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研究

2022-04-06 15:28李树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石锁活化江苏

赵 峰 张 玉 李树梅

(1.南京财经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6;2.齐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民众在历史长河中用生命和智慧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树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形成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体育非遗”)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遗存,是民众由心而发的一种表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江苏体育非遗承载着若干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充分体现了江苏民众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习俗、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集中反映。江苏体育非遗项目主要流行于江苏各地民众之中,受当地文化熏陶。但在当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日益遭受现代体育的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保护与活化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和活化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文化工程,要求多种领域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结合自身专长,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内容、保护成效评价、保护方式等方面。白晋湘(2008)探讨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传承的启示,分析了体育非遗保护的有限性、体育非遗保护与商业利益矛盾等困境,提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选择[1]。闫艺(2021)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意识不够、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流失、代际传承萎缩、传承路径过窄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非遗保护机制的实现路径:传承组织机构以政府联动机构为主,保护手段主要以共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数据库建设为主,传承方式主要以民间文化活动和学校教育传承为主,规划布局以整体保护性利用和适度开发资源为主[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不在于“原生态”、“非物质”亦或是“物质”,而在于人的生活态度[3]。为此,我们要重视体育非遗的“活化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体育非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不破坏体育非遗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非遗本身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从而释放体育非遗的活力和价值。

1 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现状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截止2022年4月,江苏省共有2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陵撂石锁、建湖杂技)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10项体育非遗项目(剔除省级项目中后期被列入国家级的重复项目2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主要有:金坛抬阁(省级)、沛县武术(省级)、抬阁(省级)、殷巷石锁赛力(省级)、阳湖拳(省级)、彭祖导引养生术(省级)、铜山北派少林拳(省级)、无锡花样石锁(省级)、姜堰撂石锁(省级)、孙氏太极拳(省级)。此外,六月六龙舟竞渡、抖空竹、史氏八卦掌等84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风格各异,既有竞赛性质的项目,又有娱悦身心的游戏类和场面喜庆的游艺类等项目。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要求人体运动不断地突破个体生理负荷,通过肢体器官的动作力度、形态转换,以实现强健体质的目的;游戏类体育非遗项目通过肢体形态舒展与收缩、柔和与刚劲的变化,愉悦人们身心,表达力与美的结合;游艺类体育非遗项目反映出公平竞争、相互尊重的价值观,提倡民众不计较个人得失,重视融洽的人际关系。海陵撂石锁就是江苏体育非遗项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撂石锁起源于唐朝,军营的士兵采用石锁锻炼身体,可以一人单撂,也可以双人、多人对撂,历经多年发展传至民间,逐渐演变为竞技、角力、健体的复合型传统体育项目[4]。撂石锁的要点是对腰部力量、臂力、腕力、握力和腿部力量的控制。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掷法主要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接法主要有头接、肩接、肘接、手接、指接等,相互组合形成各种花色技巧。撂石锁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更有供群众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社会价值,被广大的群众接受并积极参与。

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祖导引养生术发源于徐州,距今已有4300余年历史。彭祖,因献雉羹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被封为大彭氏国(今徐州)的国主。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其文化渊源融合了儒道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与长江系列的荆楚文化,因此,形成了徐州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同时也造就了各种形式多彩多样、内涵深厚韵味的民俗体育活动。彭祖导引养生术是彭祖吐纳导引、固元增寿的一门绝技,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根源,更是徐州文化的开端。据考证:“后世的易筋经、五禽戏、内外家武术,都是由彭祖的导引养生术演变而来。[5]”彭祖导引养生术是后人依据彭祖叙述以及弟子撰写的《彭祖经》传承下来的,历经数千年发展,彭祖导引养生术非但没有中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目前,在社会变革和现代西方体育影响的大背景下,全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有许多项目处于濒危状况,如何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些遗产成为一个难题。如高淳县桠溪跳五猖,是古代举行神灵出巡活动的祭祀活动,起源于西周,后流入民间演化成跳五猖民间舞蹈,至今已较为罕见,是原生态傩舞的活化石。从唐代起,跳五猖已在高淳县桠溪一带流传,每逢祠山庙会要进行表演,他们世代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旧有风貌。但伴随着全球文化的交融,以三大球等为代表的西方竞技、娱乐体育,依靠其科技优势和发达的传媒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话和碰撞中占据了强势的地位[6]。这种信息壁垒发展造成的数字鸿沟,不仅使西方体育的文化传播占据了媒体的主导地位,让人们对传统体育运动及其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还使得当地青少年接受传统体育教育的机会骤减,在对当地文化形态及其内涵产生隔阂的同时,不断消解着高淳县桠溪跳五猖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 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困境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现代体育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体育的冲击和洗涤。在现代体育功利特质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背弃了自身的优良传统,抛却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其丰富的文化表征、内涵与精髓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被剥离出来,逐渐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和价值系统相融合。这一过程既是现代西方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意识所构建的西方自我身份认同,又是对中华文明轴心意识的削弱[7]。与此同时,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的变化,破坏了既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民众不断地模仿和追求“西方认同”的现代体育发展模式,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愚昧过时的文化,在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无足轻重。“崇外”思想的作祟使人的行为方式得以西化,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不仅使民众面临严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位问题,还导致更多的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自信。

2.2 资源遭受过度开发

建国之后,受制于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选择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道路。历史证明举国体制为中国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弊端却不容忽视。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我国曾经不计成本将体育资源侧重用在竞技体育方面,而群众体育尤其是体育非遗项目被遗忘在无人角落,缺少资源开发的资本和机会。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借助体育非遗光环发展民俗旅游娱乐项目,一些根植于民间的体育非遗遭受过度开发,严重阻碍了体育非遗的保护和活化利用[8]。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和文化持有者市场观念过度强化,习惯以经济效益作为体育非遗开发的判断标准,致使体育非遗的经济价值和其它价值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这一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初衷,还剥离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与其体育非遗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2.3 生存根基较为薄弱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在特定的时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彰显其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文风貌[9]。可是当前江苏体育非遗的生存根基较弱,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首先,由于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逐步萎缩,“沛县武术”、“阳湖拳”等体育非遗项目的竞技性逐渐淡化。其次,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习俗和社会组织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体育非遗的本来面目。再次,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体育非遗项目逐渐失去了固有的市场和立足点。最后,民间信仰给予体育非遗一个实践和出场的机会,实现着娱神娱人的目标。例如,“跳五猖”是一种民间祭神娱神仪式,因当地居民世代供奉驱邪逐疫、护佑生灵的五方猖神而得名。“跳五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娱乐的功能,突出了社会习俗和人文风貌。当代“跳五猖”的生存根基较为薄弱,它的文化作用逐步由原始的祈福、满足精神生活和娱乐向以娱乐为主转变,成为人们余暇生活、节日庆典的一种娱乐方式。

2.4 传承人才极度匮乏

体育非遗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个体,他们三者之间的权责界限并不清晰。政府主体基本主导了所有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社会组织则经常出没于体育非遗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场域,深陷于营利与公益的矛盾之中;民间个体通常以“传承人”的身份游走在城市、景区的舞台,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产生了若干纠纷。这种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主体权责难解难分的状态,使体育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不少混乱。江苏体育非遗在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传承人才极度匮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体育非遗在青少年中难以扎根,老艺人难以找到传承对象。课题组在调研中发展,许多体育非遗项目,如“跳马伕”、“拾石籽”、“九连环”、“高跷”等,参与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青少年参与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保护意识不强、西方体育冲击、投入经费不足等因素有关。因脱离了原生态的生存环境,许多体育非遗项目正濒临消失,而拥有一技之长的体育非遗传承人为了生计,正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影响到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0]。根据江宁县志资料显示,殷巷石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此项运动。80年代中期参与殷巷石锁运动的人群达到1.8万人,90年代中期降低至1.1万人,至2009年参与人群骤减至0.15万人。2004年江宁区成立了江宁石锁协会,现有会员100余人[11]。

3 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路径

3.1 坚持文化自信,促进合理进化

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是保存原生态的文化表现形式,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在当地居民与外界紧密相连的背景下,“求真禁变”的原则已经难以实现,保护和活化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跟所处的现代环境相结合。经历了近现代苦难的各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追求进步、改变命运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体育非物质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忍让、模仿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要客观冷静地处理好多种文化彼此碰撞、彼此交融的关系,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完美切换[12]。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坚持历经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同时产生文化的融合。砥砺前行的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关注国内外体育发展趋势,不断汲取国内外各类文化的精华,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体育非遗的中国特色。熟练掌握技艺的文化持有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递者,他们承载着民族的精湛技艺,是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的代表人物。因此,保护和活化利用体育非遗需要做到尊重、理解并关心文化持有者,给他们提升社会地位、搭建社会空间、创造表达机会,比如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洪泽湖渔鼓”、“邳州跑竹马”、“舞龙”等活动。

3.2 不断开发资源,协调利益冲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可以凭借的物质或社会的条件,由此生产出新的价值和产品。从资源角度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必须是一种现实存在,并对现实生活具有价值。因此,体育非遗应具有内容、传承人、时间、地点、原因、向何延伸等要素。一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留,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经过世代相传,其间有继承、变化、发展,这种文化遗产才能以活态存在[13]。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将体育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影响了体育非遗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此,应考虑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进入良性循环。首先,处理好社会、经济和生态之间的效益,部分体育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水平较低,应适当改善他们的水平,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以期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发展。其次,力争实现政府、经营者和文化持有者等多方之间的利益均衡,经营者和文化持有者要积极配合政府,而政府和经营者要尊重文化持有者的地位,相互之间齐心协力,保护好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增强保护意识,保持区别对待

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了非遗保护的主体、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指标,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体育非遗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其保护重点不是肢体表现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是相关的精神内涵、民族情感、精湛技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民众的生活观念也与时俱进,传统的生活方式再也难以持续,导致江苏许多体育非遗项目生存举步维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是保护文化精髓。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江苏当地民众对体育非遗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但其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因此,应当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非遗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大经费投入,加深民众对体育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保护体育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体育非遗的对外传播,鼓励相关展览、活化利用等活动,促进江苏体育非遗的交流与传播。江苏体育非遗良莠不齐,我们应进行区别对待,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对于愚昧庸俗、违背现代文明的体育非遗项目,它所依赖的自然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应采取坚决摒弃的态度;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风俗特色的体育非遗项目,应采取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开拓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江苏体育非遗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要顺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3.4 导向活化利用,理顺传承途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遗存,是民众由心而发的一种表达,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源远流长。在当地居民渴望与现代化交融的背景下,保护和活化利用成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首要选择。活化利用是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体育非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不破坏体育非遗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非遗本身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从而释放体育非遗的活力和价值。人是社会的主体,体育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抓手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非遗传承者的人文关怀,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目前,体育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是师徒方式和民俗方式。师徒方式以口传身授为主,适用于技术难度较高的体育非遗项目,但其技艺的流传范围较窄,如省级体育非遗“六步架大洪拳”;民俗方式是在潜移默化中相互模仿而成,如“打社火”等体育非遗内容,一般于除夕至来年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鼎盛时期几乎每村都要组织社火会,有众多村民参与社火表演。许多体育非遗项目发源于久远的时期,通过言传身教传承技艺,是不稳定的“活态文化”,对于当代人而言并不熟知,需要依托教育世代相传[14]。对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现代文明的参与者,还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基于此,可根据各地实情,将部分优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育非遗项目引入学校教育体系,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扩大体育非遗的传播途径,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非遗人才。

4 结语

江苏地处南北之交,兼具南北文化之长,文化生态多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齐全。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信息,江苏省有2项体育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10项体育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有84项体育非遗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在当地居民渴望与现代化交融的背景下,江苏体育非遗的生存根基较弱,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保护和活化利用成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首要选择。针对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遭受过度开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传承人才极度匮乏”等困境,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坚持文化自信,促进合理进化;不断开发资源,协调利益冲突;增强保护意识,保持区别对待;导向活化利用,理顺传承途径。

猜你喜欢
石锁活化江苏
现代石锁运动发展研究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石锁玩出新花样
数读江苏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数独江苏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数读江苏
少林传统石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