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成祥
(沂源县人民医院,淄博,256100)
颅脑外伤是一种因外力过度作用于人体头部的外部组织,造成脑内组织实质器质性损伤的现象,情节严重时会对其运动、感觉、活动、认知、思维及心理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该疾病多见于从事重工业的男性群体中,同时也见于从高处跌落坠伤、击打伤、交通事故及灾难引起的损伤。调查结果显示,颅脑损伤的高发年龄在15~24岁,同时在幼年群体及年龄较高的老年群体中也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对患者受伤部位的不同将颅脑外伤进行分型,当患者受伤部位在头皮部位时为颅脑软组织外伤,当患者的颅脑外伤影响到颅内组织时为脑血管及脑膜损伤,当患者的损伤部位存在于其颅骨位置时为颅骨骨折性质的颅脑外伤。由于大脑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对机体各项活动起到中枢控制的作用,患者在出现颅脑外伤后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当患者颅脑部位受到较强烈外力冲击时,会对其脑内实质性组织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颅脑外伤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瘫痪等后遗症,因此患者在受到明显的颅脑外伤后应立即就医并给予重视,在预后阶段给予其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中重度颅脑外伤发病初期受身体自身原因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精神压抑等现象[1]。在临床研究中,气虚血淤型中重度颅脑外伤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来说较高,同时颅脑损伤患者因长时间卧床静养以及治疗会令其心理产生巨大落差,逐渐形成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也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本文选取沂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高压氧舱对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及疼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沂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45岁;本科学历8例,专科文化水平19例,高中以下文化水平33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经家属全程陪同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知悉全部研究流程的患者;2)具有独立沟通能力,意识清醒,具备基础自理能力的患者;3)已经签署知情协议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患有或既往患有重大精神疾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者;2)排除既往患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及存在重大心脑血管疾病家族遗传病史者;3)排除患有烈性传染病者;4)排除呈现慢性病危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 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生产批号H20171104)进行治疗,2次/d,口服[2]。
1.4.2 观察组在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同时联合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在密封高压氧舱中戴面罩进行治疗,参数设置为2.0 mPa/ATA,对于呼吸压力参数在0.25 mPa,1次/d,每次对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时间60 min。医院如果接到急救通知,要立即进行急救,随后正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主要包含创面包扎、体液补充等措施,随时监测患者变化。应对患者意识进行观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出现昏睡的患者应及时唤醒,随后进行GCS评分,防止患者出现昏迷现象。如果昏迷情况在3 h内没有改善,一般则考虑为颅脑外伤[2];其次,对于患者的瞳孔变化也应随时进行记录,每间隔15 min检查一次。部分出现乙醇中毒特征较为明显的患者,主要是表现为光反应迟钝,有部分患者光反应消失。对于较为异常的患者,例如头部没有伤口,间隔15分钟进行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记录和监测,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血压异常,应进行紧急处理,此时大脑功能正处于抑制状态,在脉搏、呼吸均降低的情况下,患者应激能力降低,因此要提高警惕。在进行急救处理时,应注意检查是否有复合伤的变化,在保证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通畅的同时,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及时补充体液,避免出现酸中毒的现象。通过颅内压的检测,等到患者症状恢复平稳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血常规检查[3]。对于部分出现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并及时进行抢救,清除损伤组织和颅内血肿为主。如果患者的脑组织出现明显肿胀,应给予相关引流。对于部分未出现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
1.5 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有效睡眠时间(即睡眠效率)、睡眠障碍;2)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3)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患者总数。
2.1 2组患者PSQI睡眠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水平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水平评分比较分)
由于中、重度颅脑外伤病情的特殊性,导致多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严重者甚至失去了部分身体器官的自主支配能力,更有少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该类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治愈起来也相对困难,患者在心理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康复都十分不利[4-6]。
当患者在受到一定程度的颅脑外伤时,除了对其基础肢体功能、语言中枢及中枢控制的行为等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对其睡眠质量造成损伤,睡眠障碍作为现在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睡眠障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意识混乱,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模式是以抗抑郁治疗为根本,通过催眠药物进行辅助,效果较为显著[7-9]。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中重度颅脑外伤睡眠障碍患者中,积极采用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抑郁情况、缓解疼痛程度、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