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竞合及其优化路径

2022-04-07 09:52乔恒宇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优化

乔恒宇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在我国高等学校治理体系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既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专业思政教师,同时也是肩负着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管理干部。这就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然要面临多重社会角色的竞合。

在2008 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次级金融贷款危机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矛盾不断激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不断加剧,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2020 年初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高校成为国内疫情防控的重点管理单位,作为高校一线管理人员的辅导员自然也就成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铁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化疫情的“危”为育人的“机”,通过有效的竞合作用,优化辅导员的社会角色,就成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和资深辅导员在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角色、职业定位、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但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中的竞合效应和优化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鉴于此,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分析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定位及其优化的有效策略就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演进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自1937 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的抗日军政大学中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造的完成,1953年在我国高校第一次出现了“政治辅导员”的称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从战争年代的“军政干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工干部”再到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进行演进,但是辅导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从未改变。可以说,我国高校辅导员始终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一)辅导员角色的内涵与阐释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是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辅导员是发展和维护党在高等学校中事业的骨干力量,其底色必须是红色。辅导员角色的核心必须是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波诡云谲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守护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在2006 年9 月和2017 年10 月分别通过第24 号令和第43 号令颁布了两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旧两版规定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有不同的要求和概括,但是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内涵却保持了一致。新旧两版规定均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新版的规定中强调了辅导员的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更加贴合了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守在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群体,高校辅导员的社会位置决定了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内涵必须是立德树人。

(二)辅导员角色的外延与演进

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外延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外延的多样性体现在辅导员社会角色之下包含着多样的具体工作角色,而统一性体现在无论是哪一种工作角色都统一在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内涵之中。与西方大学中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的管理人员和进行学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师等角色不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的外延更加广泛。赵宁认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教育思想工作,三是高校有关事务的服务咨询工作。[3]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外延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2006 年版的《规定》中,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概括起来有: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学生生活学业问题的解决与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保障;全员育人的协同与组织;党、团、班的建设与维护;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服务等八项。[4]在2017 年新修订的《规定》中,辅导员角色的职责被概括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项主要职责。[5]

对比新旧两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角色的外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版规定中将老版中的“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调整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加深了两项工作的深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两版《规定》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从管理为主的辅导员向教育为主的辅导员角色的转变。[6]社会学认为社会角色具有发展性,作为一类社会角色的高校辅导员,其社会角色的外延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有学者指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的必要手段。[7]这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的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回应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抢占信息时代育人新的育人阵地的迫切需求;而规定中首次明确将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列入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突破了以往对于高校辅导员是事务性工作者的认知,更加强调了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属性,反映了新时代对于高校辅导员提高立德树人本领的时代要求。

二、疫情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竞合

从辅导员专业化角色看,角色复合性程度过高是辅导员角色的一个缺憾,因为一个承担着复杂角色功能且易出现角色内冲突的职业角色是很难实现专业化的。[8]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和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已悄然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其社会角色的竞合就是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辅导员社会角色的理解

普通社会学认为,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罗宾斯(S. P. Robins)和贾奇(T. A. Judge)将“角色”这一概念引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角色是指人们对于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behavior model),并将其作为对群体行为研究的基础性概念。[9]社会角色的特定性是指角色一定是与某一种社会位置所关联的,也就是说,特定的社会位置决定特定的社会角色。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确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0]。社会角色的预期性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内涵有着共识性的判断,因而对于社会角色起到的社会作用有着一般性的预期。

从社会角色理论角度结合新旧两版《规定》中对于高校辅导员要求和职责的规定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给予了更大的期待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万胜、申林灵认为,学生事务管理作为连接师生的纽带,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与目的信息,事务管理工作作为辅导员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辅导员理论认识的来源和最终归宿。[11]新版的《规定》中,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能够指导好、管理好大学生党、团、班等学生组织,解决学生面临的具体困难,维护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谈话和“奖、助、勤、贷、补”学生事务工作等传统而具体的路径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而是更加注重辅导员能够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用“工具”的人转型为创造“工具”的人,通过理论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好地立德树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二)辅导员社会角色的竞合

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决定了社会对于辅导员角色的期待,同时,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又使得其必然承担着多样的社会角色。这种特征必然会导致作为社会分工中具体的“人”的辅导员面临着多重社会角色的竞合。竞合(co-opetition)是一个经济学博弈论中的概念,通常是指两个事物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中可以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而合作可以在更广的范围与层次上展开良性竞争。[12]竞合并不是消灭了竞争,而是从发展的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策略。就高校辅导员角度而言,在宏观层面上,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经验资源都是高校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微观层面上,辅导员个体的时间、精力、学识、经验、情绪、注意力等无形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情况、更加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更加多变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情况不仅对于大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一线辅导员来说,如何帮助大学生应对这些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对于辅导员原有的角色外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也为高校辅导员增加了新的角色外延。大量的数据摸底、突发情况处置、学生群体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的组织等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也加入辅导员的角色外延中。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在高校思政教师、学生事务管理者、党团班建设组织者、高校社会工作者、行政工作担当者等多重社会角色的竞合中高效地分配自身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等资源,以达到职能部门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因此,辅导员的社会角色需要进行优化。

三、疫情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优化

自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人民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期待更加殷切,辅导员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为适应疫情防控背景下新的形势和工作要求,辅导员社会角色的优化已经成了必需的选项。对辅导员角色的优化可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一)从组织层面看辅导员角色的优化

就组织层面而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应时调整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优化辅导员的工作安排,可以使辅导员发挥更大的效用。

第一,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效能,是优化辅导员队伍角色的组织基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要求与普通行政人员的选聘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对于辅导员的考察也更侧重于事务性工作中体现的综合能力,较少考虑到候选人的专业背景和能力背景。在岗位分配中,也很少考虑辅导员个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其所服务的二级学院专业的匹配度以及该单位的学生工作需求。如在选聘阶段对于辅导员候选人的专业、经验背景结合本单位现有辅导员队伍和学校工作发展需求考虑,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知识、专业、年龄、性别结构,发挥不同专业、经验背景的辅导员所形成的合力,可以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度。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优化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手段。作为组织层面,转变对于辅导员角色的认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构建平台,供给资源,为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进而形成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入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T”型知识储备的专家型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的社会角色,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三,协调统筹,归并任务,整理流程,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能,是优化辅导员角色的有效路径。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各项工作要求的标准更高,数据更多,情况更杂,时间更急,各职能部门事前充分协调,将一部分工作的执行规划提级到职能部门之间进行讨论,合理归并相同或相近的工作任务,制定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工作预案可以大大节约工作中的管理成本,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腿,实现各职能部门间数据共享,减少辅导员工作任务中重复和无效工作,制定更加符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从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中释放出来,给予辅导员一定的复盘与提升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辅导员的角色。

第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是优化辅导员社会角色的最终归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近年来高校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辅导员人数在不断扩大,对辅导员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素质要求在不断地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础正在形成。但是,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幸福感不高的情况却制约着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辅导员是“万金油”和“救火队”,甚至有一种倾向认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是为了事务性工作而服务。但事实上,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只是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具体的工作角色,事务性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其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将辅导员视为“服务员”和“办事员”的倾向,实质上否定了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专业价值和教育职能,降低了辅导员社会角色的社会评价。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评价,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工作幸福感,从而能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辅导员社会角色的优化,吸引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从个人层面看辅导员角色的优化

在个人层面上,辅导员角色的优化,是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蜕变过程,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员个人角色的优化,不仅有利于现时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增强人格感召力。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政治诉求。[13]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战线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指导,增强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人格感召力。

第二,涵养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辅导员职业能力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紧密相关。高校辅导员在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时,要从自身优势和专长出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能力。[14]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任务,在谈心谈话、心理健康、网络思政等方面下真功夫、练硬本领,探索一条符合自身专业背景、单位需求、学生期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途径。

第三,转化工作成果,探索新的工作路径。辅导员工作成果转化既是一种理论积累,也是一种实践探索,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15]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大学生思政领域中心理、信息、语言、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贯通,培养自身“专精一业”与“触类旁通”的能力,不断向“一专多能”的专家型辅导员转型。

第四,培养学生骨干,扩大工作的依靠力量。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时间紧,要求高,单凭辅导员个人“弹钢琴”的能力远远无法达到日常工作的要求,因此辅导员角色的优化和发挥必须从带“队伍”做起,培养学生骨干作为自己的“小助手”和“小导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成长中,培养社会责任担当,锻炼其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厚植家国情怀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书本中无法彻底讲明白的道理,在实践中可以得到更好地诠释,疫情既是一场危机,同时也是一个较好的对学生骨干进行锻炼和教育的契机。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角色中复合着不同的工作角色。既是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外延,又对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内涵进行了诠释。辅导员不同工作角色之间的竞合,在宏观层面上,其实质是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使用和管理中各类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投入比例,这反映了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微观层面上,辅导员个人对于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决定了对于自身时间、精力、学识、经验、情绪、注意力等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个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走向。通过社会角色有效的竞合作用,不断地摒除不利因素,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准,促使辅导员的社会角色不断迭代优化,最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充分保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