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颂 谢璇 蔡倩 郭晓媛 王暴魁
IgA肾病临床多以反复发作性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其特征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在确诊IgA肾病后约20年,40%患者会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1]。中医无IgA肾病对应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肾风”“尿血”“尿浊”等疾病范畴。中医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肾脏病进展等方面有一定优势[2-3]。现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认识,如从风湿、瘀等[4-6]病机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笔者认为IgA肾病总属本虚标实,素体气阴两虚[7],风邪兼夹热邪入肾,扰肾伤络而发病,临床治疗上尤其重视祛风清热,病证结合[8],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王暴魁教授等[9]此前曾明确提出“外风伤肾”“内风扰肾”的风邪致病理念,并认为“风邪壅郁蕴结而深伏入络,风入血络则潜伏难出,而使病情痼顽”。风邪在IgA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人称IgA肾病为“感染同步性血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这些前驱症状与外风侵袭密切相关。肺为“华盖”,为“娇脏”,居于上焦,风邪侵袭人体,肺先受之,肺气失于宣降则出现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风邪客于肠胃,传导失司则出现泄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如《医门法律》曰:“风既居于肠胃,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化,食入即出,故飧已即泄。”
人体外受风邪,卫阳与之相争,腠理不固而汗出,两阳相争化火化热,汗孔骤闭,汗出不尽,使“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遏水阻故出现水肿;又因为风性善行而数变、居无定处、易袭上,水性趋下,水因风动,故见下肢、眼睑等局部或全身水肿。肾足少阴之脉与肺相系,若肺肾亏虚,不御外邪,则邪气趁虚而入,循肺经入肾,善行之风邪流窜损伤肾脏,脏伤络损,肾失封藏则出现蛋白尿,“风邪入于少阴”(《诸病源候论》),损伤肾络则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类经·肾风风水》提到肾风有外风、内风之分,IgA肾病中内风与外风致病机制不同,外风多责之肺肾、为外受。内风为本脏自生之风,又因为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因此致病之内风多责之肝肾、为内生。本病致病之内风的生成原因多为阴虚动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IgA肾病患者素体多气阴两虚[7],或因肝阳亢盛,水不涵木,阴不制阳,久则化风,或因阴虚而阳亢,肝阳虚浮无所制亢而化风,或因热邪炽盛,燔灼津液而生风。内风流动鼓荡,肝风内生,“风胜则动”,血随风激故出现眩晕或继发高血压,而血压升高又进一步加重IgA肾病进展[10];肾阴亏虚生风或肝风及肾,肾内风动,损肾伤络则见蛋白尿、血尿等。风能胜湿,耗伤阴液,阴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疾病进展。
“伏风”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伏风不同于外风、内风,既可外来也可内生,具有潜伏体内不立即发病,伺机而发的特点。《诸病源候论·风虚劳候》曰“劳伤之人,血气虚弱,其膜理虚疏,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素体虚弱之人,易受风邪侵袭,或立即发病,或留滞脏腑,迁延不愈,随外邪感召即发病。IgA肾病患者素体亏虚,外风侵袭或自生内风,风性壅满,“风入血络则潜伏难出”[9],形成伏风,而使病情痼顽。风伏于肾脏,同气相求,每遇感召即发病,故见血尿、蛋白尿迁延难愈;伏于肺脏、咽喉则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轻时重;伏于胃肠则见反复腹泻;伏于肝则偶有眩晕或血压时高时低。
国医大师张琪认为热邪贯穿IgA肾病始终[11],《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溺血之证,热者居多”,《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亦云“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则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说明尿血与热邪密切相关。外感热邪、情志过极肝郁化火、素体阴虚内热、药物化热等均致机体热盛[12],且风为阳邪、易夹热邪、从热化,实热或虚火损伤肾络、膀胱,或血得热则行而溢于脉外,则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热邪是“元气之贼”“火太过则气反衰”(《类经》),热邪耗气,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也见尿血;肾气亏虚,失于固摄故见蛋白尿。张老,衷中参西,将IgA肾病中的热邪分为显热、微热。其中,IgA肾病急性发作期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明显热象,此时机体处于炎症亢进状态,称为“显热期”;风热由表入里,沉滞脏腑,稽延至“微热期”,此期虽无明显热象,但体内仍处于低水平的、持续性的微炎症状态[13]。
总之,认为风邪、热邪在IgA肾病发病、加重及迁延难愈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病患者多素体气阴两虚,外风易侵、内风易生、伏风易藏,风易夹热邪、从热化,“善行”之风携热深行至肾脏肾络,热又生风,风热相煽,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或迁延难愈、时轻时重。日久消耗气血阴液,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王暴魁教授等[9]曾提出“外风宜宣,内风易疏,祛风理血”的肾病治疗理念,并将风药大体分为辛温疏风类、辛凉疏风类、祛风祛湿类、祛风活血类、祛风解毒类、祛风搜剔类、祛风益肾类七类。风邪在IgA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其发生、发展及复发,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或时轻时重,故风药应贯穿该病治疗始终,并依据对IgA肾病易夹热邪、从热化特点的认识,在此病治疗时主要运用疏风解表类、祛风湿热类、祛风活血类、祛风搜剔类等。
祛风湿热类主要选用穿山龙、豨莶草、青风藤等。穿山龙富含甾体皂苷类成分[14],有类激素作用,但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小[15-16],疗效较好。豨莶草性苦、寒,可祛风除湿通络,《药笼小品》曰其可“治缠绵风气”,可祛除肾脏伏藏之风。青风藤最早见于宋代《图经本草》,味苦、平,“善治风疾”(《本草便读》),《本草汇言》曰“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其功”,有祛风湿、利小便之效,有研究证实其能够保护肾脏足细胞,降低IgA肾病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延缓肾脏病进展[17]。其主要成分为青藤碱等,青藤碱生物半衰期短,在体内代谢较快[18],故青风藤用药剂量宜大,但容易导致肝功能损害、过敏等毒副反应[19],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见到极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丘疹等过敏反应,此时应立即停服。此类药物为君药,应用贯穿疾病全程,且用量宜大,成人用量一般为30~60 g,量少则不易取效,根据患者体重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甚至可用到100 g,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有无过敏表现、监测肝功能。祛风活血类主要选用鸡血藤,《饮片新参》曰鸡血藤“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证”,通经入络,性温润而不燥,用之可以佐制其它藤类药性,且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疏风解表类药物如荆芥、防风,或金银花、薄荷、菊花等,用量不宜过大。祛风搜剔类如地龙、全蝎等虫类,可起沉疴、疗顽疾,熄风通络,祛除肾络伏风,如《本草便读》曰地龙“善窜穴下行”,一般用量3~9 g,最大用至10~20 g,但需佐以生麦芽、鸡内金防药物中伤脾胃。
疾病不同时期证的变化是分期论治的根本原因, IgA肾病中热邪分为显热、微热,清热药物应用时分为显热期、微热期分期论治。显热期热象明显,多见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或因实火,或因虚火上炎,治疗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或滋阴清热为主。因外感风热引起者,治疗以轻清宣散之品疏风解表、引邪外出,可选用银翘散加减,银翘散为吴鞠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之训而创制,此方可“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无开门揖盗之弊”(《温病条辨》)。其中,仅见咽痛、喉核呈弥漫性红肿、咽后壁见淋巴滤泡者居多,此时可选用金银花、青果、木蝴蝶、薄荷、野菊花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也有见鼻塞者,可选辛夷、苍耳子通利鼻窍。为避免药物过于寒凉而有闭门留寇之嫌,且《温病条辨·杂说》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此类药用量均不宜过大,一般以3~9 g为宜。因虚火上炎引起者,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可配伍麦冬、生地黄、玄参等。其中若见咽部不适、喉核色暗红、喑哑,此时除以青果、木蝴蝶等利咽开音外,加用桔梗汤(《金匮要略》)多见奇效。微热期可无明显热象,但不可忽视的是此时机体仍然处于微炎症状态,且易受热邪侵扰,除生活饮食方式干预外,药物慎用温热之类。
总之,IgA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以祛风、清热之大法,辨病、辨证选取祛风湿热类、祛风活血类、祛风通络类或疏风解表类,以及清热解毒类、滋阴清热类药物,并且在此过程中考虑患者本虚,佐以扶正类药,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患者,男,31岁。2014年3月5日主因“发现蛋白尿、潜血1年余”来诊。患者1年前因血压升高外院就诊,查尿常规:蛋白质2+,潜血2+,双肾B超:右肾结石,经治不详,未予重视。为进一步诊治来诊。刻下症见:尿中有泡沫,无肉眼血尿,量可色黄,乏力,站久后腰酸,纳可,眠差,大便不成形,日2~3次。舌质尖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慢肾风 脾肾亏虚,风热入肾;现代医学诊断:(1)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性高血压;(2)肾结石?治法:健脾益肾,祛风清热。处方:党参15 g、生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3 g、蒲公英10 g、金钱草30 g、怀牛膝20 g、生麦芽10 g、鸡内金10 g、青风藤15 g、穿山龙30 g、豨莶草30 g、鸡血藤30g。14剂, 配方颗粒,日1剂,冲服。
2014年3月12日入院治疗,入院后查尿常规:蛋白质2+,潜血2+;24小时尿蛋白定量1.1 g/24 h(尿量1650 mL),行肾活检穿刺术,病理诊断: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守首诊方加生黄芪30 g、丹参25 g、仙鹤草20 g、大蓟15 g、小蓟15g。7剂, 配方颗粒,日1剂,冲服。西药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1次/日。
2014年5月7日复诊: 患者自觉咽部不适, 望其咽部充血红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753.69 mg/24 h。守首诊方去蒲公英、 怀牛膝, 改党参为太子参20 g, 加木蝴蝶3 g、 金银花10 g、 生山药30 g。 14剂, 配方颗粒,日1剂,冲服。
2014年5月21日复诊:患者大便质稀,余较前好转。24小时尿蛋白定量317 mg/24 h。守上诊方加芡实30 g。14剂, 配方颗粒,日1剂,冲服。定期门诊随诊至今,尿蛋白波动下降(见图1),2015年8月13日复诊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5.55 mg/24 h,之后每月复查均低于150 mg/24h。
图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趋势图
按 本患者初诊以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辨病属肾风,辨证属虚实夹杂,以脾肾气虚为本,风邪入肾为标,故以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合用经验方“祛风汤”[20]辨病治疗。后结合病理结果,诊断明确为“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处方继续以穿山龙、青风藤、鸡血藤、豨莶草为君药,辅以四君子汤、大剂量生黄芪、仙鹤草补虚以祛风。考虑此病与风邪、热邪关系密切,此时患者处于微热期,除嘱患者注意饮食外,慎选温热药物,故加大蓟、小蓟凉血止血,丹参“除风邪留热”(《本草经集注》),且可佐制藤类药物、生黄芪的温热之性。《神农本草经》曰黄芪“主补虚”、“主大风”,《本草备要》引王好古曰“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应用大剂量生黄芪(一般使用剂量30~90 g)则卫气固、中焦实、肾元充以防邪再伏,扶正祛邪兼顾。复诊新发咽部不适,伴蛋白尿定量水平升高,为显热期,加金银花、木蝴蝶祛风清热利咽。诸药合用使蛋白尿逐步下降,后期减量巩固使用可防疾病复发。
综上,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发病之初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并且容易随感染加重病情,又称“感染同步性血尿”。风邪、热邪在本病发生、发展、复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病主要中医病机为素体气阴两虚,外风侵袭、内风鼓荡、伏风稽留,携热邪作祟,最终导致肾脏损伤为病。临床治疗时宜从风热论治,全程应用风药,辨证分期应用清热药物,佐以扶正补虚,辨病、辨证结合,可取得较好疗效,延缓肾脏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