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兰,柴 方,邓加东,杨 勇,赵 娟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手段[1]。思政课建设需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落实好思政课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2]。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上,明确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思政课程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注重应聘者的专业素质,而且对其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如诚信、敬业、合作意识、责任感、主观能动性等。这些特质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在每门课程中进行落实,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会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导入育人过程,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的内容,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内涵。在“中国传统伦理”和“儒家伦理与新儒商”这两章时,引入“李嘉诚给长江商学院总裁学员讲儒商故事”和“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案例,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中的诚实守信、仁爱礼义、以义生利、以人为本等相关伦理思想以及当代优秀企业家的诚信精神传递给同学们,并指出这些思想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以传统伦理为基础,培养具有敬业、进取、诚信和自律精神的新时代儒商,以仁者爱人作为新儒商理论的出发点,将富民强国作为新儒商理论的归宿点,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新儒商理论的价值尺度。
诚信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4]。在讲授“儒家伦理与新儒商”“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和“伦理领导与决策”这几章时,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儒商是具有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的商人,诚实守信是儒商的基本特征,而新儒商的新则体现了创新,新儒商不仅要继承儒家文化,还必须把传统文化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企业要有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基于伦理的企业制度,以诚信为基础,通过伦理与科技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企业伦理体系。能否做出符合伦理的领导和决策,也是由企业家的价值观以及道德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诚信和创新精神,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在讲授“儒家伦理与新儒商”和“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这两章时,讲述了新时代儒商培养的必要性,它是全球化的客观需求,是新时代知识经济的要求,是管理变革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要求[3]。新儒商是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也能借鉴吸收西方的科学管理制度,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商人。我们要重塑大学精神,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儒商人才,鼓励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将新儒商经济伦理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通过引入古代儒商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战略故事,弘扬爱国情怀。道德与文化在全球化及新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需要培养讲道德的人才,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而利益的层次有高低,需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需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
在讲授“西方企业伦理理论”“企业主要的伦理关系”和“企业伦理与环境”这些章节时,明确社会责任的含义,通过企业利益相关7者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对员工、顾客、竞争者、社区、政府和环境等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是自愿性慈善责任,比如企业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责任,包括向医院、学校、贫困者等进行捐款或帮助;向由于自然灾害以及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灾难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课程中进行大量列举案例,从1998年抗洪到2021年河南暴雨,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1年的河南水灾,我国企业都展现出了非凡的社会责任感。以河南水灾为例,2021年7月份,极端强降雨致使河南省遭遇特大水灾和城市内涝,全国各地企业纷纷伸出援手,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资,以各种义举驰援河南。以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共计捐款14.84亿,以国家电网、中石油为代表的中央企业身先士卒,参与捐款企业数量最多,且金额高达10.39亿。汽车企业也是积极踊跃捐款捐物,各大汽车企业(如中国一汽、奇瑞、吉利、比亚迪等)纷纷提供救灾设备,并开启车主紧急救援和车重应急保障服务等。比亚迪更是开放了郑州市所有4S店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市民可就近进店寻求援助。在抗灾过程中,民族企业展现出的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都深受鼓舞。通过这种理论知识和案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技能,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5]。在素养提升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定期专项培训等措施提升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引领有机融入《汽车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思政教育技能方面,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开展团队教师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使团队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基本要义、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通过观摩教学、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深入开展《汽车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思政课堂听课活动,研习各类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案例,将育人元素与公正、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等基础理论相融合,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本领。
结合汽车企业发展,汽车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讲解中西方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深入系统挖掘。通过研习各类伦理和社会责任案例,帮助学生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领悟他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同时本课程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挖掘思政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政案例和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企业伦理观、价值观、经营观,对学生参加工作后传承中华文脉、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性,在实现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组织模式。课前加大教学资源供给,有效引导学生自学;课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利用案例研讨、翻转课堂等环节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强化互动式传授,锻炼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课后强化师生交流和答疑,巩固提升学习效果。其次,认真评估学生兴趣点和知识储备量,将“课程思政”合理融入《汽车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讨论主题,规范引导学生多因素、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讨论方式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师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课堂交流互动效果。全面推进以大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知识传授从单一的教师授课,发展为部分知识点学生自学并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聆听,让学生体会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相长;以小组共同学习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课后思考题、课程大作业等问题引导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课堂问题导向,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师生相互评价等方式,促进教学研讨效果;以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代替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以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为出发点,强化考核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考核内容从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核转变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中有机融入育人目标,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牢抓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通过课程思政,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党和国家培育高水平人才。本文以“汽车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之外,通过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改革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