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征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学习、被动接受、活动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增强其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供 参考。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沉浸于物理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学情、科学分组,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意愿,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问题导学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需要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但是在面对失败时,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畏难等负面情绪。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
教师要意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人,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也要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并多给予其鼓励和赞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交流。即使学生的答案没有达到预期,教师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批评指责,而是要通过委婉的指正、善意的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名学生的基础水平、思考能力不同,教师要通过渐进式的问题逐步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在课前,教师应科学分配小组,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教师要控制小组规模,如果组内人数过少、内部的观点较少,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如果组内人数过多,每个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较少,讨论所需的时间较长,就会造成秩序混乱。因此,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教师要合理搭配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例,通过优秀生带动中等生、后进生,从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个性迥异,有的性格活泼,他们乐于展示、愿意表达;有的内向腼腆,不爱参与活动。在分组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通过合理搭配,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内向的学生。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包括小组长、资料收集员、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纪律员等,小组角色的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定期轮换角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持鼓励、包容的态度,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使学生聚焦主题讨论问题。同时,教师要善意提醒,在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的同时,发挥导学作用,并在必要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汇总讨论结果。
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挖掘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提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从而主动进行思考、探究。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时,笔者提出问题:“渔夫在用叉子捕鱼时,为什么总瞄准鱼的偏下方的位置”,学生顿时产生疑惑,与同伴展开探讨。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能推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
情境化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聚焦课堂、聚焦实验。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并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二力平衡”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呈现了“花瓶放在桌上”“列车匀速直线行驶”“叠石”“货物匀速吊起”等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二力平衡?”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小车、木块、小卡片、细线、钩码、两端有轮子的木板、铁架台等器材,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器材设计实验。有的学生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挂100g钩码,使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并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有的学生让测力计在竖直方向匀速运动或沿水平方向缓慢匀速运动,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形成了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 素养。
教师要将教材中零散的问题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转变成清晰的知识链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教师要设计层次性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色彩”时,笔者分层次提出问题,第一,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第二,在晴朗的天气,将水管对着太阳,手指按压住水管制造雾气,可以看到彩虹,产生彩虹的条件是什么;第三,用镜子引入一束太阳光并通过教室内的三棱镜,会出现多色光线,太阳光是否为多色光的混合;第四,用镜子引入一束光进暗室,光为什么能被引进来;第五,太阳光是否只有七色光,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有什么作用。教者通过拓展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知道了太阳光是由七色光汇集而成的聚合光,能通过三棱镜还原七种单色,让学生对光学知识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学生是问题探究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导学作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交流,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共学的策略,每个小组以4人为宜,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观点分享、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思维活跃,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向他们讲解一些前沿的科学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索求知的机会,并通过拓展性的提问,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物理七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笔者结合医院无影灯提问:“当灯光射向不透明物体时会产生影子,为什么无影灯却没有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有助于提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运用线条、颜色、文字等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概括和归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富有层级性、逻辑性的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形成一个树状的思维网络结构。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将抽象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模式中,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以积极、正向的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评价方式要力求多样,除了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运用书面作业评语、私下交流等方式。教师要借助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物理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以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以量化积分的方式汇总,从中评出优秀学习小组。
学生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反思。在问题导学模式下课堂中,学生通过互评能发现他人的优点,促进自我成长。真诚的赞美能让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乐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在提出建议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成绩,而是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如乐意帮助他人、真诚待人、主动承担责任等。教师的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能让每一名学生收集到不同人的观点,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促进学生自身 发展。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仅结合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教师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教师要运用课堂观察、课堂检测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常规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他们是否了解物理发展史,是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了解他们是否能主动收集、筛选、判断信息,能否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交流,能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要了解他们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具有探究意识,是否能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
总而言之,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问题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他们深度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