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启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发掘乐曲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体会乐曲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学生的乐曲感知,提高学生的乐感水平。教师还应根据乐曲类型和学生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开展教学,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鉴赏乐曲,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乐感与鉴赏能力是学生音乐审美的基本素质,其中,乐感是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包括情感感知、旋律感知与节奏感知;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乐曲欣赏、解读的素质,是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时感受其旋律变化,体会其蕴含的情感,领悟其艺术主题的基本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一,培养高中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程在具备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强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具备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基于此,可以明确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高中音乐课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领,传递给学生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能;音乐课程应当具备选择性和关联性,教师要根据高中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高中音乐课程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密切关联,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活动,将音乐艺术与表演实践、文化元素相融合,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与旋律,强化学生音乐鉴赏成效。
第二,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为例,该教材共分为序篇、上篇、下篇三个部分,其以单元为主题划分,以小节为基本构成,每单元均设置“拓展与探究”模块,每小节均包含“作品鉴赏”和“音乐知识”板块,为学生深入鉴赏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该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可以看出,音乐鉴赏已成为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鉴赏乐曲,也可以运用音乐知识辅助学生深入解读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
第三,培养乐感与鉴赏能力是加强高中学生美育与德育的需要。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为例,音乐课程本身就侧重于美育与德育,而学生要想在音乐中领会艺术之美、感悟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与音乐情感,就会涉及音乐欣赏,学生需要先鉴赏音乐作品,才能形成对音乐的审美感知,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主要方向,当前高中学校使用的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元素与鉴赏资源,对启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强化学生的乐感,丰富学生的鉴赏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版教材的使用为教师开展鉴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与条件。
该教材包含各种充满艺术美感的乐曲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感知与学习体验,能够逐步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经验,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该教材的序篇有《不忘初心》等4首音乐作品,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学生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时,能够形成相应的旋律感知、主题思想感知。又如,该教材的上篇分为8个单元音乐,涉及民歌、民间器乐、京剧、艺术歌曲、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类型、世界民族音乐等内容,富含丰富的人文色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体会音乐节奏的差异,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实现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教师还可以支持学生解读音乐的主题与旋律设计,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如,该教材的下篇共分为10个单元,涵盖了中西方各个时期具有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为学生感受音乐主题旋律、感知音乐风格与情感、深入鉴赏音乐的整体美感提供了充足支持。此外,该教材内的乐谱、插图等,也可以满足教师对培养学生乐感与鉴赏力的需求。
由此可见,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设置及其教材中充足的鉴赏资源,可以为学生感知音乐、鉴赏音乐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下篇第9单元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例,展示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的过程。以下是教学 片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节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古代歌曲,教学内容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鉴赏乐曲作品《阳关三叠》《扬州慢》和中国古代歌曲中的音乐知识。教师围绕课程主题,在上课前准备了《在水一方》《但愿人长久》《明日歌》这3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乐曲,并在课程导入阶段依次播放这3首乐曲与《阳关三叠》,引导学生聆听、对比,从歌词、主题思想、旋律等方面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
教师这样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对比中国古代歌曲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歌曲,进一步形成对即将学习的歌曲风格的初步感知,为接下来的乐曲鉴赏奠定 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中国古代歌曲音乐知识模块的内容,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然后向学生提问。
教师:“刚刚大家聆听了《阳关三叠》,这首乐曲符合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吗?”
学生:“大致是符合的,这首乐曲的歌词源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从乐曲的歌词与腔调来说,听众可以感受到‘我’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播放诗词《送元二使安西》和乐曲《阳关三叠》的音频,然后让学生聆听这两段音频,并比较异同。
学生:“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的朗诵抑扬顿挫,而乐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感更 明显。”
教师:“很好,现在大家观看我的手势变化,跟随我的手势大声朗读《阳光三叠》的歌词。”随后,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歌词。
教师的手势是按照乐曲的节奏与旋律变化设计的,学生跟随教师的手势进行朗读,能更清晰地感受古典乐曲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韵律,形成强烈的音乐感知,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乐感。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钢琴伴奏的方法辅助学生演唱乐曲,逐步加入歌词,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乐曲的风格与旋律,并在后续教学中加入古琴伴奏,让学生感受古琴伴奏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多重感知。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加入滑音技巧,并提示学生思考:“加入滑音之后,乐曲的演唱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演唱变化来说,乐曲作品的意境得以深化,这是为什么?”
接着,教师让学生继续聆听乐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这四个乐句中,哪几句结尾处是相同的?”
学生:“第1、2、4句结尾相同。”
最后,教师播放合唱歌曲《阳光三叠》,引导学生深入鉴赏音乐乐曲。
教师:“欣赏完了合唱,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这首乐曲的上、下阕部分的情绪变化是否相同?”
学生1:“上阕重复三次,上阙出现八度跳进,乐曲以‘三叠’逐渐加深情感,情感发生了变化。相同的是悲伤的情感;不同的是情感浓度逐渐加深。”
学生2:“第一叠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第二叠表达了离别的忧伤之情;第三叠表达了不舍之情和期待再次相见的心愿;尾声随着一声长叹,仿佛进入梦境,想象中包含了沉思和 期待。”
在本教学环节,教师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鉴赏乐句的起承转合,感受四个乐句的结束音,感受乐曲中乐句的“商音、商音、羽音、商音”结构,并了解了这种音乐创作手法。这有助于学生明确乐曲的鉴赏方向,提高了学生根据乐曲结构和乐曲情感变化进行鉴赏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从上文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应当从乐曲赏析本身入手,以乐曲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对音乐乐曲的感知,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相应的鉴赏思维与能力。本节课虽然实现了对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有可优化之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引入多种风格的音乐曲目。本节课教师选择的音乐曲目虽然为现代音乐乐曲,但是其与《阳关三叠》的风格类似,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感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结合单元、小节的主题,进一步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曲目,促使学生在聆听不同风格音乐时形成不同的感受,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刺激,强化乐感培养效果。
其次,适当引入乐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合适的乐器,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阳关三叠》一曲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古琴、二胡、三角铁等乐器,让学生尝试用乐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可以强化学生的乐感,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赏析的 方法。
最后,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音乐鉴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若学生缺乏兴趣则难以实现培养鉴赏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在鉴赏《阳关三叠》一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音乐情感与旋律,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乐感水平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