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咪 刘政 符桑 廖亮
(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4111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睡眠疾病,以睡眠紊乱、白日嗜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并发症,还具有一定的致死性,需要加强警惕[2]。调查研究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度不高,无法有效管理日常行为习惯,在防范并发症和控制病情方面明显不足[3-4]。因此,积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研究即对本院接诊的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以期为科学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12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68.94±5.33)岁。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5]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经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确诊。
1.3 纳入标准 年龄≥60岁;阅读和理解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精神病史或有认知功能障碍者以及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急慢性疾病者。
1.5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调查填写的形式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进行调查。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居住方式等。2)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采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知识问卷(AKT)[6]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知识2方面共15个条目(13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总评分为20分,评分越高表示疾病知识掌握度越高。3)健康教育需求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需求内容(疾病基础知识、治疗及预后知识、并发症知识、自我管理知识)和健康教育途径(发放知识手册、健康知识讲座、微信医患交流群、个体化指导、电话随访)2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可多选。
所有问卷内容均经我院专家组开会审核修改,调查时由同一组护士向患者解释问卷内容,必要时可逐条向患者读出并讲解,由患者或家属当场填写并回收,保证所有项目填写均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2.1 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 85例患者的平均AKT评分为(7.59±1.64)分,患者的AKT评分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
2.2 健康教育需求度调查结果 患者对治疗及预后知识需求度最高(90.59%),其次为疾病基础知识(87.06%);希望的健康教育途径主要为个体化指导(91.76%)和微信医患交流群(71.76%)。见表2。
表2 健康教育需求度调查结果
3.1 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较差 通过对85例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发现患者的AKT评分普遍不高,平均评分不及格(<12分表示不及格),可见高龄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掌握度较差。进一步对影响疾病知识掌握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AKT评分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低、家庭收入较少、长期居住于农村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更差。分析原因主要为受到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导致患者接触相关知识较少,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存在欠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也不足[7-8]。此类人群应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关注人群。
3.2 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度较高 通过对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度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不同健康教育内容均有较高的需求,其中对治疗及预后知识需求度最高(90.59%),其次为疾病基础知识(87.06%),这也是围治疗期多数患者会询问频率很高的内容。而在健康教育途径方面,患者多希望提供个体化指导(91.76%)和建立微信医患交流群(71.76%)进行交流,这主要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需要更为直接、准确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有关[9]。传统的电话随访、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健康教育效果、开展范围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患者的期望度不高。由此可见,医护人员要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健康教育,且内容要符合主流需求,不断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自我管理效能、改善治疗结局提供有利条件[10]。
综上所述,高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普遍不高,尤其表现在高龄、受教育年限低、家庭收入少的农村患者,需要加强开展多内容、多途径的健康教育以满足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