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燕,张泽国,杨 刚,王 磊,王明行,杨柳军,陈文家,张吉玲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 针灸科,甘肃 酒泉 735000)
面瘫,又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诱发面肌瘫痪,患侧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阶段都可发病。眼睑闭合不全症状易发且相对恢复较慢[2],眼球失去保护,出现畏光、迎风流泪症状,严重者可继发其他疾病,如角膜炎、结膜炎等[3]。本病影响外观,同时患者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如何较快恢复眼睑闭合功能在面瘫治疗中显得格外重要。
张吉玲主任是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酒泉市名老中医,行医30余载,注重标本兼治,善用补泻手法,强调综合疗法,治愈了许多临床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随张主任临证,受益良多,现将张主任治疗面瘫所致眼睑闭合不全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灵枢·经筋》曰:“卒口僻……目不合;热则……目不开。颊筋有寒……,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4]提出面瘫由外邪(风寒、风热)所致,《类证治裁》曰:“口眼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5]提出由内、外因共同致病。张吉玲主任基于古代医家经验,经临床实践后,认为本病多属“正虚邪犯”所致,病因与风(夹寒、热)、痰、瘀密切有关。头面属阳位,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善夹寒、热之邪上客面部多气多血之手、足阳络,痹阻气血,筋失濡润;痰邪多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火易伤津化痰,脾虚则生痰,肾阴虚炼液成痰,痰邪治病广泛,变化多端,善流窜全身各处,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气虚、气滞、血寒等原因形成瘀血阻滞气机,影响经络气血运行。因此,正虚、卫阳不充,风、痰、瘀邪易造成面部“络阻筋伤”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可运气血,可络脏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上走于目……。”[6]可见眼与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等均存在密切联系[7]。足厥阴经、手少阴经连目系,任、督二脉系目下之中央,阴、阳跷脉交目内眦,阳维脉经过眉上,手太阳经是唯一过目内眦(面颊支)又过目外眦(颈支)的经脉;足太阳经始于目内眦,手少阳经止于目外眦,足少阳经始于目外眦。手、足阳明经行面颊部。另足太阳之筋为目上冈,足阳明之筋为目下冈,足少阳之筋为目之外维,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都联属目外眦。体现“取穴不离经”的宗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经络依据。
张主任主张辨证论治,远近结合取穴。主穴:患侧攒竹、上眼睑内1/3处(睛明穴上0.1寸)和外1/3处(目外眦上0.2寸)、下眼睑内1/3处(目内眦下0.2寸)和外1/3处(目外眦下0.2寸);配穴:患侧阳白、四白、太阳、合谷、申脉、照海。
张主任强调主穴攒竹穴选取郑氏“喜鹊登梅”针法[8]。具体操作:选用华佗牌0.35 mm×25 mm(眼周穴位)或0.35 mm×40 mm(面针及体针)一次性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左手拇指点按针穴,右手持0.35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速刺进针,待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使针感连续不断向病所传导。上、下眼睑针操作时左手拇、食指轻轻提捏眼睑,内1/3处进针针尖向外沿皮肤横刺0.2寸~0.3寸,外侧1/3处进针针尖向内沿皮横刺0.2寸~0.3寸,皮下约1 mm~2 mm,两针针尖对刺,操作中不提插、捻转,针体平卧于眼睑。
配穴:针阳白穴向瞳孔方向平刺0.5寸,针太阳穴直刺0.5寸,申脉、照海直刺0.5寸,四白穴向下眼睑斜刺0.3寸,忌提插、捻转。合谷穴直刺1寸,虚补实泻。
以上穴留针30 min,其间眼周穴不行针,面针、体针可行针1次。眼周操作须避开血管,忌深刺,为防皮下出血,出针需按压1 min以上。
王×,女,48岁,因“右侧口眼歪斜1个月余。”入院。现病史:患者1个月余前突发右侧面部麻木,右耳后轻微疼痛,未予重视。3 d后晨起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板滞,皱眉、蹙鼻受限,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左侧,鼓腮漏气、漏水,于本地某医院就诊,行头颅CT及查体后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具体不祥)治疗,1周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后于私人诊所行针灸、拔罐、面部熏洗等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右眼睑不能闭合,露睛流泪。为求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可,右侧额纹变浅,皱眉受限,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畏光畏风,眼结膜充血,鼻唇沟变浅,无口角歪斜,鼓腮无漏气漏水,耳后无疼痛,乏力汗出,食纳一般,夜眠可,二便可。既往体健。舌质暗,苔白,脉细涩。查体:闭目试验(+),眼裂3 mm,评定为5级[9];皱眉试验(+);示齿试验、鼓腮试验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主穴:右侧攒竹、眼睑针;配穴:患侧阳白、四白、太阳、合谷、申脉、照海。操作方法同上。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 d,2个疗程后患者额纹恢复,皱眉试验阴性,闭目试验3级[9],眼裂宽度为1.5 mm。休息1周后复诊,患侧眼裂为1 mm,闭目试验2级[9],继续针刺4 d后闭眼功能基本正常,眼睛完全闭合。达到临床治愈之效。
面瘫以口角歪向一侧,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的病证,属于“口僻”范畴[10]。史精等[11~14]所提病机与古文献中所载病机[15]基本相同,认为本病多因患者正气虚损,卫阳不充,脉络空虚,风、痰、瘀之邪乘虚上犯面部手足三阳经,气血受阻不畅,经筋失养,筋脉失束发病。现代研究表明[16~17],本病由受凉或病毒引起面神经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面神经水肿,水肿后出现面神经脱髓鞘、轴索改变,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而眼轮匝肌(眼肌)依赖面神经颞颧支支配可闭合眼睑,面神经功能障碍可破坏颞颧支在眼肌附近形成的神经支吻合网,丧失对眼肌的支配,引起眼肌麻痹不能收缩发病。
“喜鹊登梅”手法是甘肃郑氏针灸流派创始人郑毓琳先生所创手法之一,该法由“青龙摆尾”手法发展而来[8],由于操作时拇食中三指推垫针柄,使针体、针尖上下摆动,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名,通过上下摆动,使针感加强。攒竹属足太阳经穴,正所谓“阳气者,精充养神,柔可养筋”。[18]刺之可调动太阳阳气,同时结合“喜鹊登梅”法,以疏通经络,濡润经脉,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速眼周神经传导功能,增强肌纤维收缩,使眼肌功能得到较快恢复。
眼周穴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之效,主治经筋。上眼睑内1/3有足太阳经及督脉经过交会,外1/3有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经经过;下眼睑内1/3足阳明、手太阳经、阴、阳跷脉经过,外1/3有足少阳经过,针刺眼睑不仅可调局部经络气血,还可恢复脏腑气血功能,且直接刺激眼肌,可减其麻痹状态,加强收缩。太阳属经外奇穴,在颞筋膜及颞肌中,浅层布上颌神经颧颞支,为手阳明、太阳、少阳之经筋结合处[19],针刺该穴可减轻气血瘀滞,改善局部微循环,还可提高神经兴奋性。阳白属足少阳经,处额肌中,刺其可调经筋气血[20],提高额肌肌力。四白属足阳明经,当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间,布面神经分支,足阳明多气多血,刺其可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因此,针刺眼周各穴能疏通太阳、阳明、少阳经阳气,以达扶正祛邪之效。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跷脉主司眼睑开合,《灵枢·脉度》中“跷脉者……气不容则目不合。”[21]张主任认为,跷脉虚衰,可失眼睑开合之功,针刺申脉、照海,可调跷脉气血。赵静[22]、范梁松[23]提出照海、申脉为阴、阳跷脉根穴,睛明为结穴,针照海、申脉可直接调整眼部经气。余穴为面瘫常规取穴,在此另不做阐述。
综上所述,运用郑氏“喜鹊登梅”针法结合眼睑针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疗效肯定,后期将收集一定样本量,设计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案,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