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艺君 史中斐 吕咪 吕林 王凤云
人体脏腑活动有赖气机运行,而气机贵在流通有序,《松峰说疫》[3]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结聚而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可知五脏皆可出现气郁为病,其中脾郁不能升清与IBS-D直接相关,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也。又因脾气升清离不开肝气的疏泄及肾气的煦养,所以本病与肝、肾也密切相关。
脾胃居于中焦,受盛化物,饮食水谷经胃之腐熟及脾之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并通过脾升清使饮食中精微部分上输心肺,残渣糟粕则依靠胃降浊功能下输大肠。生理状态下,脾升胃降,清浊分明,如《素灵微蕴》所言“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4],可知中焦气机运行畅达、脾胃升降有序是清浊各走其道的关键。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之物,可直接影响脾胃,使清浊不分,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而不行,致清浊皆下走于肠,造成IBS-D腹泻反复出现。而中焦气郁日久,运化失常,又易水湿内生,阻滞气机,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加重病情。
肝为风木之脏,性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则阳明胃与大肠均受影响,如《医经精义》言:“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肝失疏泄,非但不能调畅气机,反而横逆乘土,妨碍脾土升清,胃土降浊,以及大肠传导功能,引起IBS-D疾病发生,《辨证录》云“脾乃湿士,畏肝之克,气不上升而下降,遂致成泻”[5],说明了肝木克土导致泄泻的病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加,焦虑抑郁发病日益增加,使得情志刺激成为本病不可忽视的一环。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盛与否关乎全身气血运行,正如《难经·八难》[6]所说:“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肾又为胃关,主司二便,《景岳全书》曰“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故与本病密切相关。肾气上煦于脾,则荣养后天之本以助运化,上滋于肝,则可濡养肝木以助疏泄。肝肾同源,若肝郁日久,肾气不得通于肝,则肾气自郁;若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则肝失所养。总之,肾气膹郁,既会直接影响二便,也会通过影响肝脾,间接影响胃关开阖。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然而IBS-D患者肝脾肾三脏气郁不畅,滞而不通,日久影响血运,导致气滞血瘀,如叶天士所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即患病日久出现气血同病,病位由经及络,由浅入深,则可见腹痛时作,痛有定处。气有余便是火,IBS-D者气机郁结,日久易滞而化火,肝体阴而用阳,最易为火所伤,使肝失条达柔顺之性,表现为急躁易怒;火热扰神,可见失眠多梦;火热伤阴,耗伤津液,津液亏虚,不能上润,则有口咽干燥;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气郁化火伤阴,诸症丛生,致神魂不安,情绪不稳,进一步影响气机运行,以致痛泻反复。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在天之六气与湿相应,同气相召,故以湿邪伤脾最多,害脾最深。脾虚失运,水湿代谢异常,下迫大肠,使IBS-D泻利时作;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又阻气机,妨碍运化,令IBS-D病情缠绵难愈。
脾为土脏,行运化之功,以饮食精微滋养脏腑形骸,犹如土生万物。《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中央者,其地平以湿”“中央生湿,湿生土”[7],可知湿为土之性,五行中脾应土,因此湿气通于脾。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又和湿气相通,若脾运稍有不足,湿气即易化为湿邪,害人致病,故脾运湿而恶湿,而脾、湿相应,因此湿邪伤人,也必困于脾。诸邪伤脾,皆可致泄,然而“无湿不成泄”,IBS-D泄利以湿邪为主要病因。湿赖脾运,方能消散,当脾运不足,不能代谢水湿,湿邪下注大肠,出现泄下、便溏。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内湿过盛又可引动外湿,导致脾土内外交困,为湿所伤,则泄利更作。脾虚不能运湿,化生湿邪,湿邪又反困脾土,影响脾运,二者相互加重,导致脾气渐衰,湿邪日盛,使IBS-D疾病脾虚湿困状态持续存在。
脾能运湿,依赖脾气的推动和升清作用,正如《医经溯洄集》所说“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8],表明水湿行化离不开气机运行,然而湿性黏腻,容易阻滞气机,可使脾升清不及,运化不能,水湿停聚,清浊不分,脾脏虽可自行调节,但由于气机受阻,升清功能难以恢复,终致脾土陷于腹泻频发的境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7]充分说明阳气和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有关,“太阴湿土,得阳始运”[9],直接指出了阳气与脾土运化的关联,然而湿为阴邪,易损阳气,可导致阳虚而不能温煦脾土,使脾运化无权,不仅出现水湿停滞,甚至还可见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进而降低整体机能。湿邪留滞,易变生痰邪,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所说“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10], 说明湿可转化为痰。湿邪所变之痰,不仅胶着难解,加重气机阻滞,还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使IBS-D患者出现心慌、胸闷等多种兼症。湿邪阻滞,困遏脾土,并引起气滞、阳虚、痰浊等多种变化,致使IBS-D疾病虚实夹杂,迁延日久,病情难以向愈。
在对本病气郁湿阻的病机认识基础上,笔者团队提出化滞调气法治疗本病,化滞是消除影响脾运、妨碍中焦气机斡旋的湿滞之邪,调气则是调理运行失常、妨碍脏腑活动协调的郁滞之气,从“治病求本”出发,祛邪扶正,消除湿滞、气郁等病理改变,使湿去脾运,气机调畅,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痛泻则能逐渐向愈。
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关键性调节作用,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不能畅达气机,既横逆乘脾,又妨碍肾气布散,肝气受情志波动影响,时平时复,是导致IBS-D反复发作的关键。欲畅气机,首调肝木,调肝之法,又有疏肝解郁、柔肝缓急、行气活血等不同。
疏肝解郁,类以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较为著名。临床常用的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下气消滞,两药一升一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舒畅;芍药柔肝,柴胡理气,两药配合,既养阴血以柔肝体;又防柴胡劫肝阴之弊;而白芍、甘草相配则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柔肝止痛之功。此方用药虽简,但配合精妙,于治疗肝脾不和十分切中要害,诚如《临证实验录》所言:“肝木犯土之痛泄,其治莫如《伤寒论》四逆散。四逆散者,为肝气郁结、肝木乘土所设,非专治四末逆冷也。”[11]肝气顺畅条达,疏泄有功,既助脾运化,又助肾气布散,令气机调畅,脏腑活动协调,可使IBS-D不易发作。气机失调,日久影响血运,致血瘀入络,腹痛时作者,治疗时重视行气以活血,用香附、青皮、佛手等解郁行滞的同时,配合郁金、姜黄、延胡索等既可行气解郁、又能活血止痛的药物,使气行血行,气顺血畅。气郁日久,滞而化火,伤阴耗液,致症状丛生,患者火象虽著,然火之源头在于气郁,若只见火治火,不重解郁,则如扬汤止沸,非其治也,用药时与薄荷、川楝子、夏枯草等寒凉之品以理气行滞,解郁清火,令气顺火消。通过调理气机,使气血阴阳调和平衡,各种兼症逐渐消除,机体状态稳定性增加,IBS-D则不易被诱发。
脾土为湿邪所滞,气机升降失调,以至不能分清泌浊,清浊俱走于肠,引起IBS-D腹泻发作。化滞之法,重在祛湿,湿去则脾运,方能使气机调畅,清浊可分。《医宗必读》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12],因此祛湿若不注重健脾,则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湿滞为患。故化滞之法,以健脾祛湿为主。临证时可用《明医杂著》中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方中参、苓、术、甘补益脾气:砂仁、藿香醒脾化湿,补脾、醒脾兼顾,可使脾气健旺,运化有力;而陈皮、半夏则既可燥湿,又能化湿邪变生之痰;木香则通散行气,使补而不滞,诸药相配,能够健运脾土、化湿行气,令湿去脾运,腹泻自止。若水湿过盛,可佐平胃散增强化湿之力。若患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酌加黄芪、山药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若有腹冷、口淡多涎等脾阳不足之象,则常配炮姜、益智仁、豆蔻等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病情日久,见泄利无度、完谷不化,是脾肾阳虚,需伍附子、肉桂等温肾之品。
湿邪黏滞,不易速去,治疗还需使邪有出路,因此在健脾化湿的同时,投猪苓、薏苡仁、车前子等淡渗利湿之品,令湿从小便而去。此外,秦艽、防风、葛根、荆芥等风药升散透达,通阳化气,既能消散湿邪,又能畅通气机,为治疗IBS-D必不可少之良药,其中又以防风应用最多,因该药可同时入肝脾二经,不仅能祛湿止泻,还可解郁止痛,故为风药之首选。“脾健则湿邪得化,湿去则脾运有权”,补脾运脾使脾土健运,燥湿渗湿则湿去气畅,如此可恢复中焦气机升降,让清浊各走其道,下利能止,令IBS-D疾病逐渐消除。
患者,女,25岁,2020年12月10日初诊,因近两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前来就诊。现代医学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服西药疗效不佳,近来因工作压力症状有所加重。刻下每日排便3~4次,便前腹痛,便后痛减,伴排便不尽感,食凉则胃胀、胃痛,纳食一般,周身乏力,月经不规律,经期小腹隐痛,经色偏暗,带下异味,肢冷畏寒,眠可,舌红、苔薄腻,脉弦滑。诊断:泄泻,气郁湿阻、肝脾不和证。处方: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30 g、猪苓10 g、陈皮10 g、半夏9 g、藿香15 g、砂仁12 g、麸炒薏苡仁30 g、干姜10 g、木香12 g、炒谷芽30 g、炒麦芽30 g、柴胡6 g、香附12 g、赤芍12 g、牡丹皮12 g、延胡索15 g、枳壳15 g、防风9 g,7剂。
2020年12月25日二诊:诉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故守方继进。
2021年1月11日三诊:排便次数较前减少,1天1~2次,排便前腹痛发作基本消失,仍不敢食凉,乏力,纳眠尚可。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方去延胡索,改茯苓为20 g,加高良姜10 g,14剂。3个月后对患者随访,诉症状缓解,未再发作。
按 患者IBS-D反复发作2年余,素来食凉则胃痛,脾胃本不足,运化之力不及,湿邪内生,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泄泻。近来又因压力增加,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乘脾,加重病情。是证脾虚湿阻与肝气郁结并见,故治疗用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之法,以祛除滞邪,畅达气机,方选经验方化滞调气汤化裁,方中用香砂六君子以健脾助运,取四逆散方义,以疏肝解郁,酌加香附、防风以增强解郁之力。配薏苡仁、猪苓淡渗利水,使邪有出路;脾虚无力运化水谷,以藿香、麦芽、谷芽以醒脾开胃,化滞和中;湿阻日久,耗伤阳气,致中焦虚寒,用干姜以温脾散寒;气滞则血瘀,故伴经行腹痛,投丹皮、延胡索以活血化瘀。全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二诊诸症改善,故守方继进,三诊仍见食凉后不适、乏力,加高良姜以增强暖脾祛寒功效,痛泻基本消失,故茯苓减量,去延胡索。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立足气郁湿阻的病机特点,共奏解郁化湿,调和肝脾之功,使气机畅达,脾运湿除,清浊可分,疾病能愈。
IBS-D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本病论治,从肝脾不和入手,突出脏腑相关性,笔者团队在多年临证经验基础上,提出本病气郁湿阻为主要病机特点,将脾胃气郁、肝气郁结、肾气膹郁归纳于气郁病机,融合了脏腑辨证的思想。本病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湿不成泻”,湿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因,湿阻气机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特点,不容忽视。气郁不畅及脾虚湿困可致脏腑活动失调,气血阴阳失和,是造成IBS-D反复发作、久病不愈的主要原因。因此,以气郁湿阻概括其病机特点,不仅全面的囊括了本病发展过程中的脏腑特性,也点明了病邪特征,立法选方更具指导性。治疗时以化滞调气为大法,用疏肝调气解郁之法,使脾受到肝气正常疏泄及肾气充分滋养,恢复中焦气机升降,行健脾祛湿化滞之策,使湿去脾运,脾旺湿除,从根本上消除气郁、湿滞,恢复脏腑功能,则泄泻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