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琨 冯英璞 张桂芳 王昊
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一病区
专科护士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有工作经验,受过该领域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具有相应资格证书,能熟练运用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注册护士[1]。脑卒中专科护士从初级预防到急性期脑卒中护理和长期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脑卒中护理质量、实现患者最佳预后的关键举措[2-5],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地培养已刻不容缓。在美国、加拿大国家已培养脑卒中专科护士管理脑卒中患者,改善了患者的结局[6],并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训和认证体系[7],而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实践鲜有报道。医院作为河南省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2018 年10 月—2020 年12 月已完成五期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培训经验介绍如下。
培训基地通过医院官网、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班招生通知,面向全国招生,参加培训的护士准入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护士,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热爱脑卒中护理事业,具有3 年以上脑卒中及相关专业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本人自愿报名并经单位选拔推荐,择优录取。目前五期培训共208 名护士,第一期46 名,第二期45 名,第三期43 名,第四期41 名,第五期33名。其中男2 名,女206 名;年龄为 26~44 岁,平均31.98±4.2 岁;研究生3 名,本科180 名,专科25 名;护士10 名,护师 98 名,主管护师97 名,副主任护师3名。学员来自全国 8个省份, 64所医院。
为保证基地培训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基地精心谋划,建立组织体系,由基地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基地培训的全面工作,下设培训接待组、理论培训组、实践培训组、培训宣传组、后勤保障组五个小组。培训接待组负责联络被录取的学员、报名注册和住宿安排;理论培训组负责授课内容、日程表的制定、培训讲义、联系授课老师、结业考核等相关事宜;实践培训组负责制定临床实践具体计划;后勤保障组关注学员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彰显对培训学员的人文关怀;培训宣传组全面负责基地培训的宣传工作;各小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基地精心选派知名专家、各专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各病区护士长、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承担此次理论培训工作,选派各病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担任实践环节的带教老师,为教学培训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训,使其掌握脑卒中专科理论知识,脑卒中护理新技术、新业务,了解脑卒中最新发展。结合临床实践,利用循证护理的思维方法,提高脑卒中专科护士对患者的评估、病情观察及判断能力,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运用脑卒中专科护理知识及护理技术解决脑卒中患者的疑难护理问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能够参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及护理效果评价;能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指导;具备专科护理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开展专科护理领域科学研究。
基地经查阅相关文献,参照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脑卒中护理指导手册》《脑卒中专科护理》等内容和要求,结合脑卒中专业化发展动态,以护士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经培训基地专家反复论证,护理部审核,制定培训内容。培训采取全脱产方式进行,共计2 个月。理论培训为期2 周,包括脑血管基础知识、脑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救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知识、重症脑血管病知识、脑卒中患者的营养与运动、护理人文与沟通、脑卒中护理科研8 个模块,以集中授课方式进行,共146 学时,具体见表1。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对脑卒中中心建设整体认识的基础上,从大脑的基础解剖到缺血、出血、介入、重症的专科护理,到脑卒中患者的综合管理、延伸到护士的沟通、人文、科研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编排方式采取“一病一护”特色授课模式,在深入了解疾病发生机制、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该疾病的护理方法,打破传统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护理观念,全面提升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实践共6 周,共计256 个学时,包括急诊绿色通道、介入手术室、脑卒中病房、脑卒中重症监护室4 个轮转科室。临床实践期间重点培训脑卒中患者早期识别、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运行实践、脑卒中专科评估及风险管理,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 评分量表)、吞咽功能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脑卒中患者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技术、常见症状护理技术、急救技术;脑卒中患者介入围手术期护理、脑卒中危重症患者护理技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常见并发症护理技术等。
表1 河南省卒中专科护士理论培训授课内容
续表
(1)成绩考核: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个案护理书写三部分。理论考试内容为培训期间的理论授课内容,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40%,临床实践考核由轮转学员的最后科室的临床带教老师组织,考核内容包括培训手册中需要掌握的操作和出科考核操作,占总成绩的30%。个案护理是学员在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护理脑卒中特殊病例形成科学的论文,通过医院护理部的护理个案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满分为100 分,占总成绩的30%。
(2)满意度评价及反馈:基地查阅相关文献自行编制满意度评价表,包括“理论课程整体架构”“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理论授课师资配置”“理论授课教学方法”“临床实践师资配置”“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安排”“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整体培训模式”“基地住宿情况”等10 个条目,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制, 1~5 分代表“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并附必答题收集对培训的建议。
培训开始前2 周,基地以问卷星的形式向录取学员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依据调查结果,对师资和课程安排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期间每月召开1 次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的动态需求和对培训的意见。
五期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后考核总分为81.2~95.2 分,均顺利结业,其中第一期培训人数46 名,理论成绩90.20±5.10 分,操作成绩95.18±3.42 分,个案成绩81.96±5.10 分;第二期培训人数45 名,理论成绩87.59±4.48 分,操作成绩96.96±1.59 分,个案成绩78.14±6.74 分;第三期培训人数43 名,理论成绩86.51±4.79 分,操作成绩96.85±1.96 分,个案成绩73.56±7.50 分;第四期培训人数41 名,理论成绩88.67±3.71 分,操作成绩96.20±1.18 分,个案成绩78.07±7.51 分;第五期培训人数33 名,理论成绩90.22±5.81 分,操作成绩92.81±1.10 分,个案成绩77.15±6.92 分。
培训结束学员均表示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五期学员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有关培训具体建议如下:①理论培训内容紧凑,希望部分理论内容在实践中培训,希望延长临床实践培训时间。②临床实践师资队伍层次不一,希望进行同质化带教。
脑卒中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专科护士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9]。Seham A 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护士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计划可有效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改善患者的结局[10]。研究显示,发展和提供脑卒中特异性教育包括院前、急性期护理、康复护理等对于提高脑卒中护理质量至关重要[11]。因此,开展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脑卒中护士是现阶段脑卒中护理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基地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的设计致力于提高护士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脑卒中护理前沿动态与热点关注问题,同时也期望加强护士人文素养、护理人文、护理科研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满足医院岗位需求和专科护士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设置了较为全面的课程模块内容。此外,培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病一护的模式进行编排,真正让护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培训理论授课均由从事相关工作的医护专家团队进行讲授,临床实践均实行专人带教,培训期间召开学员和带教老师座谈会,听取建议,并持续改进。为了保证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质量,注重教学手法的多样化,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小组病例讨论、微课视频教学等,充分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综合救治、沟通、判断等多维的核心能力[12-13]。评价考核采取理论、实践以及个案护理书写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综合评价专科护士的综合能力。从五期培训学员的成绩中得出每期学员个案护理的成绩最低,临床实践成绩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4-15],这可能与招收学员中研究生学历护士占比较少、学员护理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有关。因此建议培训后继续加强对学员的追踪管理,对学员的考核中可尝试采用多站式OSCE 考核或者远程论文答辩形式考核其科研能力[16-17]。通过成绩分析,查找学员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为下一期培训积累经验。
虽然我院已举办了五期脑卒中专科护士培训班,2018 年10 月为初次尝试,经验仍欠缺,培训期间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比如理论与实践的学时之比,如何基于脑卒中专科核心能力优化培训内容[18],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模式还是先实践后理论、或是理论与实践交叉培训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虽然明确了临床实践老师的准入条件,但带教水平仍参差不齐,今后将持续改进,遴选临床实践优秀师资,并对其进行系统地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力量,同时期待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统一的培训教材和考核标准,实现同质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