语素组合的复音词,因其语素义的彼此融合,二者语义相通是正常的,然而绝不能认为复合词的词义简单地等同于其中某一个语素的意义。复合词的词义,一般是所含各语素意义的组合或融合,这正是汉语在复音化的过程中,词义丰富化、复杂化的原因。传统训诂学常用古书中的互文或对文来贯通文义或考求词义,正是因为处于互文或对文位置的词语,往往语义相近或相关,但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凭借它来贯通文义大抵是可以的,而依靠它来考求词义却是靠不住的[13]。那么词典到底应该用语素分解的方法还是用共同义项来释义呢?或者两种方法是否都可以采用呢?
《汉语大词典》在同义复词释义方面也有不少正确的用例是采取直接用同义义位来释义的方法。如:
【忧念】忧虑。
因为“念”引申而有“忧虑”义,如《后汉书·孔融传》:“故鼌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唐韩愈《龊龊》诗:“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所以“忧念”为同义并列复合,意思即“忧虑”。
【慈孝】孝敬。
因“慈”有“指对父母的孝敬”义,如《礼记·内则》:“父子皆异宫,昧爽而朝,慈以旨甘。”郑玄注:“慈,爱敬进之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左氏传》:“子之于亲亦曰慈。”所以“慈孝”为同义复词,义即“孝敬”,如《庄子·渔父》:“事亲则慈孝。”
还有:
【隔塞】阻塞。【领受】接受。【怆恨】悲痛。【欣豫】欢乐。【愍念】犹怜悯。【承侍】侍奉。【飘疾】疾速。【福庆】幸福。
此外,《汉语大词典》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解释:
【哀愍】怜惜,同情。
因“哀”有“怜悯;怜爱;同情”义,如《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独。”《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郭璞注:“哀,犹愍也。”唐元稹《唐故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我父当得碑,家且贫,无以买其文,卿大夫谁我肯哀者?”宋王安石《感事》诗:“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所以“哀愍”为同义并列组合,义即“怜惜、同情”。
【正治】治理;整治。
因“正”本有“治理”义,如《易·蹇》:“当位贞吉,以正邦也。”《商君书·农战》:“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流业》:“兼有三才,三才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故“正治”为同义复词,义即“治理;整治”。
可见,如果构成同义复词的两个字是同义词,那么各自意思组合起来解释同义复词也应该是正确的。如《汉语大词典》“羞耻”意为羞愧耻辱,“羞”有耻辱义,“耻”有羞愧义,二者为近义词,《汉语大词典》采用这种“分别为义、再相组合”的释义方式,将“羞耻”解释为羞愧耻辱,是没有问题的。此外还有:
【若使】假使,假如,如果。【益复】更加;越发。【凭赖】倚仗,依靠。【愤恼】气愤,恼怒。【悲伤】悲痛忧伤。【黠慧】机敏聪慧。
上文所述及大量例证说明准确解释同义复词的方法不止一种,不管采用语素分解对释还是共同义项解释,只要能达到正确释义的目的,都是可以采用的。
在同义词构成的语义场中,那些比较活跃的语素往往是常用核心词,它们可以参与到多个不同的同义复词的组合中去,这些构词语素构成了一组同义复词,这些词往往被用来从语素层面拆分、解释某一复合词,这就构成了同义拆分释义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缓】平和,缓和[5]191。“缓”“和”“平”三个同义语素相互组合成三个同义复词,彼此之间都可以用同义拆分释义法进行解释。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同根增字释义”或“近义语素拆分释义”,这两种称呼的角度是由于在同一语义场中产生了不同的双音节词形,两个近义语素成词,为了释义时从词根上贴近词义,沟通同义复词与词根的联系,便需要深入到语素层面,进行拆分释义,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哀愁】悲哀忧愁。【哀苦】悲哀痛苦。【供奉】敬奉;供养。【功用】功能;用途。例中的同义复词都是由两个近义语素构成,前后两个释义语分别解释前后两个语素,两个释义语相互同义或近义,都可以单独作为同义复词的同义词来进行释义。由于两个释义语各自含有被释词的前后两个语素,而且它们的含义分别对应并贴近前后两个语素义,由此形成了拆分释义的方法[5]182。
我们在对《汉语大词典》中误释的同义复词进行释义纠正的时候,有不少是采用的这种同义拆分释义法,如:
矜卹:怜悯抚恤*应为:怜悯、体恤
困悴:贫困愁苦*应为:困苦、窘迫
恭顺:恭谨顺从*应为:顺服、顺从
明黠:聪明而狡黠*应为:聪慧、聪明
聪黠:聪明而狡黠*应为:聪慧、聪明
愁悴:忧伤憔悴*应为:忧伤忧愁
怜念:关怀;爱惜*应为:关怀;疼爱,怜爱
悯伤:哀怜*应为:怜悯、同情
克厉:刻苦自励。*应为:自制自励
剋责:严格责备*应为:训斥、责备
求哀:犹乞怜*应为:请求、乞求
经行:行程中经过*应为:经过;经历
纯固:纯粹坚定*应为:纯粹专一
感戴:感激爱戴*应为:感激、感恩
昔来:犹向来;往日以来*应为:过往、过去、以前
听许:听而许之*应为:允许、同意
端严:端庄严谨;庄严*应为:端庄严肃或端庄威严
纯(quán)备:纯正完备*应为:全部都有、完备
临统:犹制约*应为:统治、治理
这种方法就是直接用同义复词内部两个语素共同的那个义项来解释这个同义复词。有不少误释的词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纠正,如:
恭谨:恭敬谨慎*应为:恭敬
恭肃:恭敬严肃*应为:恭敬
恭恪:恭敬谨慎*应为:恭敬
赞叹,赞美感叹*应为:赞美
病苦:疾苦;痛苦。*应为:病痛
安徐:安详从容*应为:徐缓
遏折:因受阻止而中断*应为:断绝
秽恶:邪恶;污浊*应为:“邪恶”和“污浊”分别为义
丑恶:丑陋恶劣*应为:(相貌)丑陋;(品质)恶劣
丑秽:丑陋肮脏*应为:丑陋
福利:幸福和利益*应为:利益
悲泣:悲伤哭泣*应为:悲伤
智辩:聪慧与口才*应为:聪慧
当然,同义复词的释义还应该考虑构词语素之间的同义度问题,或者说是语素间的语义融合度,这直接决定了同义复词的词汇化程度。
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同义复词,它们的词汇化程度肯定很高,它们的释义方法也不限于上述两种,而是对整体语义或者对引申义进行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空洞】没有内容或内容不切实。【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这种解释虽然体现不出其并列构词的方法,但却更清楚明白地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古代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其词汇化的程度之高,即使其中某一语素义已经发展演变甚至消失,但其古义依然保留在这一同义复词中,如【能耐】技能;本领。“耐”表能力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消失,但却并没有影响“能耐”一词的表义。“空洞”也是如此,“洞”表空的意思也已经消失,但“空洞”中还保留着洞的古义。这些同义复词产生的时间早,且具有较强的稳固性。
中古时期的汉译佛经中新出现的同义复词,很多都没有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使用,所以要充分考虑其语义的共时性。而对于一些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中更要兼顾其共时语义,以体现双音词词义的历时性发展,如:
《汉语大词典》中解释“艰险”,只有一个义项:困难和危险。这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的“艰难和危险”几乎一致。但是“艰”在古代汉语中曾经有“险恶”的意思,如《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朱熹《集传》:“艰,险也。”所以很有可能“艰险”在古代还有一个同义并列的义项,就是“险恶”。《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艰”只剩下了一个义项,就是困难,所以对“艰险”的解释是“艰难和危险”就在情理之中,而《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对于汉语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义项,还是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收录。《汉语大词典》对“勤谨”一词的解释就兼顾了历时发展,如:
【勤谨】1.勤劳,勤快。2.勤劳谨慎。
首先肯定了“勤谨”作为同义复词的所表之意。因为“谨”通“勤”,如《管子·八观》:“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戴望注:“《御览·地部三十》引此作‘不勤’。勤、谨古通。”《汉语大词典》同时还考虑到了组成“勤谨”的语素各自的词义发展,于是又用语素拆分释其为“勤劳谨慎”,如《南史·褚裕之传》:“[褚澄]迁侍中,领右军将军,以勤谨见知。”《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申徒泰]生怕令公在这场差使内寻他罪罚,到底有些疑虑,十分小心勤谨,早夜督工,不辞辛苦。”
《现代汉语词典》就比较注意双音节词语的历时不同语义,比如“空洞”,还有一个偏正结构的词义“物体内部的窟窿”。
由于同义复词内部语素义之间的融合,且在实际释义中并不太注意体现词形结构,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表现出对于同义复词这一类词释义方式的多样化,但只要能准确释义,无论何种方式都无可厚非。从《汉语大词典》对于同义复词误释的情况来看,只要能从双音节词本身的组合基础上考查两个语素趋同的义项,避免各自为义,即可大大减少误释现象的出现。
同义复词是并列式复合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作为同义单音词的风格变体而存在,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从韵律构词学的角度看,汉代同义复词的大量出现满足了汉语双音节音步的韵律需要。从词汇化的角度看,两个语义接近的概念具有更近的形式距离。不管怎么说,并列式双音词在汉语复合词中是数量比较多的一类,而同义复词基于其训诂学上出现的较多误释现象来看,对其进行正确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其释义方式的探讨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