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先《理瀹骈文》膏药外治特色浅析*

2022-04-07 04:22孙文潇袁猷昌黄毅勇程伟康李玮杰吕文科冯龙李燕珍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骈文膏药外治

孙文潇,袁猷昌,黄毅勇,程伟康,李玮杰,吕文科,冯龙,李燕珍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南昌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6)

吴师机(1806~1886),字尚先,浙江钱塘人。中年淡于功名后开始学医,尤其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随母迁至江苏泰州后,发现当地很多人患风湿等病,遂自制膏药给人治病。吴尚先医者仁心,见穷人无钱看病,便广施膏药,也因此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被后世尊称为“外治之宗”。他所著《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采用骈体文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各种外治方法,及其应用经验和民间流传秘方。在众多外治方法中,吴尚先最重视膏药的使用,并提出“膏药可以统治百病”的观点,使得这个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1]。现通过阅读原著、古籍和大量文献,将吴尚先膏药外治特色浅析如下。

1 崇尚古方,学古不拘古

膏药早在西晋时就有“乌膏”一名,后经宋代、明代,膏药已出现多种用途和治法。到清代,膏药普遍发展,在此环境下,吴尚先在制膏方时多效仿各类医家方药,但不拘泥于其中,而是进行创新,扩大了膏药在外治疗法中的适用范围。

吴尚先在配制膏药时认为,“仲景诸方,其加药法各有精理,能师其意施之于膏,正自绝妙”,他照原方分量制膏,再按照张仲景的方法进行加减。且《理瀹骈文》云:“仲景有各半汤,膏药有取古方各半而为之者,仿此”,或按《伤寒杂病论》方,“参诸偶方、复方,更层累其剂。”吴尚先仿照张仲景灵活运用其用方思路,将其应用到制膏中。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运用或提及的外治法有蓄、纳、洗、熏、摩、浸、熨、坐、烙、导、针、炙、导引、吐纳等。且张仲景通过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使得外治法施法灵活,奠定了外治法在临床的广泛的应用的基础[2]。《理瀹骈文》云:“盖诸贤方亦本于仲景,沿其流者自能讨其源也”。吴尚先在用膏药治疗疾病时,多采取张仲景的外治思想,并将张仲景运用在《金匮要略》中的外治内容提炼出来,形成了独特的三焦分治思想[3]。例如吴尚先提道:“坐法閤也,在下在里者也,可以收纳阴阳之气也”,是用坐法来治疗下焦病和里证。由此可见,吴尚先不论是在制膏方面还是用膏药治病方面都体现了张仲景的治病思想。

2 三焦为纲,辨人体三部

吴尚先通过古籍和自身临床经验,提出外治法以分别三焦为主的总纲。《理瀹骈文》云:“人之一身,自纵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数法之分三部,合高下中外而量远近轻重以为治”,他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三部的病症,提炼出“三焦分治法”。对于膏药治疗上焦之病,吴尚先提出“大凡上焦之病……上焦如雾……可以散上焦定雾,通天气,而开布宗气以行呼吸”。例如在治疗上焦风热时,吴尚先用清阳膏贴于太阳穴及风门,散风热,阻断其传经入里的病变。对于膏药治疗中焦之病,吴尚先提出“中焦之病……中焦如沤……可以疏中焦之沤,通天气地气,而蒸腾营气,以化精微”。例如在治疗中焦郁积时,吴尚先用金仙膏调畅气血,理气和中。对于膏药治疗下焦之病,吴尚先提出“下焦之病……下焦如渎……可以决下焦之渎,通地气,而流行卫气以司开阖”,例如在治疗下焦寒湿诸症时,吴尚先用散阴膏散寒除湿,舒筋活络。

虽然是三焦分治,但吴尚先认为,三焦联系紧密,上焦之症也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也可以上治,中焦之症也可以上下分治,或三焦并治。例如在治疗上焦风热症时,吴尚先认为,“欲下者,贴膏后用硝黄散以鸡子清调敷胸腹,虽结胸亦能推之使下,屡试皆验”,他治此病不仅仅局限于在上焦,引病下行,是上焦病下治的体现。

3 用药峻厉,善油煎化毒

吴尚先在膏中应用的药物大多性味浓厚猛烈。吴尚先在书中明确指出“浸之以清油,熬之以烈火。燥入之而润,毒化之而芳”,意思是苍术、半夏等药虽然燥烈,但入油煎熬后变润滑;牵牛、草乌等药虽然有毒,但入油煎熬后毒性便化解,变得芳香,因此他认为这些药物制膏生用效果最好,炮制后反而会降低药性。同时他还选用轻粉、铅丹、朱砂、雄黄等重金属,及明矾、硫黄、蟾酥等矿物质,这些药物性味浓厚猛烈,带动膏中药物表里相通。《理瀹骈文》云:“统领健儿,斩关夺门……此兵家之所以制胜也”,吴尚先在制膏时用药如用兵,用药胆大,这也就是吴尚先的膏药效果良好,可以直达病所的原因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尽管膏药中运用了有毒之品,但在方中用量较小,因而没有蓄积中毒的问题。且有毒之品多用于治疑难杂症,吴尚先用毒药来外治,无疑是提高了外治给药的治病范围[4]。同时吴尚先还指出:膏药所用引药必得用能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的药,例如姜、葱、花椒之物,这些药气味芳香,能够走窜,通达诸窍,使药直达病所;膏中所用补药必得为血肉有情之品,例如乌骨鸡、羊肉等。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在吸收后,能加强气血运行,发挥组织器官抗御病邪能力[4]。

4 以药辅膏,事半而功倍

吴尚先指出:“古方有君臣散。膏药则以膏为君,而药为臣也。”膏和药随体为用,或开或合,因病施治,能够适用疾病的种种变化。总之,拿膏来统帅药,用药辅助膏,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不仅治疗功效增加,而且膏药的种类也变化无穷,以治疗各种疾病。吴尚先在文中大篇幅表明膏是一成不变的,药则可以随时观察其反应。犹如说起酸梅就会让人垂涎欲滴,看到悬崖就会使人腿脚酸软,即膏药治疗方法以膏为主,以药为辅。吴尚先进一步提出“膏分门而类应,药审因而特加”。以吴尚先所创生生膏为例,为太乙膏加升麻,陈皮。此书附录中提出此膏加沉香少许糁贴心脐治阴疟。加胡椒七粒糁贴颈后第三骨节治外患奇疡,初起加冰片贴立消,已溃加天花粉可拔老脓,将愈加贝母或黄芪末可生肌。至于加药之法他提到“每门以膏为主,附以点、嗅、熏、擦、熨、烙,糁、敷之药佐之”变化无穷,如有把锭剂捶碎加入膏中,有把药物研磨糁于膏上。药丸捣细调入膏中,例如苏合香丸,抱龙丸,黎洞丸,活络丸等,无一不可入膏。

5 特色熬膏,外治兼内服

《理瀹骈文》作为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对中医外治法的总结具有重大贡献。其中的外治思想,吴尚先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这一点在吴尚先配制膏药时,就能体现出来:“膏药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药有效者皆可熬膏”。吴尚先认为,配膏方的依据在于现有的汤剂,丸剂,只要是汤、丸剂有效,那其所配的膏药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吴尚先吸取古代用羌活汤治疗太阳经肌表之邪的原理,提出背为心肺膀胱经所属,邪气侵于背,所以脊背肌肉筋脉不适,可以直接用羌活汤擦背的治法。《温热论》云;“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所以吴尚先认为不论营气失和,还是卫气不固,均可擦背。太阳病与少阴病同行身后,背又属少阴病。例如张仲景治疗少阴病,背恶寒时,用炮炙的附子汤。因此吴尚先治疗里证阳虚阴盛的病,用附子汤擦背,也能达到温经回阳之效,且太阳病与少阴病交替出现时,亦可附子擦背。他又提道:“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也。若云外治不可恃,是圣言不足信矣”,很多邪气都是从外而入,运用外治的方法驱除邪气更加简便,各种古籍文献没有强调只能用内服汤剂治病,应同等对待[5]。

吴尚先除了传统的用油熬制膏药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用松香、石灰、牛胶、虫蜡、豕脂、鸡黄等不同药物成膏。例如牛胶,《本草汇言》指出,牛胶为“止诸般失血之药”,吴尚先将牛胶外用,化牛胶摊贴能治诸痛,活血生肌。吴尚先提到,在治疗金疮或跌伤时,糁药后,用牛胶封药,效果甚妙。由此可见,吴尚先在膏药外治疾病时,深受古代内治法的影响,与内治法中的用药规律、用药药性、治疗方向以及辨证思路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6 贴膏选穴,至脏腑之位

吴尚先在选择膏药的敷贴部位时,吸取了古代针刺部位的思路,采用了穴位贴膏等方法进行膏药治病。膏贴部位在经络腧穴上,使药力通过腧穴治疗疾病,而达到针灸腧穴的同样作用[6]。吴尚先在辨证治疗脏腑病症时,针对脏腑病症之所在位置,选取不同的腧穴来治疗。膏药治病虽不能直接看见脏腑,但脏腑之病在形体官窍、功能等等方面会有所体现,通过辨证后查明脏腑病变,选取对应腧穴进行膏药贴敷,药性能通过肌肤、孔窍等处深入腠理,由经络直达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7]。《理瀹骈文》中提到,脏腑病症在上,贴心俞和心口相对;脏腑病症在中,贴命门与脐眼相对;脏腑病症在下,贴涌泉与丹田相应。例如,凡因心火而引起舌上生疮、舌上燥裂、舌尖出血或舌硬等病症,吴尚先用黄连、栀子,生地、麦冬、当归、赤芍各五钱,犀角、薄荷、生甘草各二钱半,玄参、连翘、桔梗各五钱,升麻、葛根各二钱半,麻油熬膏,加牛黄清心丸一粒搅匀,摊贴心俞及心口及患处医治此病。由此可见,吴尚先在治病时,创新性地选择贴膏部位,融会贯通针灸治疗思想,显著提高了膏药治疗疾病的效果。

7 小 结

《理瀹骈文》为膏药外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仍有很大学习价值,补充了汤药、针灸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外治的进展,为后人用膏药治疗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最后,不论是从医德方面还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方面,吴尚先的医者仁心、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猜你喜欢
骈文膏药外治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小膏药,大学问
注意细节用膏药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中医外治杂志
启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