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今,刘华东,文翠芳,徐智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食医心鉴》为唐代昝殷所著,共载食药方211首[1],其中调治脾胃系疾病内容丰富,食药方约占总数的近40%,且各方从配伍、功效到主治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本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数据分析其食药运用特色,并基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其食药调治脾胃系疾病规律,以期为现今脾胃系疾病的临床调治及膳食保健提供有益参考。
1.1 资料来源《食医心鉴》[2]1-32点校版本中调治脾胃系疾病相关内容,共收集方剂80首。
1.2 数据处理将疾病名称按原文录入,并根据《中医内科学》[3]将其统一规范。参考《中药大辞典》[4]对食物及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食物的界定以《中医养生学》[5]中录入的食物为主要标准,《备急千金要方·食治》[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2002年)作为补充。
1.3 研究方法将所收集方剂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对方剂所调治疾病、方中食物及药物的使用频次等内容进行分析;利用SPSS Modeler,基于Apriori算法对脾胃系疾病所用食药及各疾病对应食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归纳其使用规律。
2.1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情况《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有5种,其中调治泄泻病的频率最高,胃痞病、噎膈病次之,最少的为呕吐。见表1。
表1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频次及频率
2.2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使用情况《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使用食药共77种,总频次231次。其中食物52种,占总频次的81.39%;药物25种,占总频次的18.61%。使用频率>3%的食药7种,占总频次的40%,为常用食药,其中食物由高到低依次为粳米、花椒、食盐、面粉、生姜、陈皮;药物有红曲,见表2。各疾病对应食药使用频率>10%的为常用食药,泄泻病使用食药31种,其中常用食药有粳米、花椒、葱白;胃痞病使用食药18种,常用食药有花椒、生姜、粳米、食盐;噎膈病使用食药8种,常用食药有陈皮、粳米、茯苓、肉桂;胃痛病使用食药6种,常用食药有红曲、粳米、葱白、桃仁;呕吐病使用食药8种,常用食药有面粉、鸡子白、羊肉,见表3。
表2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常用食药频次及频率(频率>3%)
表3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各疾病常用食药使用情况(频率>10%)
2.3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组合使用情况对《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50%,得到食药组合有36组。其中支持度>15%的食药组合有15组,为调治脾胃系疾病常用食药组合,见表4、图1。另对各个疾病对应食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5%,最小规则置信度为50%,得到支持度>10%的食药组合共15组,为调治脾胃系各疾病常用食药组合,见表5。
表5 调治脾胃系各疾病常用食药组合使用情况(支持度>10%)
图1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常用食药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图(支持度>15%)
表4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常用食药组合使用情况(支持度>15%)
脾胃居中宫,为土脏,饮食充之而生万物,五脏六腑皆受其滋养。正如昝殷于书中引《左传》所云:“胃以行气,气以实志,滋行润神,必归于食”[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无法运纳水谷,谷气不行则生泄泻,谷气上逆则生呕吐,谷气滞涩则作痞满、疼痛、噎膈等,继而诸脏衰,形体消瘦,百病生焉。因此,调治宜以食药祛除诸邪,顾护脾胃正气,灌溉脏腑,润养经脉。
《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中食物占比超80%,可见《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组方以食物为主。花椒-粳米、食盐-粳米、食盐-花椒为位居前三的常用食药组合,同时粳米、花椒、食盐三种食物使用最频繁且关联最强,可见《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中三种食物常联合使用。《寿世保元》云:“凡善调脾胃者,当惜其气”[7]。朱丹溪也提出“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完则形完矣”[8],气虚故劳倦不足,温之其气自复。粳米甘平,“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9],为五谷之长,专主脾胃之气。与性温之花椒合用,甘温者,建中也,中气得养则脾胃健旺,且粳米、花椒均入脾、胃经,配伍使用起温养脾胃之效。“肾者,胃之关也”[10],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因此肾脏在脾胃系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11],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胃相互滋养,相辅相成。食盐味咸,咸入肾,与粳米、花椒配伍可引食药入肾脏,使得肾气纳,关门固,先天得补,所以胃气利,中焦安。由此可见,昝殷食药调治脾胃系疾病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食疗不愈,然后命药”[6];以扶养脾胃之正气为主要调治方法,温养脾胃,同时注重补肾以护土。
《食医心鉴》食药调治泄泻,主用食物为粳米、花椒、葱白,常用花椒-粳米、葱白-花椒的食药组合。花椒辛温,燥脾之湿邪;葱白辛散,通调中焦阳气;粳米甘平,缓和食药之气味,制约辛燥太过助阳化火,损伤阴津。《四圣心源》指出:“阳衰土湿,脾阳陷败……而为泄利”[12]。《食医心鉴》食药调治泄泻以辛香温窜之品燥化寒湿,令脾阳得复,转枢自如,泄泻自止。胃痞病调治主用食物花椒、生姜、粳米,常用生姜-花椒、粳米-花椒食药组合。生姜辛温,归脾、胃经,昝殷取其温性以散寒。食药配伍使用,花椒、生姜合用以辛温暖中;粳米、花椒合用以甘温补中。胃痞病又称为痞满,《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10]。虞抟亦云:“痞满,乃寒伤荣血而然”[13]。《食医心鉴》常通过散寒补中法调治胃痞,邪去则胃口自和,胃阳得温则痞满自消。噎膈病用药首选陈皮,常用陈皮-粳米、陈皮-鸡肉组合。噎膈病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10],该病主要责之肝气郁滞而成痰结阻塞食道。陈皮辛香行散,苦能降气,温通能行,具有疏肝理气通络之功,可宣通郁结,疏通结于食道之痰结。患此类疾病者多有吞咽困难之症,搭配粳米制成糜粥更易服用。同时粳米具有补中健脾之效,或配鸡肉温中益气、滋阴养血。噎膈病调治以疏肝理气化痰为主,补脾和中为辅,气顺则无痰无所滞,中焦和则痰无所生。《食医心鉴》调治胃痛首选药物红曲,常用红曲-粳米、红曲-葱白药食组合。红曲甘温,入肝、脾经,通络活血,健脾和胃。红曲与葱白同用则理气通经,疏通瘀结;或与粳米同用,甘缓止痛。《类证治裁》指出胃脘痛多因“气血痰食停瘀作痛”[14]。昝殷调治胃痛标本兼施,以活血通络为主治其本,缓急止痛而治其标,食药合用,疼痛自止。《食医心鉴》调治食入即吐之呕吐主用食物面粉,常用食药组合为面粉-羊肉、面粉-鸡子白。面粉甘温,补益中焦,“实人肤体,厚肠胃”[15]。食谷则呕,久之可见精血生化乏源,“精不足者,补之以味”[10],昝殷以面粉搭配羊肉、鸡子白等血肉有情之品,补养后天。《张氏医通》云:“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16],可见《食医心鉴》调治呕吐病选用血肉有情之品补血填精以实肠胃,面粉补土温中以安脾胃,胃肠得温则呕自消矣。
《食医心鉴》对不同脾胃系疾病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辛温化湿以调治泄泻;散寒补中以消痞满;疏肝理气化痰以调治噎膈;活血化瘀,甘缓止痛以调治胃痛;温养中焦,补血填精以补虚止呕。调治脾胃系疾病治法以温养脾胃为主,兼顾补肾以护土;组方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脾胃病尤要注意食疗”[17],对于脾胃系疾病,食物可作为药物的有效补充。《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照顾患者饮食口感,强调了各配伍成分取材的便利性,便于患者长期坚持食疗活动。这为推广食疗养生技术,使其成为被大众广泛接纳的医疗技术提供了指导。当然,由于研究资料限制等客观原因,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其他医家食药调治脾胃系疾病组方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为指导食药调治脾胃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