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莹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0)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患者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过程中屡次出现惊醒的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进一步加重患者焦虑情绪[1]。近年来,焦虑症患病人数显著提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命质量及工作效率。焦虑症的发生可能与机体自身调节、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长期疾病会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异常[2]。有研究表明,对焦虑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益于患者减少用药剂量,改善患者睡眠状态[3]。本文选取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收治的焦虑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收治的焦虑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5.67±4.22)岁,病程0.6~3年,平均病程(1.14±0.30)年,体质量41~88 kg,平均体质量(56.29±0.32)kg;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4.87±3.95)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1.32±0.27)年,体质量40~85 kg,平均体质量(56.40±0.38)kg。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诊断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2)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加入后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为首次发病,无既往或先天性心脑血管发病史。
1.3 排除标准 1)排除依从性较差且不能对其进行随访者;2)排除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3)排除存在既往失眠史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 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焦虑症有关知识及常规治疗手段,讲解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正确认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1.4.2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1)护理评估:通过评估过程,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睡眠障碍持续时间,掌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制定护理方案;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有关知识、发病机制等,告知患者影响睡眠的因素及规避方法,通过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确立消除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身疾病,使患者生理、心理均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2)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动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为病患布置一些强度适宜的生活小任务,分散患者的焦虑情绪。查房过程中,护士应做到热情、主动的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引导患者通过适宜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比如通过练习写毛笔字及书写日记等,以防不良情绪长期积累而诱导病情加重。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认真解答他们思想上的疑惑,结合患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及焦虑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鼓励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念,主动配合临床各项医疗活动,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护理治疗中,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关怀,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3)音乐疗法:为患者播放轻音乐,疏导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放松身心,为患者适当地进行按摩护理,每天进行2次,每次持续10 min左右,帮助患者尽早进入睡眠状态,睡前不饮用咖啡、浓茶等;4)定期组织文娱活动:鼓励患者主动与他人沟通,倾诉心事与日常生活中的困扰,鼓励患者主动培养兴趣爱好,例如下象棋、阅读或绘画等,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户外活动,帮助他们尽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4]。
1.5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睡眠质量量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ly Scale,HAM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2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5]。
2.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HAMA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HAMA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分)
焦虑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病患者情绪状态会出现明显的波动,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为主要症状,若症状得不到缓解,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生命质量[6-7]。临床治疗焦虑症,常给予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药物治疗,但一般用药疗程控制在2周之内,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8-9],心理治疗为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方式,多采用一对一的方式。
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护理方法相结合,实现设计护理目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准确、及时的宣教,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尤其是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10-11]。
本文研究通过护理评估明确患者病情状况、焦虑心理及睡眠障碍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健康宣教、支持性心理护理、音乐疗法及生活指导等干预,发现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及抑郁的状态,因此,在实施基础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推行心理护理模式,有益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