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 云
美育是五育并举中重要的育人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美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更多集中在美术课程上,美术课程提供的审美感知、美术创造等,使学生能够体会美、感悟美、实践美,对学生美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十分重要。初中美术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认识到美术学科发挥美育功能的前提,在于美术创造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这一价值,在教学中将艺术、情感、精神等要素融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美术的韵味,产生艺术创造的灵感。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主要资源,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美育方向,进而增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教材在艺术、美育方面最直接的体现,是教材当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教材从宏观层面回应了“什么是美”“怎样理解美”等核心命题,为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原则和方向。从教材编写情况来看,初中美术教材从三个维度对美的价值进行了描述,分别为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美术是创造性的美的劳动实践”这一观念。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能够更加直接、清晰地感受到美与自身生活、美与自身成长、美赋予的创造任务等价值理念。教师通过把握美术教材中的价值观,能够完成美育的主题定调,确保美育的教学路径不会出现偏差。
初中美术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采用了整合单元的结构,通过单元主题来实现由点及面的内容展现,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美术主题出发,不断拓展思维和视野,感受丰富的美术内容。初中美术教材在内容编写方面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了对美术核心价值、美术呈现方式、美术的艺术精髓的追问和探讨,使学生能够站在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来理解美术精神,感受美术魅力。以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弘扬真善美”为例,本课例在课程导学中明确指出,美术作品能够深刻地表达“真善美”主题;在论述艺术的功能时强调“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列举体现“真善美”主题的美术作品,并进行分析;“小辞典”和“活动”栏目围绕经典论述和“艺术形象与真善美的关联”,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样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不同角度感受美术的魅力,体会美术的精髓,从中获得美的滋养。
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经历感受美、理解美、实践美的基本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感受、获得体验、进行创造,使学生树立更全面的美的理念,获得美的能力的提高。初中美术教材通过单元主题教学形式,完成了对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的内容覆盖,拉近了学生与美的距离,同时通过两条逻辑路径,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美育体系。一是浅层逻辑,主要以实践应用为路径,为学生提供美育活动,学生主要经历认知、练习、发现和创造四个典型的美育阶段。二是深层逻辑,在建构了浅层逻辑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主要栏目的设置,进行深入的美育系统建构。首先,学生进行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在本课导学环节,初步了解各种美术形式和美术作品,感受美术所具有的独创性和艺术创造性,形成最初的美术认知。其次,学生进行美术的练习,在“活动任务”“活动技能”两个环节,理解相关的美术概念、美术知识点,同时尝试进行相关的美术活动,对领悟的美术知识进行练习。然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进入到发现环节。 学生将逐渐感受到美术的规律,体会到美术所具有的艺术精髓,获得内心的触动。在“学习提示”和“相关链接”栏目中,学生深入分析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尝试从美术的艺术审美性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拓展思维认知。最后,学生进入到创造环节,在练习和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美术的表达,逐渐形成了美的思维,理解了艺术之美的价值,感受到了美对灵魂的塑造,并尝试结合学习中掌握的技法进行美的创造。从认知到练习、从发现到创造,最终形成了学生培养美的素养、理解美的价值的路径,构成了一套完备的进阶式美育 系统。
美育是一个较为宏阔的概念,教师在落实美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将美育的教学目的具体化。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新课标对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建议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定美术课程的美育目标。
第一,教师要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意识和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经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能够描述、分析和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理念和精神,进一步掌握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的能力,能够在此过程中积累艺术审美的经验,获得审美的情趣,实现对自我精神、情操的陶冶。
第二,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艺术学习,能够借助反思,将美术素养与自身发展进行联系,形成强烈的艺术责任感。
第三,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具有更为开阔的艺术眼界,能够产生文化理解力和包容力,能够理解艺术表达受不同文化影响形成的不同文化形式特征。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能够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基于美育要求对美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使美术教学跳出碎片化知识和功利化教学范畴,使艺术价值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首先,教师在分析、整合课程内容时,应当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出发,整合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方法、美术素养等。当前初中美术教材涉及的美术资源主要包含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和鉴赏等部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美术形式,探讨其中的育人价值,关注育人导向,形成育人机制。其次,教师要注重美术的欣赏教学环节,相比于其他环节,美术欣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从自我出发的美术感知体验,是学生形成美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尝试对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部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宏观视野和微观角度两个层面进行美术感知,形成更高的审美鉴赏素养。
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在教学框架设计中,教师还需要针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精准设计。
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流程,以内容激趣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美术教学要在美术学习内容与学生既有的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建立桥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美术实践、美术鉴赏,塑造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良好品质。最后,美术教学中要引入深度学习体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感知体验,以丰富感官体验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美术理解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高层次美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入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等理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以触动式、感染式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强化体验,增进理解,使学生真正进入美术世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其通过视觉感知的方式传递情感。学生所形成的美的体验,是美术整体所传递出的精神。教师要利用并优化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感知、感受当中,获得沉浸式的美术情感。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手段,相比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增强了美术作品的临场感,使学生能够快速代入艺术场景,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学生获得精神层面的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画面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奇妙之感,在脑海中留下更加具体、鲜明的印象,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极大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凭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接触更多的美术知识。美术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将丰富的动态资源、虚拟现实资源与美术中的艺术作品相结合,打造如梦如幻的美术沉浸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对“什么是美”的核心追问,是学生形成美学素养的必经之路。学生跟随课程学习,不断寻找美和发现美,最终塑造出艺术灵魂。而美术艺术创作所表现出的美,是人的精神与自然世界的交互与碰撞。在推进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要坚持以生活美为基本导向,从生活素材出发,帮助学生寻找自然美、感悟和谐美、体验真实美,使学生意识到美的来源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例如,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关键性的美育资源引入教学当中,以拓展教学维度,使学生能够将美术与文化、美术与发展等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民间,接触民间艺术的传承人,通过近距离的观摩、学习,感受生活中熟悉的文化艺术,形成深层次的文化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参观艺术馆、博物馆等活动,为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的美学 意识。
美术创作从自然生活中来,在艺术生命里得到激发。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着不一样的文化理解,在艺术创作与表达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塑造了艺术本身的独创性。学生在感受艺术甚至创造、创新艺术中,也需要将自我价值、精神信念的个性化、独创性融入其中,使自己的艺术创造更具生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独创性,感受艺术创作的精神情志,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话剧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艺术家来感受社会环境和人生情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体会到的艺术情感,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使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评述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