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在小区里晒晒太阳,跟邻居唠唠嗑,然后到社区里的养老驿站吃饭,下午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在等着她……对于百岁老人李奶奶来说,这样的老年生活是惬意的,她离开了家,但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生活圈子。
驿站式养老,自2014年开始在北京市朝阳区探索,让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就近享受短期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2016年,北京出台《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在全市推广驿站式养老。
从跑马圈地式的布点、追求养老驿站数量,到开展养老驿站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如今,北京对驿站式养老的探索还在继续。
很多老人进入高龄之后,会考虑进养老院,但有些人舍不得离开家,离家近又有养老照料功能的驿站成为他们的首选。有的老人在外面住过很多个养老院,最后还是回到社区养老驿站,因为子女就住在这个小区里,探视更方便。养老驿站里的老人大都是附近小区的,彼此熟悉,更有人情味。
李奶奶虽然住在养老驿站,但离自己的家只有几百米,70多岁的儿子、儿媳妇经常去跟她聊天。李奶奶把驿站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养老驿站护理员帮助老人做康复运动。
向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向融老年)总经理张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李奶奶在向融老年驿站已经住了3年,去年他们刚为她办了百岁生日会。“生日会是在驿站外面的小院子里办的,订了蛋糕,准备了点心、水果,那天家人、邻居都来了,老人特别开心。”
养老驿站工作人员与老人聊天。
刘爷爷、张奶奶夫妇是一起住进亚运村老年家园的。张奶奶至今还记得住进这里之前的惊险一幕。那天她回到家,发现家门是反锁的,怎么敲也没人开。她知道老伴儿在家,情急之下报了警,警察破开窗户的防盗网进去后发现刘爷爷晕倒在门口,紧急送医院抢救才醒过来。
子女担心他们再出危险状况,坚持要送他们去养老院,最终选择了社区里的养老照料中心。
“刘爷爷一天要吃10次药。”亚运村老年家园院长杜海意记得很清楚。她常年跟老人打交道,知道刘爷爷患有帕金森、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离不开药物,但因为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吃药。
她反复叮嘱护理人员,要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按顺序给老人吃药。
经过半年多的护理,刘爷爷身体好了很多,再没发生过晕倒这样的危急情况。因为照顾老伴儿的负担减轻了,张奶奶的身体也更好了。“长肉啦!”子女过来探望时总是这样跟老人开玩笑。
向融老年有36张床位,亚运村老年家园有50张床位,有的老人在那里长住,也有的老人是短住。“有些老人在家住几个月,在我们这里住几个月。也有些老人是在子女特别忙或者出差的时候到我们这里住几天。总之,他们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选择住哪儿,也能得到照料。”张滢说。
张滢从事养老服务业已经20多年,知道这份自由对老人来说特别珍贵,很多老人害怕自己进了养老院后再也回不了家,也有的老人在养老院住一段时间后想家、想亲人。一般大型养老院在进出、探视方面管理严格,虽然保障了老人的安全,但也给老人带来一些烦恼。
“我们尽可能简化手续,加快办理速度,一般老人上午提出进出站要求,下午就能办完。”张滢说。
在养老驿站短期居住的老人回家后,如果有需要,可以申请驿站的居家上门服务,如助洁、助浴、助餐、理发等。
向融老年推出了居家保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姆。据张滢介绍,驿站会对老人进行健康评估,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配备相应的保姆,养老保姆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随时跟驿站的护理人员联系,获得即时指导。
有的老人在养老驿站住了一段时间后,对驿站的护理员非常信任,有事会主动跟护理员说。比如,一位患有认知症的老奶奶,因为经常发脾气跟家人的关系不好,但护理员从来不跟她急,所以她特别喜欢护理员。
不过,她不能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住久了就幻想有人要害她,因此经常在家和向融老年的两个驿站间换着住。有一段时间,她住在家里,跟女儿吵架了,哭着给张滢打电话。张滢就带着护理员上门调解矛盾,安抚老奶奶,平息了家庭纠纷。
自2020年以来,在亚运村街道的支持下,向融老年、亚运村老年家园等养老驿站都开始提供为老年人送餐服务。
亚运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张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亚运村街道做了一个养老助餐的服务项目,支持养老驿站建设中心厨房,配备消毒柜、送餐车等,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老年餐。项目为老年餐提供一定补贴,失独、低保老人可以免费享用老年餐,低收入老年人低价购买老年餐。
养老助餐体系建好之后,虽然项目结束了,但街道里几个养老驿站还在继续送餐。“因为老人已经知道社区里有个点可以送餐,需求特别大,有时候驿站都忙不过来。”张静说。
最近,因为疫情防控,很多居家服务项目暂停,养老驿站也暂时不能接收新的老人入住,这让张滢有些着急,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老人生活更加便利。
“人口的分布、地理位置、老人的需求,主要根据这几个因素来确定养老驿站的布局。”张静说。这几年,亚运村街道陆续建立起6个养老驿站和两个养老照料中心,还有一个新的养老综合体正在规划中,让街道的老人能够享受居家养老和就近养老。
张静介绍,这些养老机构有的是政府提供房产,公司运营,即“民办公助”;有的是租赁商业地产,市场化运营。有的养老驿站是连锁经营,有的是单体运营,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之外,养老驿站也可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但无论何种模式,每一个养老驿站或养老照料中心从申报到投入运营,都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享受相关补贴,如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床位补贴。“这几年政府对养老的投入,真是挺多的。”张静说。
朝阳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李孟才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十三五”期间,朝阳区累计建成运营养老驿站170个,全部具备6项基本服务功能,服务项目达到10多个大类,月服务老年人近两万人次,驿站专业化服务、连锁化运营方面特色不断显现。
近两年来,朝阳区通过开展养老驿站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强化养老驿站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生活困难、计生困难家庭老年人、重度失能老年人等4类4.8万名基本服务对象实行签约服务。
“每个养老驿站都有一定的签约服务对象,要定期到签约老人家巡视探访,理发、修脚等。”张静说。比如,巡视探访要求每月一次上门,每周一到两次电话沟通。此外,基本服务对象家里都安装了呼叫设备,这些老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呼叫养老驿站。
自去年开始,朝阳区开始推出养老的“家庭床位”,对一些基本服务对象,把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搬到家里去。
“老人不离家,在家里配备护理床,做一些简单的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监护系统,让养老机构或驿站的工作人员定期到家里提供服务。”李孟才说,“如果说养老机构的集中照料床位是第一张床,养老驿站的短期托养床位是第二张床,那么,家庭照护床位就是养老的第三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