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织锦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途径

2022-04-07 09:19:05扈静媛扈静雯
关键词:西盟佤族织锦

扈静媛 扈静雯

(1.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香港 999077;2.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台湾 新北 24205)

1 引言

在当代社会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关注度一直处在低位,很多地区的传统技艺因无人传承与记录保存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文化部于2010年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目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保存下来,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非遗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化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为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库,刺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1]。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采取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制造出具有特殊文化寓意附加值的产品[2],带动社会文化财富和就业潜力增长的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下去。本文将针对西盟佤族织锦技艺讨论其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途径。

2 西盟佤族的经济与人口状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咖啡豆和甘蔗,粮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为主。地理位置特殊,其东、东北、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接壤,南部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相接,西、西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相邻。

西盟县曾经是云南省特有的“直过民族”地区,集边疆化、多民族、聚集于山区等特征于一体,经济贫困,是政府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近年来,西盟县开始着重发展“佤文化兴县”,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利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传统佤族传统节日和手工艺为代表,推动佤族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打造出司岗里佤族部落、龙摩爷圣地、里坎喃朵塔以及勐梭龙潭4A景区等一系列富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旅游景点,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在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到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共计109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13%和40.32%。[3]可以看出西盟县找到了新的经济突破点,为西盟县佤族长期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的支撑作用。在2020年普洱市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中,普洱市政府副市长、西盟佤族自治县委书记杨宇表示西盟佤族通过政府的帮助与开发,已于2018年正式退出贫困序列,并且在连续两年的脱贫成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4]另外,根据2021年西盟县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西盟县生产总值为260250万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大,为161843万元,同比增长4.8%,拉动地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农业、工业都在稳步增长,但消费市场依旧处于下降趋势,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4%[5]。产业经济虽然在稳步上升,但社会人口购买力依然处于劣势。

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中显示,普洱市城镇人口增加了186547人,乡村人口减少324491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9.53个百分点。其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034人上升到878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6739人上升到8582人。但西盟县常住人口数为87291人,只占全市总人口的3.63%,[6]依然排在普洱市11个区的最后一位。可以看出,虽然西盟县已脱离贫困行列,但人口总数并没有明显提升。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等教育普及,许多佤族人开始向往城市的高质量生活以及更多的工作机会,很多年轻人开始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在2010年,分散省外居住的佤族人口已经达到25909人,其中山东省占比最大,有3785人,其次是浙江,1717人,河南有1233人。[7]因为走向城市的人群的年龄段大部分为青壮年,也就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的增加,真正能够在西盟县提供有效劳动力的人口下降。

3 西盟佤族织锦技艺

西盟佤族织锦技艺在2021年5月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云南是织锦技艺的盛产地,西盟佤族织锦通过其特有的技艺,加上独特的色彩和图案的运用,表现出佤族人民的民族特色与情感。织锦在佤族服饰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在女性的筒裙与挎包上,佤族女性不仅将挎包当作具有实用价值和装饰作用的饰品,还把它当作代表个人身份的名片。佤族织锦是佤族妇女生来就必须掌握的一门生存的技能。佤族有句谚语说:“找媳妇看棉花地,教儿孙晓祖先理。”[8]意为只有精通织锦技艺的佤族女性,才能够成为当地老一辈人眼中好媳妇的人选。可见织锦技艺对于佤族女性的重要性。

织锦技艺中使用的原料主要为麻和棉,云南作为最初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的地区之一,为织锦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佤族织锦一般使用踞织机来织锦,也称为腰机。踞织机是一套竹木制的活动工具,共有十六七个零件,主要织具部件为:背皮、卷布杆、分综棍、绕纬线板、分经棍和卷经杆组成。而在正式织锦之前,需要经过从纤维加工到纺、织这一系列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耗费时间与人力。首先织锦分为棉织锦与麻织锦,这两种不同的织锦方式分别需要用纺锤捻线和纺车纺线两种不同的工具制作成品。其次,让纱线变成颜色丰富的成品还需要经过染线这一工序,也是必做工序之一。染线普遍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如蓝靛草、麻栗树皮和虫胶进行染色,这也成了织锦的珍贵特殊性。最后,整经是正式织锦前最复杂的工序,通常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在一旁指导,五六位妇女帮忙,在平地打桩绕线,数纱线,再按织锦纹样的要求,把彩色的经纱整理排列有序,按奇数和偶数分成两组,形成交叉,在分别穿入不同的两页综和定幅筘中后,才能正式开始织锦工序。[8]61

另外,佤族织锦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每个图案都有它们独特的含义。图案已经成为一种观念性和象征性的表现,而不只是代表视觉上的感受。如象征星星和太阳的十字纹,以及象征女阴的菱形纹,它们不仅代表着美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原始宗教的护身和祈育。可以看出图案的象征意义已经融入佤族的原始宗教理念框架中,与传统生命、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相互融合、呼应,并通过成品展现出来,成为佤族重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62

4 佤族织锦技艺的原真性危机

随着西盟县旅游业的兴起,许多游客和外地商人的到来,织锦技艺随着当地商业化的发展其原真性也在逐渐消失。并且西盟佤族因地处山区,织锦技艺费时费力,可获得的利益不高,参与纺织工作的妇女中大部分为老年人群体,新一代年轻人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机会,所以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同样面临着原创人员短缺的问题。

织锦作为西盟佤族特有的手工技艺,许多外地商人将此看作商机,想要将织锦技艺输出到各个地区。但大部分商人并不能完全掌握佤族织锦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保持传统材料、色彩和样式的使用,而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改变,使佤族织锦成品丧失了其特有的传统元素,丧失原真性。另一方面,西盟佤族当地的织锦商家也不再重视传统的重要性。织锦的全部制作工序都要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完成,不仅因其过程耗费的时间长,织锦纱线所需要的原材料也是需要时间去寻找、制作,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够完成成品的制作。现代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不能准确体验织锦作品的传统美,更难体验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容,作品价值不能充分体现,所以大部分商家都开始使用缅甸的机织棉。缅甸机织棉大部分为化纤混纺面料,具有颜色鲜艳,图案多样以及质地轻薄、细腻,价格便宜。手工织锦包含了原料费用、手工费用,在价格上比缅甸机织棉贵了将近一倍的价格。现实情况是更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便宜,颜色、图案多样的缅甸机织棉。

5 佤族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法

5.1 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推出了许多优秀范例,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工程等。开发者通过使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AI、AR技术,将文化遗产永久性地保存下来,并以真实性的视觉效果展现给公众。对于西盟佤族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也是采取同样的措施。

首先是对佤族织锦技艺的数据进行储存。将织锦每种不同风格的制作方法与成品图案进行图像与视频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实时检查拍摄质量,在拍摄之后将原始图像以及图像处理过程文件和最终图像文件按照类别保存到指定档案,同时进行文字数据的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其次,西盟县需要构成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建立能够实时监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数据,了解和掌握非遗项目的发展动态,以及传承状况的数据监测体系。最后,将保存数据转化为可视产品展现给群众。例如开办佤族服饰展览,可以通过结合AR技术,将织锦过程与成品细节通过网页浏览和手机应用客户端让人们进行观看,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佤族织锦技艺的内容。

5.2 织锦技艺的传播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某些方面是有重合的,比如非遗中的表演艺术与文创产业的影视业,传统手工技能与建筑设计业。在这个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能够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链结构,产生的非遗文创产品可以被看作非遗文化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影视、文学、广告、时装设计等行业,与多种行业跨界合作的新型模式,能够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传播平台。

第一,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将传统织锦技艺录制下来。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因为互联网的兴起成为潮流,年轻网民群体成为主要的构建网络文化社群。纪录片有着长期的意识形态表达和宣传的特点,能够跟紧社会实时趋势,拍摄题材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包括了政论片、经济片、文化片和历史片。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引导观众用美的视角去体会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满足、迎合当代年轻人对文化多元化表达和文化想象的感知欲,潜移默化地在年轻群体阶层中塑造民族记忆。[9]将传统织锦技艺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录制下来。整个过程主要围绕织锦手艺人的视角,记录下织锦人的日常生活与织锦全过程,这样不仅能够间接反映出西盟佤族人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保留整个织锦过程的影像数据,保证其原真性。通过在网络视频平台的传播,让更多年龄段的观众真正了解到该项非遗文化的内容与内在含义,让织锦技艺得到有效传播。

第二,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抖音app作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发布视频时长短,短视频制作发布门槛低,话题性和参与性强,并且可以让用户利用学习、工作的休息空隙去浏览视频内容。根据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的日活用户已超过6亿。[10]在2019年4月,抖音平台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该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平台以及城市合作方式,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截至2021年,“非遗合伙人”已获得了将近26亿次的播放量,[11]信息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平台的参与对于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佤族织锦技艺可以通过与抖音网红合作拍摄短视频,利用网红自身的流量带动性去传播佤族织锦文化,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去除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印象中的刻板、无聊印象。

第三,与品牌合作联名是提高织锦销售量的一个快速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重复的工业化产品,相反,对于个性化、设计感强和多元化产品的关注度开始增强。各大品牌通过寻找联名营销的商机,以联名合作的方式,组合双方文化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营造与传播相关故事,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继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与信任,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联名产品具有符合当代年轻人品味的艺术价值,迎合年轻群体喜好的特点,可以消除传统文化和年轻人之间文化代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联名产品丰富的资源库,通过将佤族织锦与服装品牌以联名合作的方式将其文化元素添加到服饰和相关产品中。织锦的材质、色彩和图案的独特性能够迅速引起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既能够提高自身产品销量,也能够保持文化自身特性。

在与品牌合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网上销售产品,电商平台为推动非遗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电商平台拥有完善的线上营销、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系统,能够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了解到非遗产品的特质和优势。同时也可以增强手艺人对于本民族特有文化的版权意识和契约精神。

最后,通过在当地建立手工工艺室传播织锦技艺。西盟县作为近两年兴起的旅游小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当地设立手工佤族织锦工坊,招聘当地经验丰富佤族人作为老师,使用传统织锦所需要的设施,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织锦的乐趣,并了解原始佤族织锦的制作与植物染色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减少西盟县的人口外流现象,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还能够保留住佤族织锦设计的原真性,让游客了解真正的织锦过程与背后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使非遗手艺人自我认同感增强,让年轻一代的后继人逐渐认识到非遗传承在社会上的重要程度,在受到更多消费者和群众的认可后,逐渐建立起自己作为受益人的信心,同时开阔自身眼界。

6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会因为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的自我发展与改变,从而激发城市居民的怀旧心理和身份认同感,对维系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城市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数字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将非遗文化保存下来,还可以让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同时,在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非遗文化原真性的保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人们生活和娱乐事业的同时,对非遗文化的研究要更加具体化,记录的内容信息更加准确,才能够让人们能够正确了解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西盟佤族织锦
瑶族织锦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织锦古韵(七绝)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5
西盟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42
工会只会做好事——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孟梭社区工会小记
时代风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振兴发展铸辉煌腾飞佤山奏华章
——庆祝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暨第五届中国佤族木鼓节
今日民族(2015年3期)2015-07-26 06:05:13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丝绸(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4
《滇池》文学杂志在滇缅边境西盟建联络站
滇池(2014年6期)2014-07-18 07:28:40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
丝绸(2014年4期)2014-02-28 1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