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天顺
父亲爱钓鱼。小时候,在靳江边,我总是闲不住。到处窜时,一条梭形的游鱼从靛青的河面弹起,被父亲放在装水的桶里。
我问他:“为什么要在桶里放水?”
他头也不回。
“你把它抓出来扔到地上,把水倒掉。”
我照做,一言不发。不到十分钟,小鱼的嘴就不一翕一张了。
“鱼在水中得生,人在什么地方才能活着,并活得有意义呢?”我曾在父亲的日记本中见到这样的疑问。
自懂事起,我便每天被学习的困难纠缠。越对自己要求高,越不能于学习中寻得快乐。进入高中后,这个矛盾爆发了。
一天,我失落地对父亲说:“现在我就是十年前的那条鱼,不能呼吸。”“那是因為你没有定位自己,没有正视自己的水平,没有找到自己的所属。”定位?我只是个普通学生,不能参加竞赛,不能解决难题,是个愚蠢的人。水平?所属?更不清楚了。他让我回忆前些年北京的一个热词“PM2.5”,让我好好想想为什么“霾”这么令人谈而色变。“因为它们对人体有害,会钻进你的血管开party。”我想起了沙尘暴、“黑风暴”,都是由一些一言不合就跳起来张牙舞爪的小东西造成的。父亲说:“它们没有铭记自己土壤的使命,故腾为尘埃,在空间里消磨自己的养分,剥离空气的鲜活,谋杀万类的生命。”
陡然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柯艾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天命,一切要遵循预兆,因此牧羊少年才会看透各种诱惑,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我的脑海中现出了雾霾全部落下,归为泥土,去滋养植被的奇象。
“或许我应该落下,回到自己的本源,去完成自己的天命。”
你不一定要去竞赛,不一定要拿下难题,但一定要脚踏实地,去为自己的使命奋斗。正如菜刀,切在砧板上可以成就美味珍馐,可切在生命上,将是一抹血色的残忍与罪愆。
找准定位,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坚守;找到归属,是屈子“鸷鸟之不群兮”的执着;找回本源,是非洲金字塔下的“黄金”,去圆一个做了两次的梦。
我不爱钓鱼。
但我爱看鱼儿在水里游。
【点评】
本文写得很有灵性,堪称一篇绘声绘色又情理兼备的美文。本文作者将亲身经历的钓鱼之事放在文章开篇,构成呼应,也用一种形象诗意的方式表达“找准定位”的主论点,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关于自我定位的迷思,作者以“霾”与“土壤”为喻,比喻新奇,对话既日常又富有哲思,父亲的观点振聋发聩,作者引用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又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立意,倒数第三段的概念阐释文质兼美,是文章有力的豹尾。