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洁 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21 年3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提到:“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1]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福建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无数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铸就的福建红色文化,既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又是新时代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教育资源。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八闽地区的革命群众一起创造出来的成果。它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丰硕理论成果,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民族精神,是独具福建地域特色和革命价值的红色文化。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类。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他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非常重视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选址修建工作。现今福建全省共有70 个革命老区苏区县,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 个、视同中央苏区县4 个、比照享受中央苏区县政策11 个,共52 个,占全省的60%,占全国的42%。据统计,目前已列入革命文物范畴的红色文化遗存中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1657 处,其中国家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 处,省级以下不可移动文物1638 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6 万件(套),这些红色文化遗址在红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历史见证价值和文明传承的价值。
作为革命实践在精神层面的凝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福建撰写《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等文稿,深刻总结福建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孕育了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红色精神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上独领风骚,而且也成为当今青年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柱。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央苏区的军民经受严酷斗争考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赓续,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勤俭节约,到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明三钢“敢为人先”,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明确提出要传承弘扬“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好传统,不仅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依托,也是继往开来、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孕育着伟大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的载体,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福建红色文化作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题材和生动教科书。
1.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地方高校教师拓展“四史”教学内容
以苏区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四史”教育的精神内涵;以古田会议旧址、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厦门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福建文化丰富了“四史”教育的载体;以《泰宁红色故事》《福建纵横建宁卷》等红色文学,《保护红军万万年》《抗租歌》等红色歌曲,《红报》《星火周报》等红色报刊,《爱国魂》《红军舞》等戏曲话剧丰富“四史”教育的内容……运用好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将有效增强地方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教学效果。
2. 福建红色历史激发当地学生深入学习“四史”知识
随着时代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兴起,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一知半解,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等不良思潮误导。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只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3]引入丰富的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多方面加强福建地方高校学生对“四史”知识的深入了解,使其知史学史,爱党爱国。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物质、精神等形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主张等,将其融入地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观念,深刻领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提供具有政治属性的教学资源。
1. 福建革命发展坚定当地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国民大革命低潮时期、土地革命反“围剿”时期、重心转移的长征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三明三钢时期、改革开放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思想孕育时期,英勇的福建儿女始终坚定政治目标,经受住各种风险与考验。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四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对福建本地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 福建红色资源饱含的政治诉求利于当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红色文化政治伦理诉求的积极回应。[4]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四史”教育所蕴含的政治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一致,都饱含党鲜明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追求和纯洁的政治品质,不仅推进中国向着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而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纲领、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提升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5]高校融入承载着福建子弟深沉爱国主义情怀的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价值,达到铸魂育人的良好教学效果。
1. 福建红色精神引领当地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福建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永安抗战精神、三钢精神以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到的“滴水穿石”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深挖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状态,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洗礼和人生观的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福建优秀革命先烈激发当地学生崇尚英雄模范、砥砺前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福建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雄楷模,如王荷波在白色恐怖下依然严于律己,为党员干部树立光辉榜样;邓子恢倾注毕生精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谷文昌同志以“笨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宁德地区逐步摆脱贫困……每一个英雄模范的故事,无不折射出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与高尚的情操。高校“四史”教育中融入这些红色精神,让青年学生在真实感受中接受道德感化,主动向英雄模范学习,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明德守善,砥砺向前。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其更富有活力、富有魅力。高校“立德树人”就是要树立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理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四史”教育内容深度融合。高校需要守住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和专业课程这块“责任田”,在新时期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牢牢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和“四史”教育一并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利用校本和校园红色资源,让学生明确时代责任、增强理想信念,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走实走深”。
1. 福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可结合地方优势增设红色文化趣味课程
高校通过整合利用现有教学成果,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红色历史的热情。同时在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结合起来,增设学习先进人物精神的榜样活动课程,饱含红色精神的经典电影、舞台剧以及歌曲分享的活动课程等趣味性课程,既丰富“四史”教育的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地方红色发展史的兴趣,推动福建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利用,实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优质内容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
2. 高校教师要把握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教学规律
一方面,教师应尊重课程实施规律,统筹红色文化教学的课程资源,立足课程的教材要素和教学元素,融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实现红色精神育人全课程覆盖、全过程贯穿。另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思考并制定思政课教学的学年计划与教学目标,将福建红色文化与“四史”深入融合并贯穿思政课教学的每个阶段。如福建高校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时,可以借鉴福建那段用血与火浇筑的革命历史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军事理论课时可结合学生脚下这片土地的经典战役,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场感;在讲“形势与政策”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生态文明思想孕育,增强理论说服力。
3. 构建高校学术生态圈,加强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建立高校内部良性红色文化学术研究生态圈,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创作红色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和科学研究,将红色元素的客观融入和师生的主观创造结合起来,达到深度体验式合作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建立与省内其他高校、各级党校、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政府机构或者社会机构共建机制,收集整理福建红色故事、革命思想、革命精神、英雄榜样、红色文化事业、红色遗址等相关资源,深入挖掘研究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编撰出版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等革命系列的教育丛书,加强理论研究和阐释,打造福建省不分畛域的“红色文化生态圈”。
福建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每一个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前辈都是党的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鲜明辨识度的红色地标。开展各种研学、社会实践等红色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思政课的大讲堂,不仅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增强实践,使学生在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打造高校“四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特色。
1. 通过党团组织开展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实践活动
开展党团活动是当前高校进行“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可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微党课、青年大学习等形式,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教师、学生的党团组织学习体系中。第一,通过组建“福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在全校乃至全省高校开展宣讲,在讲述建党百年与建团百年历程中,强调福建红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重要地位。第二,集中社团力量开展福建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如开展《厦门通讯》《奔月》等福建红色文学品读,《少共国际师画报》《红军宣传画》等福建红色绘画品鉴,排练和表演《孔雀东南飞》《山河泪》《谷文昌》等优秀舞台剧,举办《闽西革命曲》《抗租歌》等红歌比赛,激发学生了解福建红色文化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党团活动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
2. 借助研学平台开展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实践活动
红色教育基地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有力载体之一,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通过实践增强铸魂育人的实效。如福建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闽山闽水物华新”“重走长征路”的社会实践时,可以使学生在对红色教育基地、红军村等地方旧址村落调研的过程中,深度地体验“同款”,如走先辈们走过的路,在红色旧址旁重温入党誓词,身临其境地体验上红军课、看红军剧、唱红军歌等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出校园进社会,到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红色村落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感,使其在感悟福建红色文化精神中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
红色文化为“四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开展“别样思政课”,可以使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地鲜活,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完善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内涵、价值、意义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优秀传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熏陶作用,感染学生更自觉、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的实践活动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利用新兴媒介,使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育人工作更鲜活
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四史”教育,达到与高校课堂零距离的效果,需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新兴媒介,使育人工作活起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方式建构情景互动、情景模拟、微信分享交流、网络平台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移动课堂”等方式增强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学效果上,高校可以运用新时代话语解读和诠释红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线上平台宣传和开展诸如“微视频”拍摄、线上党史学习教育竞赛等活动传播福建红色文化,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和文化影响力。
2. 完善校园红色文化场所建设,营造浓厚的“四史”学习氛围
校园的人文景观作为育人载体,具有潜移默化涵养大学生的育人效果。福建高校应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规划融入校园红色历史、地方红色文化理念的硬件设施,譬如用福建革命先辈、著名革命事件等来命名校园的各条道路;景观建设考虑增加一些福建革命英雄的雕像、悬挂他们的名言警句;在校园宣传栏、横幅海报等投放点开设福建红色文化专栏;修建校园级的福建红史纪念馆;等等,既传承保护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又能拉近大学生与那段峥嵘岁月的心理距离,感受到英雄楷模的精神力量,达到育人目的。[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他认为,“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7]。2014 年4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传承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福建红色文化的形成史就是一部八闽儿女以青春之力奋勇拼搏、锻造民族血性以守护中华锦绣山河的历史,内涵深刻而丰富,许多优秀精神仍历久弥新。要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成效,福建高校应积极发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地方重要党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背后的革命精神,做好红色文化的内涵整合,担起红色文化传承重任,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